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

93873458家有小学生

几个月前,我在妈网大量转贴生本教育的相关文章,当时就有网友建议我全面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说实在的,我对生本教育也只能算是一知半解。网上已经转载了大量的文章,专家们的理解和表述比我深刻多了。现在,我对生本教育也已经过了狂热的时期,进入一个更冷静的审思阶段。沉静下来,我依然选择生本。这种冷静下来的思考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点浅见,管窥蠡测,只为抛砖引玉,希望不会引来板砖。


    第一,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认识世界,是先具体再抽象的,是归纳性的思维。无论是生本语文、生本数学还是生本英语,都提倡先让孩子大量接触具体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谈想法,让他们自己的思想去碰撞,一步一步接近真理,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观点、互相辩驳、否定观点,很象人类历史上对一种学科的探索过程,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的方法、锻炼的思考能力比接收的知识更为重要,理解更为深刻。且不说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多于老师给予的东西,甚至老师自己在此过程中都会深受启发。而师本教育下,更多的是老师把消化过的知识有条理、有步骤地直接告诉学生,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演绎性的,先告诉学生抽象的东西,再举例子讲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了,实际接受到的东西往往少于老师给予的东西。

    第二、在生本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授、多鼓励,学生在小组和全班面前的表达机会大大增多,这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演讲能力都很有好处。而在师本教育下,老师传授知识多,要抓紧时间在课堂上讲完,学生表达的机会大大减少。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点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生本教育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师布置详细的任务,小组内部还有分工。学生自学,这是第一遍学习;小组讨论,互学互启;这是第二遍学习,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汇报,加上辩论和点评,这是第三遍学习。三遍学习,虽有重复,但各有趣味。老师最后针对这三遍学习中学生仍未掌握的内容加以讲解。如果学生水平高,老师最后讲的就少,如果学生水平低,老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就多,因此我说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师本教育下也有预习,但没有把预习跟课堂流程整合起来,预习的结果没有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在预习中学会了多少,上课时还是照本宣科。

    第四,生本教育认为在一个时段内,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孩子先接受某一方面的知识,后接受另一方面的知识,其他孩子可能相反,尽管有先有后,到达终点时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此时段内不宜进行考试,该时段结束后则要考试,即中考和高考。这一点就象婴幼儿学讲话,各个孩子在哪个月龄学会哪几个词哪几句话,完全不相同,你不可能一岁九个月考一次,两周岁考一次,两岁三个月再考一次,这些考试意义不大。尽管前面进度不同,到三至四岁时,所有孩子都学会说话了,水平也比较一致了。而师本教育则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不一致,当天教过的东西当天学会,本周教过的东西要本周掌握,“堂堂清,周周考,月月结,年年审”的现象十分普遍,把整个学习过程变成对高考的备考过程,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第五,我比较认同生本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改造。生本教育认为,很多内容是不用教的,学生自己会感悟和领会。例如,语文课教组词、教造句、教分段、教段落大意、教中心思想等等,其实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悟和领会到。有人说,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多数是上语文课时偷看小说得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本语文认为需要教的主要是识字,其它内容,就靠广泛阅读和大量表达,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教。生本教育采用自己的教材,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改造和教学先后顺序的调整。



很高兴不断有家长对生本教育感兴趣。本坛还有一些关于生本的帖子值得读一读:

转载《人民教育》特别报道《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5452-1-1.html

生本教育为何取消平时考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8977-1-1.html

转载——骏景小学家长心目中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117-1-1.html

到底有哪些学校开展生本教育?(一楼有汇总)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335-1-1.html

育才实验学校校长的一篇文章《生本教育——最好的素质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3143-1-1.html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汪惠迪女士谈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5265-1-1.html

小学开展生本英语,到底难在哪里?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25776-1-1.html

生本学校的学生,成绩到底如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36979-1-1.html

小学生本语文的教学思路
http://www.gzmama.com/thread-1403988-1-1.html

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67899

一些第一手教学骨干对生本的听课报告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5960

一个生本家长的啰嗦话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4352

另外,郭教授的博客和生本教育研究网都有很多内容:

郭思乐教授博客
http://user.qzone.qq.com/622000354

生本教育研究网
http://sb.eact.com.cn/

生本教育体系研究网
http://esi.scnu.edu.cn/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2-4 11:36 编辑 ]
2009/11/17
精选回帖
Many thanks! Can hardly imagine how to deal with 3 kids! Maybe you could share the experience later.[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25 10:24 编辑 ]
2009/11/25回复
281楼
1970/01/01回复
413楼
1970/01/01回复
415楼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是的,麦子爸爸写得很好。真正做到对父母要求很高呀!8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28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关于背诵,我之前也一直认可学英语也许在背单词上没有什么更多的捷径,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也是要单词背下来的,慢慢积累单词量的;

女儿在2年级接触我报的英语班的时候,就是不愿意背单词,因为没有学校的压力,我也随便她,发现她总是先掌握了读音,读得不错,我就引导她从读音把单词还原,还原出部分正确的,部分错一下,变得很搞笑的词,我也不理,因为单词记不住,做那个英语班的作业特别累,经常是知道要用那个词,也会念,就是不会写,只好一次一次查,我由得她折腾,本来假期想和她把过去学过的单词过过关背诵一下的,后来为了玩,就放弃了;

3年级,她突然悟出了怎么把会读的单词还原成单词的方法了,每个星期学校会有部分新单词,芝麻街每课都有一些新单词,奇径英语班是10个新单词,那么她每周至少要学习掌握20个以上的新单词,但现在的她似乎完全不再需要花时间去背诵,课堂上利用规律加背诵的方式,已经完全能够记下来,周末她就让我口头考考她,甚至让我考她之前没背会的单词,也逐渐掌握了;我女儿在领悟怎么把读音还原成单词的方式上,也许是挺笨的,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但我很庆幸如果我一开始就逼她一个一个字母的背的话,搞不好她一辈子都只能那样背了,道理花了一年才明白不要紧,这道理能用一辈子呢。

用纯粹的背诵,背单词就像背电话号码本子一样,累而且难记住;现在孩子用自己悟出来的方式背,她自己也轻松,效果好得太多。说这个例子,实在是想表明,做父母不用太心急,要给时间孩子去领悟,通过思考得出来的知识,比直接灌进去的要好太多。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12-2 11:47 编辑 ]
2009/12/02回复
jocelyn1025:
是的,麦子爸爸写得很好。真正做到对父母要求很高呀!8[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28 编辑 ]
查看原文
谢谢推荐,收藏了:)
2009/12/02回复
麦子爸爸的帖可以读出很多东西,甚至有助于理解为什么阿卡卡西容易碰壁,她思维严密,性格独立,坚持己见,敢于挑战权威(曾让老师公开道歉),远离中庸之道。呵呵......

对比一下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些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晰。黄全愈写了很多比较中美教育差异的书(小诸葛之母是看过的),顺手摘点他的基本观点: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抓得扎实,比一比同龄的外国孩子,中国孩子的“知识”要丰富得多,人也要聪明得多。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是不是世界一流? 黄全愈讲了个流传很广的小段子。1979年,有个中国访问团赴美考察基础教育,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下午1点多就放学回家;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团考察中国基础教育,认为中国学生世界上最勤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结论: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27年过去了,两家的预言都错了。到底错在哪里?

  黄全愈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行为和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黄全愈在研究中建立了自己的“四区理论”,用人的两元性和行为的两重性为纵横坐标划分出人的四个行为区,由此指出,人的行为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直觉行为—确认行为—习惯行为—自主行为。其中,“自主行为”是创造力最集中的区域。用这个理论去分析,可以发现太多的中国学生过早进入第2区的“确认行为”,却遗憾地在此驻足不前了……然而,第4区的“自主行为”才是诺贝尔奖的竞技场。黄全愈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使“自主行为”成为素质教育的盲区,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百慕大”,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3:20 编辑 ]
2009/12/02回复
自己不是很能干的父母,总觉得老师说的也有存的的道理,毕竟是经验之谈,虽然我也很少让他背,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只有熟了才不用手指头,如还要用手指头就说明还没完全掌握好
2009/12/02回复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提出的一个观点引起黄全愈深思。萨博认为不同的教育会培养出两类不同的孩子。一类被称为“聪明的孩子”:他们能够知道答案,能理解别人的意思,能很快抓住要领,完成作业,乐于吸收知识,善于操作,长于记忆…… 另一类则被称为“智慧的学生”:他们能提出问题,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能演绎推理,寻找课题,运用知识,善于发明,长于猜想……

  “我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自己都吓了一跳。怎么看,萨博讲的聪明孩子都是我们中国学生。”

  “有一次,我到某重点中学作报告,互动非常活跃。突然,有个老师发言:‘今天我们的学生按年级排座位,初一在前面高三在后面。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越是前面的问题越多,越是后面的问题越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问题越来越少……’”黄全愈久久沉默不语。

  如果经历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变成一个个不善于提问,缺少创造力的“知识桶”,这难道不值得中华民族去反思吗? “我们的课文都是‘范文’,孩子从来都被要求带着崇敬的心态去理解、模仿。而美国学校则要求孩子谈自己的体验。我们考的是‘老师讲什么?’美国考的是‘学生想什么?’因此,我们的孩子总是忙于背范文、抄笔记,美国孩子总是忙于思考问题。”

  “教育不能仅仅培养聪明的孩子,现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经过若干年潜心研究,黄全愈于2006年5月推出了新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在这本书里,他系统地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教孩子”的问题,为改变中国传统基础教育开出了很多具体的处方。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黄全愈努力使自己平静地说完这段话。

       黄全愈的博客上,一个读者发帖道:“素质教育是以一个点为圆心向外不断扩张的、陀螺样的图形,孩子可以不断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是由内而外的、自主式、发散性的;而应试教学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无缝焊接的圆环,孩子们都要向圆心看齐,是由外向内、被动式、聚敛性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两种人:一种是内控型人,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另一种是外控型人,我的事情你做主。我们的学生聪明者太多,智慧型的太少……”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3:30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在中国,学生记了那么多笔记,大点小点,大A小a,但当带着笔记离开课堂,甚至离开学校时,不知道那些笔记还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如果应试教育是目的,那么课堂笔记就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在美国,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外在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的。

     美国的学校从小鼓励孩子做研究,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美国老师认为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如果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中国还是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对中美学生的初级教育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中国的初级教育就似往超大车厢里尽可能多地添加重物,而美国的做法则是不大考虑载重量,而是让车子顺其自然地往前跑,并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让车子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4 10:59 编辑 ]
2009/12/02回复
插句题外话,前面九月提到IT工程师,我接触的有限,印象最深的是在加拿大一间学校里,一次电脑死机,送去检修,紧张得要命,想着作业一堆,重要的内容都在电脑里,系统崩盘,我也快崩溃了。几个年轻的IT都很忙,一堆学生排着队,轮到我,问了几个问题,对着中文操作系统(交换半年,就懒得换英文系统了)运指如飞,没两下就恢复了系统。我真是喜出望外,要知道,同样的问题在国内学校里,IT远没有这么熟练,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而当时就读的学校国内一流,又出了名的有钱,聘来的人能力算不错了,据说我们毕业后,这个IT跳槽去了花旗银行。后来LG也说起公司里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进口设备,美方派一个工程师来安装调试就搞掂了。类似情况,国内可能要好几个工程师还未必拿得下来。

呵呵......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中国除了尖端研究和发达国家有差距,工程师培养的量全世界最多,但质量还有待提高。这类例子看多了,觉得“中国基础教育扎实”看法片面,学生阅读量远小于西方学生的阅读量,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不足不说,哪怕是在国人引以为傲的数理方面也有很大局限,不吐不快!西方教育大多是生本教育。相对师本教育,目前的生本教育不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效果都更为可取。

看过一个说法,很贴切。大意是说,在信息时代,培养孩子像海量硬盘一样博闻强记,不如像强劲的芯片一样分析处理能力超强。呵呵......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异也在于此。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4 11:19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关于:“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越是前面的问题越多,越是后面的问题越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问题越来越少……”

用个朱德庸的漫画《绝对小孩》来回答:你不觉得我们的教育都把爱提问题的孩子当成问题小孩吗? (乖孩子好像都不能乱问呢)。

质疑绝对需要一种氛围,一种鼓励。

关于教育逐渐变得:

中国式的教育下,幼儿园小孩通常都能说几句英语,小学生通常比较敢说英语了,中学生开始腼腆,成年人不做英语专业的,很多干脆不讲不讲终于不能开口讲了。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
自己不是很能干的父母,总觉得老师说的也有存的的道理,毕竟是经验之谈,虽然我也很少让他背,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只有熟了才不用手指头,如还要用手指头就说明还没完全掌握好
查看原文
一、过去我们不背诵这些,我们就不会算1-10的加减法了?

二、手指头都能解决的问题是形容10以内加减太容易了,即使完全没有基础,随便用手指头都能数而已,算多几次,熟能生巧,我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几个智商正常的人到了2年级还需要用手指数10以内加减;

三、靠背诵来掌握的基础运算,就是不用计算的方式来掌握数学问题,谈何完全掌握?

四、这学校的老师的做法是奇怪的,十分值得质疑,如果我的孩子就读该学校,我现在找教育局反映去了,我要质疑:数学是一门背诵吗?
2009/12/02回复
九月微凉:
关于:“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越是前面的问题越多,越是后面的问题越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问题越来越少……”用个朱德庸的漫画《绝对小孩》来回答:你不觉得我们的教育都把爱提问题的孩子当成问题小孩吗? (乖孩子好像都不能乱问呢)。质疑绝对需要一种氛围,一种鼓励。关于教育逐渐变得:中国式的教育下,幼儿园小孩通常都能说几句英语,小学生通常比较敢说英语了,中学生开始腼腆,成年人不做英语专业的,很多干脆不讲不讲终于不能开口讲了。
查看原文
(*^__^*) 嘻嘻…… 9494
2009/12/02回复
jocelyn1025:
转帖链接:http://club.baby.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97878&highlight=%C2%F3%D7%D3%B0%D6%B0%D6我是麦子的父亲,我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觉得现行的数学教育方法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理工科类人材的。从旁人的观点来,我自身的数学学习路程是成功的,小学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一获得武汉市第三;进入大学数学系后,成绩依然拔尖,单科成绩全系第一。看起来是个完全成功的数学教育,系里的教授也曾寄以厚望,但我最终放弃了数学理论研究的道路。 原因在于我的逻辑推理能力绝对一流,但发散型思维却很欠缺,只能发展成一个普通的数学工作者。而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很难在20岁后还能改善的。举个例子,比如平行线原理“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于之平行”,这是一个人开始学几何就学到的公理,在我整个中小学阶段从没想过还有其它的可能,一直到大学接触到了非欧几何,才知道如果假设“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于之平行”或“过线外一点有无穷条直线于之平行”都可以构造出另外的几何学。这些几何当时是毫无用处的,但到90世纪,宏观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却真正发现了这些几何的用处。而提出这两种几何的是什么人呢?是几百年前的两个大学生,他们只是不服气未加证明的平行线原则能做公理,就自己弄个反的来玩。而请大家问问自己周围的孩子:过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于之平行呀?我想只用一种答案,那你再问他:怎么证明呢?看看他们的反应也许有好处。再举个例子,国内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唯一的声音,到了大学。我接触到了一本书,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我才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其实有很多不清晰的,直的思考的地方,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审视自己的基本观念,不仅仅是数学,而是全方面的,彻底的抛弃了单纯的唯物主义。获得偌贝尔文学奖的哲学著作只有两本,一本就是《创造进化论》,还一本就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过于强调解题能力,而世界观的教育则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挥,让我感到目前孩子在理科类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思辩”。也就是从没有把两个不同的观点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比较思考,而只是让他们不加分析地接受一种观点。至于平常举行的论辩,如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进行正反辩论,那只能培养孩子社会能力。在严谨的理科类教育中就没有提出过多种观点让孩子进行严谨细蜜思辩的训练。我想是不是传统观点“在科学上,1就是1,2就是2,来不半点马虎”在作怪。在现行的教育下,孩子们都是通过做大量习题来提高,但大家一看就知道,那其实都是用完全重复的方法去解决的熟练训练。这是在限制孩子的思维,我中小学参加了过多的数学竞赛,做了大量的题,逻辑思维是得到了锻炼,但到了后来才认识到限制了自己的发散型思维。 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得主后来都没发展到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原因就在于为了得奖,他们进行了大量训练,而国外是不进行这些训练的,这让他们获奖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说他们是应试应赛教育的牺牲者。如果发现孩子具有理科类长处的话,就必须要从很小就开始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性格和心理品质相当重要,地位决不低于理科方面的天赋。学理论的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有藐视权威的个性。在中国这个不鼓励张扬个性的大环境里,宁可过也不要不及。对家长自己来说从孩子出生就要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应该做什么事都要和他讲道理,询问他的意见,那怕最后还是强行制止他的一些无理要求。要告诉他,家长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老师也一样。如果孩子做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要引导他首先认为书错了,但在最后下结论前必须要他再次核查自己的思路。我一直到大学还在考场中指出那卷子题出错了,还当面指出我们系主任的所谓优秀教材有根本性错误,结果他考试给了我89就不给我90。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性格方面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叛逆的性格,藐视权威,坚持己见。对理论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最终没有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在社会中却不一定有利。所以性格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慎重,在没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以前,要采取中性的引导,不让他过分藐视权威。当然,能做到“人格上尊重权威,科学上藐视权威”那当然最好,但这不过是个说词,每个人都会有或左或右的偏差的。 不是将来只有从事理工科的孩子才需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对单纯的使用来说,一个从事文科艺术类的人来说,也许初中小学的数理知识就完全够用了。但数理的真正好处在于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比较辨析,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任何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而现行的教育恰恰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应该很多都是从事纯文类的,可以下回想孩子时期数理教育现在在自己身上起作用的究竟有多少呢。我的孩子是个女儿,对女儿来说走上理工科类的可能就比男孩少很多,但我希望她将来在中小学的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学到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计算,我希望能通过数理学习让她严谨深刻的看待问题,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从整体宏观上去把握问题。[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5:38 编辑 ]
查看原文
谢谢您的转贴,读后很受启发。
2009/12/02回复
经纬经纬14楼
认真读了九月link的一位妈妈的陪读生涯,那么熟悉。庆幸孩子还能9:00以前上床,否则我可能也熬不到今天。我突然有了一个非常silly的想法,既然每个学校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作业,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多大差别呢???I mean 除了考试成绩以外???那变成说差别也就在成绩上。那些作为家长渴望看到的学习的动力(motivation), 阅读的兴趣(interest),批判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是根本无法通过学校去培养的,那只能有老各位关注孩子的家长自个解决了。择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升学,听起来是个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的silly question.  早明白这个道理就不用在师本学校里“转辗反侧”了......
2009/12/02回复
虽然身边没有孩子进生本学校,但我个人支持生本教育!!
2009/12/02回复
经纬:
认真读了九月link的一位妈妈的陪读生涯,那么熟悉。庆幸孩子还能9:00以前上床,否则我可能也熬不到今天。我突然有了一个非常silly的想法,既然每个学校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作业,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多大差别呢???I mean 除了考试成绩以外???那变成说差别也就在成绩上。那些作为家长渴望看到的学习的动力(motivation), 阅读的兴趣(interest),批判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是根本无法通过学校去培养的,那只能有老各位关注孩子的家长自个解决了。择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升学,听起来是个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的silly question.  早明白这个道理就不用在师本学校里“转辗反侧”了......
查看原文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样米养百样人

同样的教材,遇到不同的老师,遇上不同的孩子,再加上不同的家长可以产生各种化学作用,最终构成的排列组合数是庞大的,所以,无需杞人忧天。

每个孩子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12-2 22:16 编辑 ]
2009/12/02回复
经纬经纬17楼
我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家长的关注“makes huge difference", 毕竟是一对一的教育。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通过大班教育,我在思考老师能起多大的作用???我之前是认同好老师胜过好学校的说法,但是再好的老师如果不得不遵循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规则,她的能量又如何放射让孩子们受益呢?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本是否比师本占据绝对优势?
2009/12/02回复
经纬:
认真读了九月link的一位妈妈的陪读生涯,那么熟悉。庆幸孩子还能9:00以前上床,否则我可能也熬不到今天。我突然有了一个非常silly的想法,既然每个学校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作业,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多大差别呢???I mean 除了考试成绩以外???那变成说差别也就在成绩上。那些作为家长渴望看到的学习的动力(motivation), 阅读的兴趣(interest),批判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是根本无法通过学校去培养的,那只能有老各位关注孩子的家长自个解决了。择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升学,听起来是个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的silly question.  早明白这个道理就不用在师本学校里“转辗反侧”了......
查看原文
今晚又回到这个论坛了,想不到已经有那么多的新发表。

对中国的教育模式,我是一直不认同的。在教育这方面我一直比较崇洋媚外,我觉得国外会教你如何做人,会教你学习的方式,会尊重每个学生和每个家长;不是像国内只会死板地灌输知识,而忽略了从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很多东西,很多方面都让你感觉到社会的不平等。。。

所以我很想问问九月和经纬,既然你们也觉得国内的教育方式是如此地有问题,偏离了我们的期望,为何就为了学习点牢固的中文就接受这里的教育。毕竟,小孩的性格和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等到他们到了10多岁,会不会就已经被国内的教育而同化呢?

再次,我也很高兴能在这里认识你们大家。我们都在为了小孩而不断地学习。
2009/12/02回复
对于孩子到了10来岁会不会被同化,我觉得九月之前说的“用繁入简易,由易入繁难,有条件的,选择让孩子的成长期经历繁复一点,到走出这个纷繁的社会,也许就会容易一些”有一定道理。孩子小适应力强,从不受尊重、习惯了不平等,到受尊重、感受到平等非常容易适应,还有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适应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环境也是一种环境,有十几亿人生活的环境。呵呵...... 反过来就比较难受了,回国会看很多事情不顺眼。有得有失,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完美的。

学校教育只是一部分,不必看得太重。不追求分数,不追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类拔萃,反而有多一点空间。不妨学学池莉,看看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帮孩子减压。她女儿去英国前,也还是全面发展,性格纯良敦厚。整个小学期间“疯狂玩耍”。出国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好,这母女俩很是扬眉吐气,顺便发点牢骚,可以理解。呵呵......孩子既适应现有的环境,又有好的性格和习惯,要求比较高,但并非做不到,看父母如何引导,这就是父母要做的功课!再想想,所谓的好坏、优劣都是个比较而言的事,如果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孩子的生存能力会更强,未来的路会更宽广,回国受几年教育还是有意义的。就当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5

我见过几个初中毕业随父母移民去国外的人,学识和能力不错,性格很好,不管是回国还是在国外的,都发展得很好。楼上不必担心,儿孙自有儿孙福。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3 00:52 编辑 ]
2009/12/03回复
经纬:
我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家长的关注“makes huge difference", 毕竟是一对一的教育。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通过大班教育,我在思考老师能起多大的作用???我之前是认同好老师胜过好学校的说法,但是再好的老师如果不得不遵循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规则,她的能量又如何放射让孩子们受益呢?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本是否比师本占据绝对优势?
查看原文
好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如何让孩子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生本优于师本的核心。
2009/12/03回复
猜你喜欢

同班级孩子间差异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这个!

陪着你慢慢长大-----我的儿童教育实践与反思

课外辅导之思考

如果孩子出现这6种学习现象,家长一定要伸出援手

为什么选择在职老师家教而不是大学生或机构老师?

广州天河区各小学排名与评价

热点推荐

长见识啦!广州有间隐藏的咖啡博物馆

小点医院看病真方便 落班点连队都不用排

云闪付百佳月卡又来了 一单回本真香!

精准打卡!拒绝‍特种兵式带娃去海洋馆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夏日清爽醒神推荐 9.9元的奈雪咖啡

打卡科学中心新馆 数理万象闯关冲冲冲

益力多工厂游 好小的工厂40分钟玩够

两夫妻当街大吵大闹 这男人太可怕了

雨后阴天打卡同创汇 拍照氛围感十足

急求!广州治疗小儿性早熟的医生

夏天必备解毒降火茶 夏枯草煲无花果

每月一次薅羊毛来了 吃了有赚的一餐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