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14038114家有小学生
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骏景小学 六(3)班屈丹妮家长 唐翃
初次听见“生本的孩子不怕考”这句话,是在2008年10月27日,骏景小学召开的六年级生本班家长会上。教育专家于老师拿着我们部分六(3)班家长写给学校的一封信,痛心疾首的“数落”着,“孩子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你们怎么忍心把他们变成考试的机器?我们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相信所有六年级的家长和我们都有一样的感受:六年级了,怎么也得来点“题海战”吧?整天和这些“粗心不改”的小家伙叫劲,真是恨铁不成钢。并且迫切的希望学校能多念“紧箍咒”,给孩子一点紧迫感。哪知学校反而请来专家给家长们上课,孩子们早已走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前列,我们对考试成绩的的担心是多余的?
回到家,把家长会上专家的话喜笑颜开的传达给孩子,“你们生本的孩子不怕考,专家说了。”还在聚精会神的写作业的孩子,听见我底气不足的话,有些怪异的表情被我逗的哈哈大笑,说“我们从来就不怕考试啊!”真是心高气傲!一肚子的话差点倒豆子一样哗哗的倾泻出来,“人家某某小学,一年级就学奥数,做两套作业,就你们行吗?是骡子是马,到时拉出来溜溜吧!” 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想想还是先别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五年的小学都快乐着呢,还能再快乐几个月啊?
考试的季节很快就到了,我们带着孩子参加了一次又一次考试。
5月27日暨大附中,结果:六(3)班6个孩子参加考试,5个进入前100名,录取率83%,语文前5名学生中有4个是骏景生本班的。
6月18-19日两天期末考,结果:年级平均分前1-2名是生本的孩子;3班数学有9个满分,语文优分率100%(80分以上)。考完试孩子们反映说“怎么拿这么简单的题目来考我们呢?简直超级简单。”
6月20-21日参加了16所民校联考,结果:六(3)班有28人被录取(还有还在考的),占班级人数的65%以上。而且如果按3000人参加广雅的考试来计算,我们骏景小学的孩子,成绩基本在前300名,又是3000人里的10%! 5人考上二中录取率100%,7人考上省实录取率100%。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也许一个班、一个学校有几个“尖子生”并不难,但难的是一批孩子都非常优秀。如果再撇开考试,看看孩子们各个身怀的本领,“小实验家”、“国际象棋”、甚至 “做饭”,这些百花齐放的蓬勃生命,不正是很好的体现出教育的初衷——把所有孩子培养成材吗?
“ 生本的孩子不怕考!”在成绩面前,我们所有曾经忧心忡忡的家长都露出信服的笑容。如果考试是生本孩子的收获时节,那么骏景小学六年级生本班的孩子无疑获得了“大丰收”。我们为能让孩子体会到“生本”——这么激扬生命的教育而感到无限自豪;同时深深的感谢骏景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是你们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无限乐趣,也是你们让我们这些家长和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
2009/07/04
全部回帖
为什么现实中读过生本班的家长不像妈网上的爸妈们这么支持生本呢(至少我身边的是这样)?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话题!也让好多要面临选择的家长无所适从(因为学校是不断的鼓动报生本班,而实际咨询下来又是不同的状况),个人觉得还是没有选择的好(要不全生本,要不全师本,何苦考验家长)
2009/07/10回复
60119:
为什么现实中读过生本班的家长不像妈网上的爸妈们这么支持生本呢(至少我身边的是这样)?真是一个让人困惑的话题!也让好多要面临选择的家长无所适从(因为学校是不断的鼓动报生本班,而实际咨询下来又是不同的状况),个人觉得还是没有选择的好(要不全生本,要不全师本,何苦考验家长)
查看原文1. 依我看了网上的父母未必是那么支持生本;
2. 生本班的教材没有以学生为本,一来不照顾孩子以后考试的需要(另外编写了课本),二来普遍认为教材写得不好,没有配套练习,于是就去做没有学过的人教课程的练习册,最后又要花时间补人教教材的课,这些非常的不照顾学生的难处;
3. 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目前看来广州的生本班适合更喜欢挑战新事物的父母,有陪伴孩子读书的打算,并且有一定的财力的家庭,也是性格张扬的孩子可能不被打压性格的一种选择,不要害怕选择权啊,最怕是没得选;
一家之言哈。。。。。。
2. 生本班的教材没有以学生为本,一来不照顾孩子以后考试的需要(另外编写了课本),二来普遍认为教材写得不好,没有配套练习,于是就去做没有学过的人教课程的练习册,最后又要花时间补人教教材的课,这些非常的不照顾学生的难处;
3. 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目前看来广州的生本班适合更喜欢挑战新事物的父母,有陪伴孩子读书的打算,并且有一定的财力的家庭,也是性格张扬的孩子可能不被打压性格的一种选择,不要害怕选择权啊,最怕是没得选;
一家之言哈。。。。。。
2009/07/10回复
我认识的人,孩子上生本班的,也对生本教育摇头的多,不过我还是给孩子选了生本班,九月份上,我愿意尝试一下,给孩子一个机会。
因为我不喜欢应试教育,我希望孩子更自信更大胆。
因为我不喜欢应试教育,我希望孩子更自信更大胆。
2009/07/10回复
有一位老师,在读《教育激扬生命》后写了篇读书笔记,其中有一段是关于教材的,摘录如下:
关于教材,生本教育观认为,它应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一是个体性。即“每个人实际用到的材料,既有固定的统一编印的部分,更有适合其个体的部分。” 这个想法既异常大胆,也非常创新。不过,由此一来,是否会给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呢?当然,我还没有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也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材,或许杞人忧天了吧。
二是动态性。即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可以在一定框架中随着学生的不同状态而进行变化。“一项教学内容,将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变换它的形态,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课题,一个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活动,同时,也可以把若干项内容组合起来,容纳在某个课题研究或活动之中。如果我们觉察到原有的教科书的编排,并不适合学生的眼前的实际,则完全可以调动,使之适合它。”
关于教材的处理,其实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在进行操作,只不过放不开手脚,没有大刀阔斧地去干。这里面,既有担心某些家长对教材没完整利用的不理解,也有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桎梏,还有其他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郭教授的一番论述,让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不过,欣喜之余,我也有一些担忧,那就是各种信息和资源的搜集、整合与运用,幸运的是,我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吧。
三是开放性。生本教育观认为,“教材应当有一部分,是开放的”。 “整个儿童的生活世界,都可以调动起来,利用起来,成为基础知识的载体”。“这样,儿童就可以在任何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喜爱的事物,或者说,自己喜爱的东西永远具有与课程的联系性”。
这一点是我以前未曾认真思考过的。开放的课堂,我曾经尝试过,也有过失败的落寞和收获的喜悦,但开放的教材,我却没有很好地留意和重视过,真是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啊!
四是生成性。“教材只是引子,话题,留有空间,儿童大可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一篇变多篇,使课堂内容十分丰富生动。”
在现行的课程改革中,生成性可以说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词语。但教者往往只关注了教学设计、课堂上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而忽视了学生在教材上的自主生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教”上的居多,关注学生“学”的过少。“生本教育观”的提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我想继续深入学习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经验和做法并努力践行,相信对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于教材,生本教育观认为,它应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一是个体性。即“每个人实际用到的材料,既有固定的统一编印的部分,更有适合其个体的部分。” 这个想法既异常大胆,也非常创新。不过,由此一来,是否会给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呢?当然,我还没有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也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材,或许杞人忧天了吧。
二是动态性。即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可以在一定框架中随着学生的不同状态而进行变化。“一项教学内容,将依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变换它的形态,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课题,一个游戏或一个有趣的活动,同时,也可以把若干项内容组合起来,容纳在某个课题研究或活动之中。如果我们觉察到原有的教科书的编排,并不适合学生的眼前的实际,则完全可以调动,使之适合它。”
关于教材的处理,其实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都或多或少地在进行操作,只不过放不开手脚,没有大刀阔斧地去干。这里面,既有担心某些家长对教材没完整利用的不理解,也有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桎梏,还有其他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郭教授的一番论述,让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不过,欣喜之余,我也有一些担忧,那就是各种信息和资源的搜集、整合与运用,幸运的是,我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吧。
三是开放性。生本教育观认为,“教材应当有一部分,是开放的”。 “整个儿童的生活世界,都可以调动起来,利用起来,成为基础知识的载体”。“这样,儿童就可以在任何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喜爱的事物,或者说,自己喜爱的东西永远具有与课程的联系性”。
这一点是我以前未曾认真思考过的。开放的课堂,我曾经尝试过,也有过失败的落寞和收获的喜悦,但开放的教材,我却没有很好地留意和重视过,真是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啊!
四是生成性。“教材只是引子,话题,留有空间,儿童大可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一篇变多篇,使课堂内容十分丰富生动。”
在现行的课程改革中,生成性可以说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词语。但教者往往只关注了教学设计、课堂上和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而忽视了学生在教材上的自主生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值得我们认真思索。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教”上的居多,关注学生“学”的过少。“生本教育观”的提出,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我想继续深入学习这一领域的相关理论、经验和做法并努力践行,相信对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是大有裨益的。
2009/07/10回复
jocelyn1025:
想知道推行生本教育的难点在哪里?在学校、在家长、升学率的压力,还是教育局?如果是在学校,估计有师资方面的考虑,培养老师有个过程。学校和家长方面可能都还有升学率的压力,这个就要靠小升初考试的事实说话了。如果真想推行生本教育,就一定要积极面对家长。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成长的,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估计生本教育推行起来会很不容易。真要是哪一天,家长都动心了,对学校要求说我的孩子要生本教育,这个事就容易了,呵呵......
生本教育PK校本教育,真要是利大于弊,成绩斐然,迟早能够得到普及。中间过程就是需要大家(学校、老师、家长)都能慢慢转变观念,凡事都可以探讨。小诸葛之母可以再心平气和一点,能关注这个帖子的至少都是对生本教育有兴趣的。就像买东西,嫌货才是买货人呀。完全不理解,不接受生本教育的恐怕连在这里磨牙都嫌费事。既不会提问,更不会质疑了。
查看原文
生本教育PK校本教育,真要是利大于弊,成绩斐然,迟早能够得到普及。中间过程就是需要大家(学校、老师、家长)都能慢慢转变观念,凡事都可以探讨。小诸葛之母可以再心平气和一点,能关注这个帖子的至少都是对生本教育有兴趣的。就像买东西,嫌货才是买货人呀。完全不理解,不接受生本教育的恐怕连在这里磨牙都嫌费事。既不会提问,更不会质疑了。
真是一言难尽:)
先说明一句,我可没有不心平气和哦,只是说的太直,别人受不了而已。
难点太多了。如你所说生本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力度太大了(你说的还比较保守,不是力度大,而是从核心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既然如此,要推广起来自然阻力不小了。来自家长的阻力还在其次,因为毕竟家长都是自己选择的,不管其观念如何,既然选了,就只好硬着头皮上下去,再不放心,还可以转回普通班,对于生本班的教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于学校和老师,学校是否真的能坚持做真正的生本,是否能顶住一时的应试压力,不参加中间的考试,相信终端考试的成功。这是最大的难点,大部分家长在得到确切的成绩肯定之前是不敢坦然面对的,何况老师和学校(所以才会有JJ小学的老师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到普通班去,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华阳之所以能吸引许多当官的孩子,因为她做得早,成绩也出得早。
一些家长说对生本的观念是认同的,但实际上却又用传统教育的评价体系去评价生本的做法,思想上还是不舍得丢弃传统观念的东西,这哪是认同呢?既然认同,就会完全认同这个理念下的绝大部分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来评价生本与否,否则这种认同还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心的,既喜欢生本那令人兴奋的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那些自信张扬的生本孩子,又舍不得生本理念所摈弃的传统教育所崇尚的那些指标。如同那位提出好几大段的意见和对生本优点的认同的老师一样,他的正反两方面的理解都是完全站在师本的角度去衡量的。说到底,还是没有理解生本。
真正认同了生本的理念,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了。
关于家长的观念问题,我不再说了,再说也是重复。
至于生本的师资培训,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复杂。他们的培训也是很生本的,几乎完全看不到培训的痕迹。有老师说,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去读一遍《教育走向生本》,又会有新的感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认同这个理念,有悟性的老师,其实无需培训的,看人家上几堂课就行了。
先说明一句,我可没有不心平气和哦,只是说的太直,别人受不了而已。
难点太多了。如你所说生本对当前的教育改革力度太大了(你说的还比较保守,不是力度大,而是从核心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既然如此,要推广起来自然阻力不小了。来自家长的阻力还在其次,因为毕竟家长都是自己选择的,不管其观念如何,既然选了,就只好硬着头皮上下去,再不放心,还可以转回普通班,对于生本班的教学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于学校和老师,学校是否真的能坚持做真正的生本,是否能顶住一时的应试压力,不参加中间的考试,相信终端考试的成功。这是最大的难点,大部分家长在得到确切的成绩肯定之前是不敢坦然面对的,何况老师和学校(所以才会有JJ小学的老师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到普通班去,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华阳之所以能吸引许多当官的孩子,因为她做得早,成绩也出得早。
一些家长说对生本的观念是认同的,但实际上却又用传统教育的评价体系去评价生本的做法,思想上还是不舍得丢弃传统观念的东西,这哪是认同呢?既然认同,就会完全认同这个理念下的绝大部分观点,并用这些观点来评价生本与否,否则这种认同还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心的,既喜欢生本那令人兴奋的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那些自信张扬的生本孩子,又舍不得生本理念所摈弃的传统教育所崇尚的那些指标。如同那位提出好几大段的意见和对生本优点的认同的老师一样,他的正反两方面的理解都是完全站在师本的角度去衡量的。说到底,还是没有理解生本。
真正认同了生本的理念,就不会有这样那样的误解了。
关于家长的观念问题,我不再说了,再说也是重复。
至于生本的师资培训,其实也没你想的那么复杂。他们的培训也是很生本的,几乎完全看不到培训的痕迹。有老师说,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再去读一遍《教育走向生本》,又会有新的感悟,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认同这个理念,有悟性的老师,其实无需培训的,看人家上几堂课就行了。
2009/07/10回复
小诸葛之母:
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生本教育体系会产生两极分化吗?对于这个问题,东方英文书院的老师们有所思考。这所学校实验班的70名同学中,在开始实验教材的时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两极分离:好的学生一下子就认完了要认的字,而差的学生却只认到60%,或者更少一些。老师十分担忧,然而一年以后,情况却起了很大的变化,两个实验班的学生中,有90%以上掌握了要求认识的2300个生字的90%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喜爱阅读,差生几乎没有了。 其他学校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例如,在另一所学校,在只进行了语文实验而没有进行数学实验的二年级,有个数学才考了十多分的孩子,在语文课上同样表现了极大的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读得越来越好了。 。。。。。(省略其他的例子) 按说,学生自主学习减少了教师的调适作用,学生的差异将会更突出,而实践的回答却并非这样。这种情况颇费思量。 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是,我们把学生的必学部分严格控制在第一层次,而且对于这样的基本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加上完成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这样的要求不致过高,又留有余地,去除了学生的心理抵触,保持了他们旺盛的学习热情。并且,我们有大量的机会,可以让原来意义上的差生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反之,如果是师本的做法,必学部分除了是知识的第一层次,还有第二第三层次,保底的要求很高,成功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加上计划严密,要求是硬性的,学习稍有闪失,就难以过关。而且密集的考试分数把失误暴露无疑,差距一旦出现,就有可能被反复强化。这样,就进就形成了,固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扼杀了。这就造成了真正的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问题,是一种整体形态或整体动态的问题。初看起来,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如游戏,是无序的、随机的,或者是受先天因素支配的。但如同布朗运动,每个微粒的运动似乎无序,整体表现却是有序的,这有如杂乱无章的微粒运动的总体速度,表现为整体相对稳恒的温度一样。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这样,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会有因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但却会趋近于非人为的原始状态的差别——先天差别。虽然人的先天差别是存在的,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差距那么大。如同恩格斯所说的,人与人的智力差别,比起家犬和猎犬的差别来说要小得多。这种趋同是由人类50万年发展的长期性和丰富性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它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的出现概率在大量投掷的情况下会趋于50%一样。........ 抓住第一层次的知识,自主发展第二层次的知识的策略,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点思考:“不一定要今天的功课今天做”。对于学生一时赶不过来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待以时日。比如,我们要求一般学生认800个字,有的学生只认了500个字。这时候,从学习分量上,我们必须坚持,这是因为认字是第一层次的工具性知识;在完成的时间上则可以松动,他们什么时候认识了90%的字,都可以算是“优”。过去我们常说“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实际上并不是一句完美的口号,它其实蕴涵了一个前提,就是存在每天的细蜜的具体事情的计划。学习有一定的计划固然是好的,但计划过细和过于固定,就会产生问题。一般来说,学习是指向未知事物,我们事先的计划怎能预测学习中发生何种情况呢?学习是每个人的个性的行为,我们怎能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表来限制不同的人呢?学习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的事情,我们怎能事先知道在学习前和学习中,情感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样,具体的过细的涉及一天天的计划的可行性就值得怀疑了。然而,依据师本教育体系的设计恰好就是这样的。于是,我们遇到了一对矛盾——依照师本的虚体设计的、分析的方式去行事,还是依照生本的实体的、综合的特别重视情感的那样一种方式去行事。克来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自己所做的事,并且视他为一种游戏”。 在这里,克莱恩所说的,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的决定性意义。而我们的生本教育体系,正是对这一因素视同生命。我们在计划性上面的让步,或者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实际是为了他们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下,选择自己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样,“差生”不差,而“好生”也就有了广阔的发展余地。
查看原文广东顺德南江中学的黄晓临老师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思考。
对生本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差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生本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
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合作、探究、交往的氛围中去获取知识,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往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生本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学生的自身感悟为主,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教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点拨,所以“一切依靠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遵循着“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所以我在进行教学实践的一段时间后,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优生越来越优,这的确是令人精神鼓舞的事情,但也出现了让我接受不了的事实,差生的队伍竟然扩大了,由原来的一个人增加到五个人。这种极大的反差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我感到差生队伍的扩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入”做得还不够“低”。生本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要保底,那就必须“低入”,对教学的要求不能过高,门槛不能设得太高,尤其应当充分考虑到后进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信心去学习、探求知识,消除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障碍,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悦感。而我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初期阶段中,由于欠缺更多地考虑后进生的第一层次知识基础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信心不足,学习热情低落,抹杀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成绩越来越差,逐步走向差生水平。
(二)忽视了后进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那些优生和中等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后进的学生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以致于连其他同学讨论到哪儿他们都跟不上,拿着课本乱翻一通。时间久了,他们也甘愿做配角,当听众,甚至为自己不发言而感到庆幸。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更多地关注他们,重视他们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教师本人只是关注、陶醉于其他学生的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而其他小组成员也如老师那般,只注重了自己的发言,而忽视了身边的、同一小组的那个后进生。这样的学习,后进的学生能不变为差生吗?他在小组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他没有一种归属感,他学习的积极性有从何而来呢?
(三)没有保证后进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生本教育理念认为“不一定要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而我在实践的初期恰恰就犯了一个错误——“今天的功课一定要今天做”,作为教师的我考虑问题很不周全,没有考虑到后进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尤其是古文的学习,对基本的释词,优等生和中等生接受能力强,反应快,他们能轻易地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而后进生能达到优生和中等生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就已经不错了。由于自己没有考虑的后进生的实际困难,后进的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本不可能做到“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这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淡了,学习的热情减了,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天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不差才怪。
(四)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我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初期阶段,仍是放不开,仍受师本教育思想的影响,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一篇文章应该用几个课时上完,每个课时各时间段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由于自己的计划显得过于固定或过快,所以使得后进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跟不上教师的计划,他们在学习中就渐渐趋向于滞后状态,渐渐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渐渐地使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一天天地走向差生了。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差生的队伍扩大了,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那些后进的学生不能再差下去,应该努力追赶,缩小与其他同学的距离。在解决差生的问题上,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一)“低入”工作一定要保底。比如每篇课文的自学阶段,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①仔细认真地读课文。②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③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④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哪个词语,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一看这要求太容易了,尤其是后进生,他们认为这几件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尽管他们与其他同学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因为老师提出的要求满足了他们的意愿,他们便愿意去做,逐渐地对学习有了兴趣与信心,他们就会逐步地从差生的队伍中走出来,缩短与他人的距离。
(二)关注后进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后进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甚至有时给有些小组硬性的任务,一定要多安排后进的同学多发言,如果没有做到,我就要向其他小组成员“问罪”了。这样做,实际是就是让其他组员担当起帮助后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责任。在共同的全班性的学习交流中,我则更是关注后进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后进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逐渐地后进的学生胆大了,开始发言了,由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他们的语文能力在天天进步,他们一天天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三)保证后进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当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前,我让那些后进生在预习上花多一点时间,教他们用最笨的阅读办法,读一段想一段,对阅读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找关键词、中心句等,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指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后进生在学习之前做足功夫,这样在课堂上的“早交流”的活动中相对以前来说就变得主动多了,心理上的自卑就会逐渐消除。对当天所学的内容,如古文的释词译句的理解与积累,要求其他理解两三段,对后进的学生只要求理解一段,而且让小组其他成员协助他在限定的几天时间内完成。由于保证了后进生的学习时间,加之又有小组成员的帮助,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得到了保存,自然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慢慢地他们就会摆脱“差”的困扰。
(四)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师本教育”的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古文的词义句意的理解,不妨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保证了学生做足功夫,为“早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策略的改变,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所以我所教班学生差生队伍扩大的情况得到了扭转,他们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课堂上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对课外书产生了兴趣,从不会写作到能写出400字左右的叙事基本完整的文章,能主动找老师和同学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我在生本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切实做到“低入”和“以学定教”、保证后进学生的学习时间、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参与程度,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得以发挥,相信他们就会逐渐成为合格生,甚至优生。
对生本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差生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生本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
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合作、探究、交往的氛围中去获取知识,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往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生本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以学生的自身感悟为主,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织者、调控者、参与者,教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能少讲的尽量少讲,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点拨,所以“一切依靠学生”显得尤为突出。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由于遵循着“一切依靠学生”的原则,所以我在进行教学实践的一段时间后,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优生越来越优,这的确是令人精神鼓舞的事情,但也出现了让我接受不了的事实,差生的队伍竟然扩大了,由原来的一个人增加到五个人。这种极大的反差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我感到差生队伍的扩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入”做得还不够“低”。生本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要求贯彻“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要保底,那就必须“低入”,对教学的要求不能过高,门槛不能设得太高,尤其应当充分考虑到后进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信心去学习、探求知识,消除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心理障碍,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愉悦感。而我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初期阶段中,由于欠缺更多地考虑后进生的第一层次知识基础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信心不足,学习热情低落,抹杀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自然成绩越来越差,逐步走向差生水平。
(二)忽视了后进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那些优生和中等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后进的学生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以致于连其他同学讨论到哪儿他们都跟不上,拿着课本乱翻一通。时间久了,他们也甘愿做配角,当听众,甚至为自己不发言而感到庆幸。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更多地关注他们,重视他们在学习小组中的地位,教师本人只是关注、陶醉于其他学生的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而其他小组成员也如老师那般,只注重了自己的发言,而忽视了身边的、同一小组的那个后进生。这样的学习,后进的学生能不变为差生吗?他在小组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他没有一种归属感,他学习的积极性有从何而来呢?
(三)没有保证后进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生本教育理念认为“不一定要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而我在实践的初期恰恰就犯了一个错误——“今天的功课一定要今天做”,作为教师的我考虑问题很不周全,没有考虑到后进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尤其是古文的学习,对基本的释词,优等生和中等生接受能力强,反应快,他们能轻易地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而后进生能达到优生和中等生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就已经不错了。由于自己没有考虑的后进生的实际困难,后进的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本不可能做到“今天的功课今天做”,这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淡了,学习的热情减了,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天天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不差才怪。
(四)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我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初期阶段,仍是放不开,仍受师本教育思想的影响,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一篇文章应该用几个课时上完,每个课时各时间段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由于自己的计划显得过于固定或过快,所以使得后进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跟不上教师的计划,他们在学习中就渐渐趋向于滞后状态,渐渐地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渐渐地使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一天天地走向差生了。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差生的队伍扩大了,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那些后进的学生不能再差下去,应该努力追赶,缩小与其他同学的距离。在解决差生的问题上,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一)“低入”工作一定要保底。比如每篇课文的自学阶段,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①仔细认真地读课文。②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③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④你最喜欢哪个句子或哪个词语,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学生一看这要求太容易了,尤其是后进生,他们认为这几件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尽管他们与其他同学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因为老师提出的要求满足了他们的意愿,他们便愿意去做,逐渐地对学习有了兴趣与信心,他们就会逐步地从差生的队伍中走出来,缩短与他人的距离。
(二)关注后进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后进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甚至有时给有些小组硬性的任务,一定要多安排后进的同学多发言,如果没有做到,我就要向其他小组成员“问罪”了。这样做,实际是就是让其他组员担当起帮助后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责任。在共同的全班性的学习交流中,我则更是关注后进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后进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逐渐地后进的学生胆大了,开始发言了,由说一句话到说几句话,他们的语文能力在天天进步,他们一天天在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三)保证后进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当进行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前,我让那些后进生在预习上花多一点时间,教他们用最笨的阅读办法,读一段想一段,对阅读中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找关键词、中心句等,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指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后进生在学习之前做足功夫,这样在课堂上的“早交流”的活动中相对以前来说就变得主动多了,心理上的自卑就会逐渐消除。对当天所学的内容,如古文的释词译句的理解与积累,要求其他理解两三段,对后进的学生只要求理解一段,而且让小组其他成员协助他在限定的几天时间内完成。由于保证了后进生的学习时间,加之又有小组成员的帮助,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得到了保存,自然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慢慢地他们就会摆脱“差”的困扰。
(四)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师本教育”的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如古文的词义句意的理解,不妨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才能保证了学生做足功夫,为“早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策略的改变,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所以我所教班学生差生队伍扩大的情况得到了扭转,他们学习的态度有所改变,课堂上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对课外书产生了兴趣,从不会写作到能写出400字左右的叙事基本完整的文章,能主动找老师和同学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尽自己的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我在生本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只要教师切实做到“低入”和“以学定教”、保证后进学生的学习时间、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参与程度,那么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内在的学习潜能得以发挥,相信他们就会逐渐成为合格生,甚至优生。
2009/07/14回复
骏爸作为生本教育的老师体会很深呀!

看来关键还是人,看老师如何引导。这个是需要时间不断总结提高的。教材这个东东我倒是同意小诸葛之母和骏爸的意见。以前培训英语教学法的时候,外教的教学方式也很活,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课上用到的资料看起来真是“信手拈来”。后来仔细体会那是人家精心准备过的,有明确的教学意图,不过是看起来很生活化罢了。问题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就会要求更高,对师资的依赖更大。就像骏爸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的做法,不同老师处理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两样。说句实话,不管是校本还是生本,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好教,难的是如何较好差生。
生本教育普及推广,在教材、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目前阶段,能有这样的成绩也很不错了。

看来关键还是人,看老师如何引导。这个是需要时间不断总结提高的。教材这个东东我倒是同意小诸葛之母和骏爸的意见。以前培训英语教学法的时候,外教的教学方式也很活,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课上用到的资料看起来真是“信手拈来”。后来仔细体会那是人家精心准备过的,有明确的教学意图,不过是看起来很生活化罢了。问题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就会要求更高,对师资的依赖更大。就像骏爸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的做法,不同老师处理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两样。说句实话,不管是校本还是生本,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好教,难的是如何较好差生。
生本教育普及推广,在教材、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目前阶段,能有这样的成绩也很不错了。

2009/07/14回复
同事的孩子初三了,华阳小学毕业的。对于生本,同事的看法是:小学低年级应该用人教版教材,应该踏踏实实学好拼音。小学低年级华阳的教学,同事用了四个字概括:拔苗助长。
楼主的那句话: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
我觉得如果这句话正确,那么学习所指的内容肯定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不同,而对一些领域有的孩子会自动屏蔽。这与师本或生本无关。
教材的重新编写,与各方的经济利益还有关。
生本是不是从国外学来的??
朋友的孩子在澳洲上小学,课堂上以讨论为主,2年全国统考一次(好像是)。平时老师会给家长report的,家庭作业也是有的。
朋友自己是思考力强的那种,所以她喜欢澳洲的教学。虽然她孩子的report基本为C\D,老师曾建议留级。
楼主的那句话:孩子天生是爱学习的。
我觉得如果这句话正确,那么学习所指的内容肯定是有差异的。每个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不同,而对一些领域有的孩子会自动屏蔽。这与师本或生本无关。
教材的重新编写,与各方的经济利益还有关。
生本是不是从国外学来的??
朋友的孩子在澳洲上小学,课堂上以讨论为主,2年全国统考一次(好像是)。平时老师会给家长report的,家庭作业也是有的。
朋友自己是思考力强的那种,所以她喜欢澳洲的教学。虽然她孩子的report基本为C\D,老师曾建议留级。
2009/07/14回复
jocelyn1025:
骏爸作为生本教育的老师体会很深呀!
看来关键还是人,看老师如何引导。这个是需要时间不断总结提高的。教材这个东东我倒是同意小诸葛之母和骏爸的意见。以前培训英语教学法的时候,外教的教学方式也很活,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课上用到的资料看起来真是“信手拈来”。后来仔细体会那是人家精心准备过的,有明确的教学意图,不过是看起来很生活化罢了。问题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就会要求更高,对师资的依赖更大。就像骏爸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的做法,不同老师处理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两样。说句实话,不管是校本还是生本,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好教,难的是如何较好差生。生本教育普及推广,在教材、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目前阶段,能有这样的成绩也很不错了。
查看原文
看来关键还是人,看老师如何引导。这个是需要时间不断总结提高的。教材这个东东我倒是同意小诸葛之母和骏爸的意见。以前培训英语教学法的时候,外教的教学方式也很活,甚至没有固定的教材。课上用到的资料看起来真是“信手拈来”。后来仔细体会那是人家精心准备过的,有明确的教学意图,不过是看起来很生活化罢了。问题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就会要求更高,对师资的依赖更大。就像骏爸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的做法,不同老师处理不同,教学效果自然两样。说句实话,不管是校本还是生本,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好教,难的是如何较好差生。生本教育普及推广,在教材、教学方法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目前阶段,能有这样的成绩也很不错了。
无论什么本,差生都是有的,如同社会的阶层之分。
只是在生本,如果对分数差的学生仁爱一些,就好了。
只是在生本,如果对分数差的学生仁爱一些,就好了。
2009/07/14回复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生本小学低年级不得不用生本自编的教材,高年级倒可以用回人教版的教材。
因为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越是低年级,“教本能”(类似教组词、教造句等)的现象越严重。而生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教本能”。人教版的教材是配合师本教育的,如果在低年级用人教版的教材做生本教育,教学重点不一样,教学进度设计不一样,怎么实施生本教育?
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教学重点、进度设计比较接近,我倒建议生本小学用人教版的教材进行生本教学,以便跟小升初配合。这只是我的猜测,请懂生本的老师批评。
至于自编教材是出于利益驱动,那真是冤枉生本课题组了。他们的雄心是做好生本教育,如果自编教材而不用人教版教材会毁了生本事业,那不是因小失大?试想:开展生本的学校现在才多少间?自编教材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能收回多少成本?如果不是有教育部的课题研究经费,他们连教材都编不出来!
因为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越是低年级,“教本能”(类似教组词、教造句等)的现象越严重。而生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教本能”。人教版的教材是配合师本教育的,如果在低年级用人教版的教材做生本教育,教学重点不一样,教学进度设计不一样,怎么实施生本教育?
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教学重点、进度设计比较接近,我倒建议生本小学用人教版的教材进行生本教学,以便跟小升初配合。这只是我的猜测,请懂生本的老师批评。
至于自编教材是出于利益驱动,那真是冤枉生本课题组了。他们的雄心是做好生本教育,如果自编教材而不用人教版教材会毁了生本事业,那不是因小失大?试想:开展生本的学校现在才多少间?自编教材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能收回多少成本?如果不是有教育部的课题研究经费,他们连教材都编不出来!
2009/07/14回复
我其实很不喜欢考试
。我一听考试就头晕,不管是我孩子考还是我自己考
有些成绩好的孩子一到考试就兴奋,我佩服死了
[ 本帖最后由 小升初 于 2009-7-14 13:53 编辑 ]
。我一听考试就头晕,不管是我孩子考还是我自己考
有些成绩好的孩子一到考试就兴奋,我佩服死了

[ 本帖最后由 小升初 于 2009-7-14 13:53 编辑 ]
2009/07/14回复
(*^__^*) 嘻嘻……,当考试成为一种特长就不怕考了。问题在于考试只是对所学知识的检测,不是学习知识本身。重复再重复,意义就不大了。
2009/07/14回复
mountie: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生本小学低年级不得不用生本自编的教材,高年级倒可以用回人教版的教材。因为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越是低年级,“教本能”(类似教组词、教造句等)的现象越严重。而生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对“教本能”。人教版的教材是配合师本教育的,如果在低年级用人教版的教材做生本教育,教学重点不一样,教学进度设计不一样,怎么实施生本教育?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教学重点、进度设计比较接近,我倒建议生本小学用人教版的教材进行生本教学,以便跟小升初配合。这只是我的猜测,请懂生本的老师批评。至于自编教材是出于利益驱动,那真是冤枉生本课题组了。他们的雄心是做好生本教育,如果自编教材而不用人教版教材会毁了生本事业,那不是因小失大?试想:开展生本的学校现在才多少间?自编教材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能收回多少成本?如果不是有教育部的课题研究经费,他们连教材都编不出来!
查看原文我没看过生本的教材,只是转述一位曾经是生本家长的看法。
我猜测,关于学汉字的争论,是否同学英语的“国际拼音”和“自然拼写(?)”之争有点雷同?
关于教材的那句话,请注意我还用了个“还”字。
前段时间,就某单位编的新幼儿园教材提了点看法,我直言不如现在市场上***套教材好,新教材的设计总监也承认(当初的理想是要超越现在已有的教材),但还是要出版、推广。一些事情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但要做长远的打算,并且现在的市场要收回成本并获利难度远比以前大。
不否认生本教材的编写为了“远大的理想”,但也没有必要避而不谈“利益”吧?
[ 本帖最后由 青蓝靛 于 2009-7-14 16:14 编辑 ]
我猜测,关于学汉字的争论,是否同学英语的“国际拼音”和“自然拼写(?)”之争有点雷同?
关于教材的那句话,请注意我还用了个“还”字。
前段时间,就某单位编的新幼儿园教材提了点看法,我直言不如现在市场上***套教材好,新教材的设计总监也承认(当初的理想是要超越现在已有的教材),但还是要出版、推广。一些事情做起来是比较困难的,但要做长远的打算,并且现在的市场要收回成本并获利难度远比以前大。
不否认生本教材的编写为了“远大的理想”,但也没有必要避而不谈“利益”吧?
[ 本帖最后由 青蓝靛 于 2009-7-14 16:14 编辑 ]
2009/07/14回复
应试教育不改,不管多深多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来讲都不会有多少差别。我想生本也不例外。教育改革这么多年,教育理念是越来越新,高校招生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比起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孩子是更轻松了呢?还是更辛苦呢?我认为,就小学来讲,我女儿就比我辛苦多了。我老爸比我轻松多了。我只知道,我从小学到高考,家里从不管怎么学怎么考。也从没上过什么培训班,也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了。
7
72009/07/18回复
生活的涟漪:
用不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面对应试教育的检验
查看原文精辟!!!如果教学质量更好,就可以帮助大家摆脱应试思维了。
2009/07/1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