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今天煲了很清、淡甜的三宝清汤:
原料:红萝卜、海底椰(干品)、马蹄
做法:水加材料一起大火煲开小火煲30分钟
夏天此汤水可以放在冰箱,随渴随喝!哈哈哈
记录我喜爱的素食---素谱
60582272美食&下厨
全部回帖
淳仔妈楼45楼
暴雨被困住去不了菜市场,在家翻箱倒柜,有的材料做了以下三样简单营养的晚餐:
1 醋拌红萝卜木耳:红萝卜木耳切丝白灼盛起待凉,拌入芝麻油、酱油、黑醋!
2 营养五谷粉做的铜锣烧(做法和之前介绍得豆渣饼一样)
3 红豆薏米小米粥
1 醋拌红萝卜木耳:红萝卜木耳切丝白灼盛起待凉,拌入芝麻油、酱油、黑醋!
2 营养五谷粉做的铜锣烧(做法和之前介绍得豆渣饼一样)
3 红豆薏米小米粥
2012/05/13回复
淳仔妈楼46楼
多彩素烩:
材料:青红灯笼椒、芦笋、杏鲍菇、姜3片
做法:材料切丝,热锅下油,放姜片,所有材料一起翻炒,下盐!
丝瓜烩面筋:(两样材料都是易熟型的,其实放点水烧滚原料加盐就好了)
材料:青红灯笼椒、芦笋、杏鲍菇、姜3片
做法:材料切丝,热锅下油,放姜片,所有材料一起翻炒,下盐!
丝瓜烩面筋:(两样材料都是易熟型的,其实放点水烧滚原料加盐就好了)
2012/05/13回复
淳仔妈楼47楼
今天是母亲节!祝愿天下母亲安康快乐!送给母亲的礼物不一定要奢华贵重,只要用心,妈妈都会很开心的!比如,给妈妈做餐饭!
今天用鹰嘴豆、核桃仁、红枣做的豆糊,别有一番滋味!(鹰嘴豆含很丰富的蛋白质,又去湿,需浸泡4小时以上)
今天用鹰嘴豆、核桃仁、红枣做的豆糊,别有一番滋味!(鹰嘴豆含很丰富的蛋白质,又去湿,需浸泡4小时以上)
2012/05/13回复
淳仔妈楼48楼
贫穷与富有就只有一场病的距离!只有到身体发出最后警告时你才觉醒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中国每年就有30万人被胃癌夺去生命,可又有多少人珍惜过自己的胃?珍惜过现暂时拥有的健康?家庭?爱人?这位美食家生前给我们留下的日记及画面都证明了这一切! ◆◆@明_月_:她是一位美食家,胃是她赖以工作的亲密伙伴,谁曾想2006年7月7日,原小娟因胃部不适到医院做胃镜检查时,被告知胃癌四期.在人生的最后八个月,她记录抗癌生活的44篇《病床日记》在网上广为流传.2007年4月18日因癌症离世.反思胃癌的美食家:风中摇曳的鼠尾草http://t.cn/StCpEk http://t.cn/zOQH22n
2012/05/15回复
xiaolan0041751楼
转给朋友看
2012/05/15回复
2012啦54楼
淳仔妈:
今天是母亲节!祝愿天下母亲安康快乐!送给母亲的礼物不一定要奢华贵重,只要用心,妈妈都会很开心的!比如,给妈妈做餐饭! 今天用鹰嘴豆、核桃仁、红枣做的豆糊,别有一番滋味!(鹰嘴豆含很丰富的蛋白质,又去湿,需浸泡4小时以上)
查看原文鹰嘴豆哪里有卖呢?
2012/05/16回复
淳仔妈楼56楼
原料:菜花 咖喱块(超市有现成的卖)
制做方法: 1、白菜花用刀切成小朵,盐水浸泡后洗净,用滚水焯,浸入凉水中片刻,捞出,控干水分。 2、起锅热油,放入菜花,翻炒几下,放入两块咖喱块,加少量的水(能融化咖喱块为准),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制做方法: 1、白菜花用刀切成小朵,盐水浸泡后洗净,用滚水焯,浸入凉水中片刻,捞出,控干水分。 2、起锅热油,放入菜花,翻炒几下,放入两块咖喱块,加少量的水(能融化咖喱块为准),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2012/05/16回复
淳仔妈楼57楼
土豆是一种粮菜兼用型的蔬菜,学名马铃薯,与稻、麦、玉米、高粱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在法国,土豆被称作“地下苹果”。土豆招牌营养素齐全,而且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土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以及矿物质,优质淀粉含量约为16.5%,还含有大量木质素等,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其所含的维生素是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红柿的4倍,维生素C的含量为蔬菜之最。专家们发现,在前苏联、保加利亚、厄瓜多尔等国著名的长寿之乡里,人们的主食就是马铃薯。
记得几年前我家先生出国到演出,当地招待他们最多的就是薯泥和蔬菜,这帮大爷们很是奇怪,怎么这里没肉吃吗?后来才知道,当地认为这是招待嘉宾最好的食物!也是当地人吃的最多的食物!
土豆有很多做法,我在这里又是介绍懒人做法,哈哈:
土豆焖饭:简单、营养、易做
原料:土豆(可以加些香菇粒、胡萝卜粒等,随个人喜欢)
做法:像以往煮饭一样,电饭锅里米水放好,把切好的原料用一点芝麻油一点酱油拌一下,放进电饭锅里,摁煮饭键!OK!
记得几年前我家先生出国到演出,当地招待他们最多的就是薯泥和蔬菜,这帮大爷们很是奇怪,怎么这里没肉吃吗?后来才知道,当地认为这是招待嘉宾最好的食物!也是当地人吃的最多的食物!
土豆有很多做法,我在这里又是介绍懒人做法,哈哈:
土豆焖饭:简单、营养、易做
原料:土豆(可以加些香菇粒、胡萝卜粒等,随个人喜欢)
做法:像以往煮饭一样,电饭锅里米水放好,把切好的原料用一点芝麻油一点酱油拌一下,放进电饭锅里,摁煮饭键!OK!
2012/05/16回复
淳仔妈楼58楼
醋拌西芹金针菇
【原料】金针菇、西芹 红椒丝
调味料:黑醋(陈醋)、生抽、芝麻油
【做法】 1.用剪刀减去金针菇的根蒂部分,再反复冲洗干净。较长的金针菇可以从中间剪开,以方便食用;西芹、红椒洗净切丝。
2.锅中加水,加1勺盐,烧开后下入金针菇和西芹红椒丝,煮1分钟,关火。——只需1分钟,金针菇很易熟,时间煮长了反而容易塞牙。
3.把煮好的材料上碟晾凉,放入调味料,拌匀!
【原料】金针菇、西芹 红椒丝
调味料:黑醋(陈醋)、生抽、芝麻油
【做法】 1.用剪刀减去金针菇的根蒂部分,再反复冲洗干净。较长的金针菇可以从中间剪开,以方便食用;西芹、红椒洗净切丝。
2.锅中加水,加1勺盐,烧开后下入金针菇和西芹红椒丝,煮1分钟,关火。——只需1分钟,金针菇很易熟,时间煮长了反而容易塞牙。
3.把煮好的材料上碟晾凉,放入调味料,拌匀!
2012/05/16回复
淳仔妈楼59楼
载录于 李宇銘中醫師 的博客
素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從這些角度看,素食者並非單純是不吃肉,素食者選擇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慮不殺生的原因外,終極的目標是「修心」。
很簡單吧,選擇「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經是對內心的一種挑戰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癮」,這種心癮某程度就是指一種長期的心煩意亂、內心不平靜,也是長期吃肉所導致的一種身心狀態。
進一步看,不吃肉以後,不代表內心就一定平靜。人的內心還是會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環境變化所影響,但因為素食者平素內心經常保持平靜,容易察覺到外在影響,不會情欲帶走了而不自知,尋找各種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平穩。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假如讓自己心煩昏沉的食物,都儘量避免了。
在儒家與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記載說當時每於求道、求學,或者祭祀的時候,都主張齋戒,如《南華真經》說:「顔回問道于孔子,孔子曰:汝齋戒,吾將語汝。顔回曰:回居貧,唯不飲酒,不茹葷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齋,非心齋也。」而在這段話裏面,孔子更指出了一個觀點叫「心齋」,就是說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齋」,就是指內心的潔淨、安寧了,有這種心態,才容易學好大道。
由此可見,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齋」更深一層,素食並非單純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調整飲食的過程中,讓自己內心清淨。
素食是爲了「身心合一」
透過飲食改變影響身心,這就告訴了人們,飲食並非單純爲了身體需要了。人們在吃飯的問題上,比較多考慮是否足夠營養?是否能讓身體健康?如何吃能幫助治病養生?……這些想法,對於素食來說還未到一個最高層次——飲食對人內心直接影響。
西方有一句話說: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甚麼,你就是甚麼),人會被食物的性質影響自己的性格,其實中國傳統也有這種觀點,就好像筆者在《評素食之六:中醫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縱、驕傲、剛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對人性情的影響。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是對人體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動物在被殺之時的憤怒、痛苦、恐懼的情緒,人類吃下以後,也會被這些情緒所影響。因此所謂「葷食」,為何讓人頭腦昏沉,就是指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變人內心,倒過來說,決定素食已經是內心的轉變。一個人要從非素食而改變為素食,本身已經是心先變了,立志轉變自己,之後才決定在飲食上改變。而在飲食改變之後,內心又逐步隨著身體潔淨而內心變化,互為因果。
素食並非單純一種飲食習慣,而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念,代表了前衛的綠色思想,亦是回歸傳統的飲食方法,是通過飲食修行,讓自己身心合一,甚至與自然共融。
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樂的原因,真正的快樂並非來慾望的滿足,而是當自己內心平靜、身心調和、欲求減少,這種祥和美滿的狀態,正是持久快樂的泉源。
素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從這些角度看,素食者並非單純是不吃肉,素食者選擇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慮不殺生的原因外,終極的目標是「修心」。
很簡單吧,選擇「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經是對內心的一種挑戰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癮」,這種心癮某程度就是指一種長期的心煩意亂、內心不平靜,也是長期吃肉所導致的一種身心狀態。
進一步看,不吃肉以後,不代表內心就一定平靜。人的內心還是會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環境變化所影響,但因為素食者平素內心經常保持平靜,容易察覺到外在影響,不會情欲帶走了而不自知,尋找各種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平穩。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假如讓自己心煩昏沉的食物,都儘量避免了。
在儒家與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記載說當時每於求道、求學,或者祭祀的時候,都主張齋戒,如《南華真經》說:「顔回問道于孔子,孔子曰:汝齋戒,吾將語汝。顔回曰:回居貧,唯不飲酒,不茹葷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齋,非心齋也。」而在這段話裏面,孔子更指出了一個觀點叫「心齋」,就是說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齋」,就是指內心的潔淨、安寧了,有這種心態,才容易學好大道。
由此可見,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齋」更深一層,素食並非單純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調整飲食的過程中,讓自己內心清淨。
素食是爲了「身心合一」
透過飲食改變影響身心,這就告訴了人們,飲食並非單純爲了身體需要了。人們在吃飯的問題上,比較多考慮是否足夠營養?是否能讓身體健康?如何吃能幫助治病養生?……這些想法,對於素食來說還未到一個最高層次——飲食對人內心直接影響。
西方有一句話說: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甚麼,你就是甚麼),人會被食物的性質影響自己的性格,其實中國傳統也有這種觀點,就好像筆者在《評素食之六:中醫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縱、驕傲、剛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對人性情的影響。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是對人體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動物在被殺之時的憤怒、痛苦、恐懼的情緒,人類吃下以後,也會被這些情緒所影響。因此所謂「葷食」,為何讓人頭腦昏沉,就是指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變人內心,倒過來說,決定素食已經是內心的轉變。一個人要從非素食而改變為素食,本身已經是心先變了,立志轉變自己,之後才決定在飲食上改變。而在飲食改變之後,內心又逐步隨著身體潔淨而內心變化,互為因果。
素食並非單純一種飲食習慣,而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念,代表了前衛的綠色思想,亦是回歸傳統的飲食方法,是通過飲食修行,讓自己身心合一,甚至與自然共融。
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樂的原因,真正的快樂並非來慾望的滿足,而是當自己內心平靜、身心調和、欲求減少,這種祥和美滿的狀態,正是持久快樂的泉源。
2012/05/22回复
淳仔妈楼60楼
李宇銘中醫師 評素食之七: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不講「營養」講甚麼?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營養”的概念。自古中國人都不講“營養”,而只會講食物夠不夠豐富、是否充足,夠不夠飽,好不好吃…… 營養學是近代西醫學的附帶產物,隨著微觀還原論研究的發展,能夠分析每一種東西的“成份”,這就叫作營養了。古代無法作這種“分析”,就無法從這個角度討論問題了。
古代飲食不講“營養”的話,還可以講甚麼?中醫更強調另一個問題,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叫“吸收”能力,古代中醫則叫“受納運化”。試想看,就算是在現代,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人,飲食哪裡有這麼講究?哪裡按照營養學來選擇食物?他們就是種出甚麼了,就吃甚麼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沒有營養學的概念吧,他們怎麼吃飯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儘量選擇能找到、喜歡好吃的食物,哪裡會想這個食物含有甚麼成份?
從中醫和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視“內在”自身的修養。這就好像學習那樣,比如像“填鴨式教育”那樣,天天給你灌輸大量有益知識,可是學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識程度未夠,那麼如何花錢去上課補習也沒用;但是,假如學生本身非常聰明勤奮,即使你在窮困的農村山區,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你也可以學有所成。
「素食不夠營養」的問題來自來「推卸責任」
說到這兒,或許大家也明白中醫怎麼看“素食夠不夠營養”這個問題了。“營養”是外來的東西,而中醫更強調人本身能否“吸收”營養,而不太在意營養本身。假如身體健康,清茶淡飯也足夠養生,假如身體本身不好,那麼補的下去都沒用。這也是中醫有說“虛不受補”的說法,身體虛弱吃甚麼都未必能夠補上。
不是這樣嗎?很多長壽老人,其實飲食也是相當隨便簡單,又或者深山裏面的和尚,吃飯也極其清淡,也不是健康的生存著?素食夠不夠營養,中醫從根本處就不這樣提問,而是反問:“你身體是否健康,能夠吸收足夠營養?”一個人夠不夠營養,中醫不把責任交給食物,而更著重自身健康與否。
這是中西醫學文化的差異。舉例說,例如西醫上的甲狀腺病,西醫比較傾向於用“碘質”吸收的太過或缺乏來解釋這種病,與沿海地區或內陸地區生活,食物含碘太過或太少有關。中醫則不這樣看問題,不會單純用外在因素來解釋疾病,例如同樣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人們的飲食習慣相約,但為甚麼有人會得大頸泡,有人不得?中醫更傾向於從自身去找尋答案,例如這一種病,就多與自身的情志、體質因素有關。
中醫不講營養講味道
再進一步討論,中醫不講“營養”,但是講“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種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醫認為“過猶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過就行。假如是身體不健康了,則可以從五味的角度上,建議特別側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飲食,以幫助身體調整回正常狀態。
從這個角度看,五味的飲食調養,也是強調需要按個體的情況作建議,這是中醫強調“內在因素”的飲食養生特點。
但是,傳統中醫沒有說,必須要每一頓飯五味俱全,五味不等於“五種營養”,現在有一些養生書強調每一頓飯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實中醫沒有這樣的嚴格要求。再高層次一點說,中醫養生提倡飲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濃烈,樸素簡單就是長壽的飲食方式了。
越是擔心不則越不夠營養!
有些人剛開始吃素,只要身體出現一些小毛病,都會怪罪素食不夠營養所致。在這裡想指出一種現象——「越擔心素食不夠營養的人,則越容易出現不夠營養」,相反,假如不擔心自己營養不夠的人,則沒有這種問題。為甚麼會這樣呢?這裡嘗試用中醫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飲食上,中醫強調“脾胃”關係,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兩者各自做什麽工作。(中醫的脾胃,與西醫解剖學的脾臟胃臟的臟器概念完全不同呢。)
在中醫來看,“胃”是負責“腐熟水穀”的,就好像一個鍋一樣,當食物進入腸胃裏面了,胃就負責將食物“變熟”,變化成為“水穀精微”,通俗一點講就是變成人體的“氣血”、“營養”了。
但是,胃產生了這些氣血、營養以後,要帶走去周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幫助。《黃帝內經》指說“脾氣散精”,脾是負責將胃所產生的精氣、氣血、營養,輸送到全身去,負責運輸、疏通的工作。換句話說,脾和胃的關係,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像“消化”和“吸收”的兩方面功能,胃負責消化食物,而脾幫助周身去吸收。
重點來了,一個人經常擔心的話,原來會影響整個“吸收”能力!在《黃帝內經》有兩句話說:“思傷脾”,思為何會傷脾呢?就是另一句話解釋了“思則氣結”。就好像一個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時,人的呼吸就不暢順,身體凝注不活動了。當一個人常常思慮過多,則使“脾氣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說,儘管胃的消化能力沒有問題,但是脾幫助疏通氣血的能受阻了,脾氣不能將氣血帶到全身去,那麼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夠營養”的問題。中醫上說,這就叫“胃不虛而脾虛”、“虛不受補”,或者現代的話可以說“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總而言之,一個人本身容易擔心、思慮的人,開始吃素往往就會更加憂心忡忡、思前想後,後來造成營養不良,就怪責素食不好。其實,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問題,而只是吃素這個選擇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慮而已,實際根本原因在於自信不足。
成語說“心廣體胖”,如不擔心吃素不夠營養的人,其實吃飯生活都很隨便,儘管吃得少也容易長胖。從這個角度看,擔心是沒用的,越是擔心素食不夠營養,則真的會越不夠營養!素食不單是飲食問題,素食講求樸素、內心清淨,原來我們心想甚麼,與飲食健康有密切關係。
不講「營養」講甚麼?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營養”的概念。自古中國人都不講“營養”,而只會講食物夠不夠豐富、是否充足,夠不夠飽,好不好吃…… 營養學是近代西醫學的附帶產物,隨著微觀還原論研究的發展,能夠分析每一種東西的“成份”,這就叫作營養了。古代無法作這種“分析”,就無法從這個角度討論問題了。
古代飲食不講“營養”的話,還可以講甚麼?中醫更強調另一個問題,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叫“吸收”能力,古代中醫則叫“受納運化”。試想看,就算是在現代,很多在農村生活的人,飲食哪裡有這麼講究?哪裡按照營養學來選擇食物?他們就是種出甚麼了,就吃甚麼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沒有營養學的概念吧,他們怎麼吃飯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儘量選擇能找到、喜歡好吃的食物,哪裡會想這個食物含有甚麼成份?
從中醫和傳統中國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視“內在”自身的修養。這就好像學習那樣,比如像“填鴨式教育”那樣,天天給你灌輸大量有益知識,可是學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識程度未夠,那麼如何花錢去上課補習也沒用;但是,假如學生本身非常聰明勤奮,即使你在窮困的農村山區,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你也可以學有所成。
「素食不夠營養」的問題來自來「推卸責任」
說到這兒,或許大家也明白中醫怎麼看“素食夠不夠營養”這個問題了。“營養”是外來的東西,而中醫更強調人本身能否“吸收”營養,而不太在意營養本身。假如身體健康,清茶淡飯也足夠養生,假如身體本身不好,那麼補的下去都沒用。這也是中醫有說“虛不受補”的說法,身體虛弱吃甚麼都未必能夠補上。
不是這樣嗎?很多長壽老人,其實飲食也是相當隨便簡單,又或者深山裏面的和尚,吃飯也極其清淡,也不是健康的生存著?素食夠不夠營養,中醫從根本處就不這樣提問,而是反問:“你身體是否健康,能夠吸收足夠營養?”一個人夠不夠營養,中醫不把責任交給食物,而更著重自身健康與否。
這是中西醫學文化的差異。舉例說,例如西醫上的甲狀腺病,西醫比較傾向於用“碘質”吸收的太過或缺乏來解釋這種病,與沿海地區或內陸地區生活,食物含碘太過或太少有關。中醫則不這樣看問題,不會單純用外在因素來解釋疾病,例如同樣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人們的飲食習慣相約,但為甚麼有人會得大頸泡,有人不得?中醫更傾向於從自身去找尋答案,例如這一種病,就多與自身的情志、體質因素有關。
中醫不講營養講味道
再進一步討論,中醫不講“營養”,但是講“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種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醫認為“過猶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過就行。假如是身體不健康了,則可以從五味的角度上,建議特別側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飲食,以幫助身體調整回正常狀態。
從這個角度看,五味的飲食調養,也是強調需要按個體的情況作建議,這是中醫強調“內在因素”的飲食養生特點。
但是,傳統中醫沒有說,必須要每一頓飯五味俱全,五味不等於“五種營養”,現在有一些養生書強調每一頓飯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實中醫沒有這樣的嚴格要求。再高層次一點說,中醫養生提倡飲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濃烈,樸素簡單就是長壽的飲食方式了。
越是擔心不則越不夠營養!
有些人剛開始吃素,只要身體出現一些小毛病,都會怪罪素食不夠營養所致。在這裡想指出一種現象——「越擔心素食不夠營養的人,則越容易出現不夠營養」,相反,假如不擔心自己營養不夠的人,則沒有這種問題。為甚麼會這樣呢?這裡嘗試用中醫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飲食上,中醫強調“脾胃”關係,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兩者各自做什麽工作。(中醫的脾胃,與西醫解剖學的脾臟胃臟的臟器概念完全不同呢。)
在中醫來看,“胃”是負責“腐熟水穀”的,就好像一個鍋一樣,當食物進入腸胃裏面了,胃就負責將食物“變熟”,變化成為“水穀精微”,通俗一點講就是變成人體的“氣血”、“營養”了。
但是,胃產生了這些氣血、營養以後,要帶走去周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幫助。《黃帝內經》指說“脾氣散精”,脾是負責將胃所產生的精氣、氣血、營養,輸送到全身去,負責運輸、疏通的工作。換句話說,脾和胃的關係,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像“消化”和“吸收”的兩方面功能,胃負責消化食物,而脾幫助周身去吸收。
重點來了,一個人經常擔心的話,原來會影響整個“吸收”能力!在《黃帝內經》有兩句話說:“思傷脾”,思為何會傷脾呢?就是另一句話解釋了“思則氣結”。就好像一個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時,人的呼吸就不暢順,身體凝注不活動了。當一個人常常思慮過多,則使“脾氣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說,儘管胃的消化能力沒有問題,但是脾幫助疏通氣血的能受阻了,脾氣不能將氣血帶到全身去,那麼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夠營養”的問題。中醫上說,這就叫“胃不虛而脾虛”、“虛不受補”,或者現代的話可以說“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總而言之,一個人本身容易擔心、思慮的人,開始吃素往往就會更加憂心忡忡、思前想後,後來造成營養不良,就怪責素食不好。其實,這本身未必是食物的問題,而只是吃素這個選擇反而加重了自己的思慮而已,實際根本原因在於自信不足。
成語說“心廣體胖”,如不擔心吃素不夠營養的人,其實吃飯生活都很隨便,儘管吃得少也容易長胖。從這個角度看,擔心是沒用的,越是擔心素食不夠營養,則真的會越不夠營養!素食不單是飲食問題,素食講求樸素、內心清淨,原來我們心想甚麼,與飲食健康有密切關係。
2012/05/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