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

109686458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客观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如果仅以知识掌握的“牢”度来看,确实显得很扎实。比如数学,中国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相比西方学生,普遍计算能力超强(不是强一点点!)。但数学,除了计算能力之外,还有数学思维。这方面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就不比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更有效了。华阳小学,除了语文成绩在全市领先,学生的奥数成绩也不错,因为生本教育培养出来数学思维比较灵活。而西方的数学教育,因为计算器运用非常普遍,确实不重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课有专门教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内容。如果仅以计算能力的强弱评价学生基础,自然会得出中国学生数学好,基础牢的结论。而在数学尖端研究方面,因为一向注重演算,轻推理,中国人在国际上远谈不上领先,西方国家就显出优势来了,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大体如此。论学业成绩,很多留学生都非常出色,但工作时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可能就比西方学生逊色。

不少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个人自由度又大,学不学,学到什么程度比较两极分化,差的不是一般的差,但优秀生,则不论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能力比起国内的优秀生更突出。国内的教育相对中庸,没那么两极分化。所以比较基础教育水平,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同,所以落实到具体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各有千秋。

搜奥尔夫音乐的介绍,看到这么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方针的转变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整个大陆教育在上个世纪末的十年硬件包括教育法规等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今天看来在教育观念、内容以及教法等方面却没有真正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比较集中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对矛盾。如对"创造性"的提法,在国际教育界,从六十年代末提出,七、八十年代几乎成共识。但在大陆,不要说在官方文件所涉及的政策法规中只字不提。就在作为小三门的音乐课中都不能提。九十年代初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改,执笔者写上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也被教育高层视为"不合中国国情"一笔勾消。应试教育的阴影连这门与高考无关的音乐课也不放过!作为以"创造性"为其理念宗旨、教育特征的奥尔夫其推广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九十年代的那些年,所有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斯)都被作为"崇洋媚外"、"不合中国国情"排斥在教科书之外,在教材中连科文手势都因是"外国的"不让用!”

......“1999年上世纪末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不但明确强调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并特别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方针。这是以政府文件形式第一次将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明确提出来,虽晚了一、二十年,这是一个信号:大陆的教育与国际接轨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难怪我小学最爱上的美术课,率先被砍去,音乐课上到初中也没了,因为当时看来“不合中国国情”!!!所以要说中国学生创造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不足,那也没办法,国情就是这样,呵呵......不难理解为什么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钱学森这样全面发展的领军人物了。

(关于学生创造力的问题,273楼有补充。)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9 16:49 编辑 ]
2009/12/01回复
经纬经纬202楼
我还想分享一下我三个月以来作为“家有小学生”家长的体会。幼小衔接之明显差别让我真正体会到小学教育才是中国传统教育的"beginning“. 我在这三个月里每天从4:30P到6:30P “陪读”,监督,听写,背诵,签字,怀着万分歉疚的,礼貌的,感恩的心联系老师如果作业抄写不清或需要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最后一步是“畸形”的,也是我与老师沟通存在的最大问题-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日理万机的,她不但是我们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家长的老师。To be honest, 我从心里无法接受。我对平等尊重的对话渴望已久,目前尚未得到过。女儿是乖巧的那种,比妈妈善于迎合老师,听课,作业都不是问题,常受表扬,虽然数学功底薄弱些,但也进步很快。爸妈对分数无所谓,她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去年一年我狠抓英文阅读,成效显著。基本与美国同龄孩子阅读水平齐平。中文阅读的兴趣起色不大,与英文阅读量和词汇相比要逊色至少一两个“level”. 曾经在“绝望”的时候也想去读国际学校,我完全相信会在那里会找到属于我们的“comfort zone”. 但理智的我告诉自己,千万里来到中国不就是要接受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教育吗?美国学校在家门口就有了,何苦折腾到这里?我从心里感谢骏爸为我们大家分享生本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这些准生本家长来说确实有了第二个选择。还有那些象Joycelyn,九月,小诸葛之母的家长,给了我很多信心。这回我是真诚的怀着万分感恩的心说出来的话 – 谢谢你们!
2009/12/01回复
这个论坛,有经纬和九月这样久居国外的人参与,看问题角度有所不同,讨论会更加深入一些。这个贴是骏爸的生本教育系列中比较热闹的一个吧!大家的观点也越来越接近(我还是比较中庸啊)。(*^__^*) 嘻嘻……,我也学到很多,很有乐趣,继续灌水!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1 23:31 编辑 ]
2009/12/01回复
jocelyn1025:
这个论坛,有经纬和九月这样久居国外的人参与,看问题角度有所不同,讨论会更加深入一些。这个贴是骏爸的生本教育系列中比较热闹的一个吧!大家的观点也越来越接近(我还是比较中庸啊)。(*^__^*) 嘻嘻……,我也学到很多,很有乐趣,继续灌水![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1 23:31 编辑 ]
查看原文
这座楼不但热闹,而且温馨,是我最喜欢的一座楼。我从各位家长的回帖中学到许多东西,对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9/12/01回复
jocelyn1025:
客观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如果仅以知识掌握的“牢”度来看,确实显得很扎实。比如数学,中国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相比西方学生,普遍计算能力超强(不是强一点点!)。但数学,除了计算能力之外,还有数学思维。这方面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就不比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更有效了。华阳小学,除了语文成绩在全市领先,学生的奥数成绩也不错,因为生本教育培养出来数学思维比较灵活。而西方的数学教育,因为计算器运用非常普遍,确实不重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课有专门教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内容。如果仅以计算能力的强弱评价学生基础,自然会得出中国学生数学好,基础牢的结论。而在数学尖端研究方面,因为一向注重演算,轻推理,中国人在国际上远谈不上领先,西方国家就显出优势来了,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大体如此。论学业成绩,很多留学生都非常出色,但工作时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可能就比西方学生逊色。不少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个人自由度又大,学不学,学到什么程度比较两极分化,差的不是一般的差,但优秀生,则不论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能力比起国内的优秀生更突出。国内的教育相对中庸,没那么两极分化。所以比较基础教育水平,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同,所以落实到具体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各有千秋。搜奥尔夫音乐的介绍,看到这么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方针的转变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整个大陆教育在上个世纪末的十年硬件包括教育法规等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今天看来在教育观念、内容以及教法等方面却没有真正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比较集中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对矛盾。如对"创造性"的提法,在国际教育界,从六十年代末提出,七、八十年代几乎成共识。但在大陆,不要说在官方文件所涉及的政策法规中只字不提。就在作为小三门的音乐课中都不能提。九十年代初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改,执笔者写上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也被教育高层视为"不合中国国情"一笔勾消。应试教育的阴影连这门与高考无关的音乐课也不放过!作为以"创造性"为其理念宗旨、教育特征的奥尔夫其推广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九十年代的那些年,所有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斯)都被作为"崇洋媚外"、"不合中国国情"排斥在教科书之外,在教材中连科文手势都因是"外国的"不让用!” ......“1999年上世纪末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不但明确强调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并特别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方针。这是以政府文件形式第一次将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明确提出来,虽晚了一、二十年,这是一个信号:大陆的教育与国际接轨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难怪我小学最爱上的美术课,率先被砍去,音乐课上到初中也没了,因为当时看来“不合中国国情”!!!所以要说中国学生创造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不足,那也没办法,国情就是这样,呵呵......不难理解为什么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钱学森这样全面发展的领军人物了。(关于学生创造力的问题,273楼有补充。)[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9 16:49 编辑 ]
查看原文
看了你的回帖,联想起昨天看到的妈妈网,我们旁边的一座高楼:http://www.gzmama.com/thread-1254881-17-1.html

一个东风东的一年级家长写的超详细的流水账,发现这学校居然用背诵的方式学习10以内的加法;(听说东风东是著名数学过硬的一所原东山区名校,原来用的是这样的方式教学,我是太不能接受了。)

难保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就灌输了数学用背诵的方式学,以后还能动脑子不?

我总是觉得,一个人用生硬的方式背得太多,就思考的太少,想象力更是给彻底抹杀了,居然10以内的计算从小用背诵的方式来保证算得快,算得准,我到觉得不如数手指算了。这样的扎实不要也罢。

幸亏即使是师本学校,应该很多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教数学的吧? 起码我女儿的学校不是,据说韩国、印度的孩子为了提高基础运算速度,把我们背诵的99表,变成了19X19,那样的背诵,还真能提速,加强对数字的感觉,这是我可以接受的,可是背加减法也太不可思议了。

---------------------------

这个帖子,让我看到了很多,也思考良多,明白了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谢谢大家:)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小落叶206楼
在你的链接看到你说的“我非常不了解背10以内的+-法的做法,用背诵代替思考? 用手指头都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别浪费时间天天背了”

其实老师让学生背的同时还说了,要熟到条件放射式程度,不能用手指头,也许这就是大家方法不同的地方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
在你的链接看到你说的“我非常不了解背10以内的+-法的做法,用背诵代替思考? 用手指头都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别浪费时间天天背了”其实老师让学生背的同时还说了,要熟到条件放射式程度,不能用手指头,也许这就是大家方法不同的地方
查看原文
要求运算熟练无可厚非,问题是大家没觉得小学很多课程,进度飞快,老师根本没时间在课堂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为赶进度,基本就全盘灌输了么?语言之类的课程灌灌无妨,但数理课程也这样,学生从小不求甚解,习惯了被动接受,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学到艰深的部分就力不从心,没有后劲了。从这个角度看,倒真是基础没打牢。表面看孩子学了一堆,但未必都消化了。现在包括学奥数,也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记忆很多东西,这就背离数学学习的正道了。

以前在新浪亲子论坛的早期教育板块看过网名“麦子爸爸”的一个旧帖(2003年就写了,现在看看依然很有参考价值),写得很透彻,下面转一下。麦子爸爸在幼儿数理板块也发很多帖,有关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有兴趣可以搜搜。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37 编辑 ]
2009/12/02回复
转帖链接:http://club.baby.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97878&highlight=%C2%F3%D7%D3%B0%D6%B0%D6

我是麦子的父亲,我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觉得现行的数学教育方法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理工科类人材的。从旁人的观点来,我自身的数学学习路程是成功的,小学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一获得武汉市第三;进入大学数学系后,成绩依然拔尖,单科成绩全系第一。看起来是个完全成功的数学教育,系里的教授也曾寄以厚望,但我最终放弃了数学理论研究的道路。

原因在于我的逻辑推理能力绝对一流,但发散型思维却很欠缺,只能发展成一个普通的数学工作者。而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很难在20岁后还能改善的。举个例子,比如平行线原理“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于之平行”,这是一个人开始学几何就学到的公理,在我整个中小学阶段从没想过还有其它的可能,一直到大学接触到了非欧几何,才知道如果假设“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于之平行”或“过线外一点有无穷条直线于之平行”都可以构造出另外的几何学。这些几何当时是毫无用处的,但到90世纪,宏观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却真正发现了这些几何的用处。而提出这两种几何的是什么人呢?是几百年前的两个大学生,他们只是不服气未加证明的平行线原则能做公理,就自己弄个反的来玩。而请大家问问自己周围的孩子:过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于之平行呀?我想只用一种答案,那你再问他:怎么证明呢?看看他们的反应也许有好处。

再举个例子,国内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唯一的声音,到了大学。我接触到了一本书,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我才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其实有很多不清晰的,直的思考的地方,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审视自己的基本观念,不仅仅是数学,而是全方面的,彻底的抛弃了单纯的唯物主义。获得偌贝尔文学奖的哲学著作只有两本,一本就是《创造进化论》,还一本就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过于强调解题能力,而世界观的教育则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挥,让我感到目前孩子在理科类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思辩”。也就是从没有把两个不同的观点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比较思考,而只是让他们不加分析地接受一种观点。至于平常举行的论辩,如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进行正反辩论,那只能培养孩子社会能力。在严谨的理科类教育中就没有提出过多种观点让孩子进行严谨细蜜思辩的训练。我想是不是传统观点“在科学上,1就是1,2就是2,来不半点马虎”在作怪。在现行的教育下,孩子们都是通过做大量习题来提高,但大家一看就知道,那其实都是用完全重复的方法去解决的熟练训练。这是在限制孩子的思维,我中小学参加了过多的数学竞赛,做了大量的题,逻辑思维是得到了锻炼,但到了后来才认识到限制了自己的发散型思维。

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得主后来都没发展到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原因就在于为了得奖,他们进行了大量训练,而国外是不进行这些训练的,这让他们获奖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说他们是应试应赛教育的牺牲者。如果发现孩子具有理科类长处的话,就必须要从很小就开始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性格和心理品质相当重要,地位决不低于理科方面的天赋。学理论的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有藐视权威的个性在中国这个不鼓励张扬个性的大环境里,宁可过也不要不及。对家长自己来说从孩子出生就要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应该做什么事都要和他讲道理,询问他的意见,那怕最后还是强行制止他的一些无理要求。要告诉他,家长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老师也一样。如果孩子做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要引导他首先认为书错了,但在最后下结论前必须要他再次核查自己的思路。我一直到大学还在考场中指出那卷子题出错了,还当面指出我们系主任的所谓优秀教材有根本性错误,结果他考试给了我89就不给我90。

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性格方面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叛逆的性格,藐视权威,坚持己见。对理论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最终没有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在社会中却不一定有利。所以性格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慎重,在没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以前,要采取中性的引导,不让他过分藐视权威。当然,能做到“人格上尊重权威,科学上藐视权威”那当然最好,但这不过是个说词,每个人都会有或左或右的偏差的。

不是将来只有从事理工科的孩子才需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对单纯的使用来说,一个从事文科艺术类的人来说,也许初中小学的数理知识就完全够用了。但数理的真正好处在于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比较辨析,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任何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而现行的教育恰恰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这里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应该很多都是从事纯文类的,可以下回想孩子时期数理教育现在在自己身上起作用的究竟有多少呢。我的孩子是个女儿,对女儿来说走上理工科类的可能就比男孩少很多,但我希望她将来在中小学的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学到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计算,我希望能通过数理学习让她严谨深刻的看待问题,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从整体宏观上去把握问题。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5:38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
在你的链接看到你说的“我非常不了解背10以内的+-法的做法,用背诵代替思考? 用手指头都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别浪费时间天天背了”其实老师让学生背的同时还说了,要熟到条件放射式程度,不能用手指头,也许这就是大家方法不同的地方
查看原文
10以内加减,正好和手指头的数目一样,初期有效的技巧的使用手指头来数数,以算出答案也是思考的方式,比单纯的背诵方式要好太多。

一入学就用背诵的方式学习数学,形成了学数学用背诵的观念会非常的可悲,数学最重要的全盘的观察概念清晰逻辑有条理的提前下的思考,先入为主是很严重的一个事情,一开始就把学习方式走偏,是很值得担心的。

唉,10以内,我们谁不是熟到放射性啊,熟能生巧,但谁真的需要背这些劳什子?

学校为了确保人人放射性的得100分,其实是剥夺了学生用思考的方式学习的经验,实在是很可悲的事情。

国外的小孩子都是拿着个计算器去上课的,完全不去思考这些加减数学怎么算(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有点过头了,基础数学自己多算算起码会有更好的数学感,这大概也是印度和中国的IT人才比较多的原因,可是居然用背诵的,那连数字感也抹杀了哈),可是西方国家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出数学家,国内的过去做法最多出多点优秀IT人员,如果改成纯背诵估计IT人员都没有了,成挨踢人员了;各位很配合学校的家长,要很认真的思考一下,背诵数学有什么意思了?

中国的教育界更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12-2 11:14 编辑 ]
2009/12/02回复
jocelyn1025:
转帖链接:http://club.baby.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97878&highlight=%C2%F3%D7%D3%B0%D6%B0%D6我是麦子的父亲,我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觉得现行的数学教育方法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理工科类人材的。从旁人的观点来,我自身的数学学习路程是成功的,小学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一获得武汉市第三;进入大学数学系后,成绩依然拔尖,单科成绩全系第一。看起来是个完全成功的数学教育,系里的教授也曾寄以厚望,但我最终放弃了数学理论研究的道路。 原因在于我的逻辑推理能力绝对一流,但发散型思维却很欠缺,只能发展成一个普通的数学工作者。而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很难在20岁后还能改善的。举个例子,比如平行线原理“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于之平行”,这是一个人开始学几何就学到的公理,在我整个中小学阶段从没想过还有其它的可能,一直到大学接触到了非欧几何,才知道如果假设“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于之平行”或“过线外一点有无穷条直线于之平行”都可以构造出另外的几何学。这些几何当时是毫无用处的,但到90世纪,宏观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却真正发现了这些几何的用处。而提出这两种几何的是什么人呢?是几百年前的两个大学生,他们只是不服气未加证明的平行线原则能做公理,就自己弄个反的来玩。而请大家问问自己周围的孩子:过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于之平行呀?我想只用一种答案,那你再问他:怎么证明呢?看看他们的反应也许有好处。再举个例子,国内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唯一的声音,到了大学。我接触到了一本书,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我才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其实有很多不清晰的,直的思考的地方,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审视自己的基本观念,不仅仅是数学,而是全方面的,彻底的抛弃了单纯的唯物主义。获得偌贝尔文学奖的哲学著作只有两本,一本就是《创造进化论》,还一本就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过于强调解题能力,而世界观的教育则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挥,让我感到目前孩子在理科类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思辩”。也就是从没有把两个不同的观点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比较思考,而只是让他们不加分析地接受一种观点。至于平常举行的论辩,如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进行正反辩论,那只能培养孩子社会能力。在严谨的理科类教育中就没有提出过多种观点让孩子进行严谨细蜜思辩的训练。我想是不是传统观点“在科学上,1就是1,2就是2,来不半点马虎”在作怪。在现行的教育下,孩子们都是通过做大量习题来提高,但大家一看就知道,那其实都是用完全重复的方法去解决的熟练训练。这是在限制孩子的思维,我中小学参加了过多的数学竞赛,做了大量的题,逻辑思维是得到了锻炼,但到了后来才认识到限制了自己的发散型思维。 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得主后来都没发展到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原因就在于为了得奖,他们进行了大量训练,而国外是不进行这些训练的,这让他们获奖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说他们是应试应赛教育的牺牲者。如果发现孩子具有理科类长处的话,就必须要从很小就开始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性格和心理品质相当重要,地位决不低于理科方面的天赋。学理论的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有藐视权威的个性。在中国这个不鼓励张扬个性的大环境里,宁可过也不要不及。对家长自己来说从孩子出生就要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应该做什么事都要和他讲道理,询问他的意见,那怕最后还是强行制止他的一些无理要求。要告诉他,家长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老师也一样。如果孩子做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要引导他首先认为书错了,但在最后下结论前必须要他再次核查自己的思路。我一直到大学还在考场中指出那卷子题出错了,还当面指出我们系主任的所谓优秀教材有根本性错误,结果他考试给了我89就不给我90。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性格方面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叛逆的性格,藐视权威,坚持己见。对理论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最终没有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在社会中却不一定有利。所以性格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慎重,在没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以前,要采取中性的引导,不让他过分藐视权威。当然,能做到“人格上尊重权威,科学上藐视权威”那当然最好,但这不过是个说词,每个人都会有或左或右的偏差的。 不是将来只有从事理工科的孩子才需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对单纯的使用来说,一个从事文科艺术类的人来说,也许初中小学的数理知识就完全够用了。但数理的真正好处在于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比较辨析,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任何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而现行的教育恰恰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应该很多都是从事纯文类的,可以下回想孩子时期数理教育现在在自己身上起作用的究竟有多少呢。我的孩子是个女儿,对女儿来说走上理工科类的可能就比男孩少很多,但我希望她将来在中小学的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学到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计算,我希望能通过数理学习让她严谨深刻的看待问题,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从整体宏观上去把握问题。[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5:38 编辑 ]
查看原文
对家长自己来说从孩子出生就要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应该做什么事都要和他讲道理,询问他的意见,那怕最后还是强行制止他的一些无理要求。要告诉他,家长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老师也一样。如果孩子做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要引导他首先认为书错了,但在最后下结论前必须要他再次核查自己的思路。

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性格方面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叛逆的性格,藐视权威,坚持己见。对理论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最终没有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在社会中却不一定有利。所以性格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慎重,在没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以前,要采取中性的引导,不让他过分藐视权威。当然,能做到“人格上尊重权威,科学上藐视权威”那当然最好,但这不过是个说词,每个人都会有或左或右的偏差的。

说得太好了,
2009/12/02回复
是的,麦子爸爸写得很好。真正做到对父母要求很高呀!8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28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关于背诵,我之前也一直认可学英语也许在背单词上没有什么更多的捷径,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也是要单词背下来的,慢慢积累单词量的;

女儿在2年级接触我报的英语班的时候,就是不愿意背单词,因为没有学校的压力,我也随便她,发现她总是先掌握了读音,读得不错,我就引导她从读音把单词还原,还原出部分正确的,部分错一下,变得很搞笑的词,我也不理,因为单词记不住,做那个英语班的作业特别累,经常是知道要用那个词,也会念,就是不会写,只好一次一次查,我由得她折腾,本来假期想和她把过去学过的单词过过关背诵一下的,后来为了玩,就放弃了;

3年级,她突然悟出了怎么把会读的单词还原成单词的方法了,每个星期学校会有部分新单词,芝麻街每课都有一些新单词,奇径英语班是10个新单词,那么她每周至少要学习掌握20个以上的新单词,但现在的她似乎完全不再需要花时间去背诵,课堂上利用规律加背诵的方式,已经完全能够记下来,周末她就让我口头考考她,甚至让我考她之前没背会的单词,也逐渐掌握了;我女儿在领悟怎么把读音还原成单词的方式上,也许是挺笨的,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但我很庆幸如果我一开始就逼她一个一个字母的背的话,搞不好她一辈子都只能那样背了,道理花了一年才明白不要紧,这道理能用一辈子呢。

用纯粹的背诵,背单词就像背电话号码本子一样,累而且难记住;现在孩子用自己悟出来的方式背,她自己也轻松,效果好得太多。说这个例子,实在是想表明,做父母不用太心急,要给时间孩子去领悟,通过思考得出来的知识,比直接灌进去的要好太多。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12-2 11:47 编辑 ]
2009/12/02回复
jocelyn1025:
是的,麦子爸爸写得很好。真正做到对父母要求很高呀!8[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28 编辑 ]
查看原文
谢谢推荐,收藏了:)
2009/12/02回复
麦子爸爸的帖可以读出很多东西,甚至有助于理解为什么阿卡卡西容易碰壁,她思维严密,性格独立,坚持己见,敢于挑战权威(曾让老师公开道歉),远离中庸之道。呵呵......

对比一下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些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晰。黄全愈写了很多比较中美教育差异的书(小诸葛之母是看过的),顺手摘点他的基本观点: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抓得扎实,比一比同龄的外国孩子,中国孩子的“知识”要丰富得多,人也要聪明得多。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是不是世界一流? 黄全愈讲了个流传很广的小段子。1979年,有个中国访问团赴美考察基础教育,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下午1点多就放学回家;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团考察中国基础教育,认为中国学生世界上最勤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结论: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27年过去了,两家的预言都错了。到底错在哪里?

  黄全愈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行为和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黄全愈在研究中建立了自己的“四区理论”,用人的两元性和行为的两重性为纵横坐标划分出人的四个行为区,由此指出,人的行为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直觉行为—确认行为—习惯行为—自主行为。其中,“自主行为”是创造力最集中的区域。用这个理论去分析,可以发现太多的中国学生过早进入第2区的“确认行为”,却遗憾地在此驻足不前了……然而,第4区的“自主行为”才是诺贝尔奖的竞技场。黄全愈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使“自主行为”成为素质教育的盲区,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百慕大”,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3:20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小落叶215楼
自己不是很能干的父母,总觉得老师说的也有存的的道理,毕竟是经验之谈,虽然我也很少让他背,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只有熟了才不用手指头,如还要用手指头就说明还没完全掌握好
2009/12/02回复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提出的一个观点引起黄全愈深思。萨博认为不同的教育会培养出两类不同的孩子。一类被称为“聪明的孩子”:他们能够知道答案,能理解别人的意思,能很快抓住要领,完成作业,乐于吸收知识,善于操作,长于记忆…… 另一类则被称为“智慧的学生”:他们能提出问题,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能演绎推理,寻找课题,运用知识,善于发明,长于猜想……

  “我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自己都吓了一跳。怎么看,萨博讲的聪明孩子都是我们中国学生。”

  “有一次,我到某重点中学作报告,互动非常活跃。突然,有个老师发言:‘今天我们的学生按年级排座位,初一在前面高三在后面。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越是前面的问题越多,越是后面的问题越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问题越来越少……’”黄全愈久久沉默不语。

  如果经历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变成一个个不善于提问,缺少创造力的“知识桶”,这难道不值得中华民族去反思吗? “我们的课文都是‘范文’,孩子从来都被要求带着崇敬的心态去理解、模仿。而美国学校则要求孩子谈自己的体验。我们考的是‘老师讲什么?’美国考的是‘学生想什么?’因此,我们的孩子总是忙于背范文、抄笔记,美国孩子总是忙于思考问题。”

  “教育不能仅仅培养聪明的孩子,现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经过若干年潜心研究,黄全愈于2006年5月推出了新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在这本书里,他系统地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教孩子”的问题,为改变中国传统基础教育开出了很多具体的处方。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黄全愈努力使自己平静地说完这段话。

       黄全愈的博客上,一个读者发帖道:“素质教育是以一个点为圆心向外不断扩张的、陀螺样的图形,孩子可以不断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是由内而外的、自主式、发散性的;而应试教学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无缝焊接的圆环,孩子们都要向圆心看齐,是由外向内、被动式、聚敛性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两种人:一种是内控型人,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另一种是外控型人,我的事情你做主。我们的学生聪明者太多,智慧型的太少……”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3:30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在中国,学生记了那么多笔记,大点小点,大A小a,但当带着笔记离开课堂,甚至离开学校时,不知道那些笔记还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如果应试教育是目的,那么课堂笔记就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在美国,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外在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的。

     美国的学校从小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美国老师认为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如果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中国还是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对中美学生的初级教育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超大车厢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是不大考虑载重量,而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子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4 10:59 编辑 ]
2009/12/02回复
插句题外话,前面九月提到IT工程师,我接触的有限,印象最深的是在加拿大一间学校里,一次电脑死机,送去检修,紧张得要命,想着作业一堆,重要的内容都在电脑里,系统崩盘,我也快崩溃了。几个年轻的IT都很忙,一堆学生排着队,轮到我,问了几个问题,对着中文操作系统(交换半年,就懒得换英文系统了)运指如飞,没两下就恢复了系统。我真是喜出望外,要知道,同样的问题在国内学校里,IT远没有这么熟练,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而当时就读的学校国内一流,又出了名的有钱,聘来的人能力算不错了,据说我们毕业后,这个IT跳槽去了花旗银行。后来LG也说起公司里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进口设备,美方派一个工程师来安装调试就搞掂了。类似情况,国内可能要好几个工程师还未必拿得下来。

呵呵......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国除了尖端研究和发达国家有差距,工程师培养的量全世界最多,但质量还有待提高。这类例子看多了,觉得“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看法片面,学生阅读量远小于西方学生的阅读量,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不足不说,哪怕是在国人引以为傲的数理方面也有很大局限,不吐不快!西方教育大多是生本教育。相对师本教育,目前的生本教育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效果都更为可取。

看过一个说法,很贴切。大意是说,在信息时代,培养孩子像海量硬盘一样博闻强记,不如像强劲的芯片一样分析处理能力超强。呵呵......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异也在于此。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4 11:19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关于:“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越是前面的问题越多,越是后面的问题越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问题越来越少……”

用个朱德庸的漫画《绝对小孩》来回答:你不觉得我们的教育都把爱提问题的孩子当成问题小孩吗? (乖孩子好像都不能乱问呢)。

质疑绝对需要一种氛围,一种鼓励。

关于教育逐渐变得:

中国式的教育下,幼儿园小孩通常都能说几句英语,小学生通常比较敢说英语了,中学生开始腼腆,成年人不做英语专业的,很多干脆不讲不讲终于不能开口讲了。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
自己不是很能干的父母,总觉得老师说的也有存的的道理,毕竟是经验之谈,虽然我也很少让他背,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只有熟了才不用手指头,如还要用手指头就说明还没完全掌握好
查看原文
一、过去我们不背诵这些,我们就不会算1-10的加减法了?

二、手指头都能解决的问题是形容10以内加减太容易了,即使完全没有基础,随便用手指头都能数而已,算多几次,熟能生巧,我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几个智商正常的人到了2年级还需要用手指数10以内加减;

三、靠背诵来掌握的基础运算,就是不用计算的方式来掌握数学问题,谈何完全掌握?

四、这学校的老师的做法是奇怪的,十分值得质疑,如果我的孩子就读该学校,我现在找教育局反映去了,我要质疑:数学是一门背诵吗?
2009/12/02回复
猜你喜欢

同班级孩子间差异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这个!

陪着你慢慢长大-----我的儿童教育实践与反思

课外辅导之思考

如果孩子出现这6种学习现象,家长一定要伸出援手

为什么选择在职老师家教而不是大学生或机构老师?

广州天河区各小学排名与评价

热点推荐

广州赏梅正当时 从化花海错过要等明年

长见识了!萤火虫动漫嘉年华好热闹

怒省2300!苹果15免费维修成功

寒假还没有开始 寒假作业布置了一堆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纠结 用热水器划算还是用天燃气划算

国补国补又来啦

老公看王刚师傅学做菜 成品还不错

朴朴的羊扒中看不中用 肉质很一般

广州塔下的惊喜 好听音乐市集开集!

干饭人的最爱!青椒炒牛肉好下饭

今天买到一块好牛腩 做清汤腩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