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生本教材审批未通过,下学期至少我知道华阳小学要启用人教版教材。在家长的反响中,有人欢喜有人忧。作为选择华阳的家长,对生本教育包括生本教材的认可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此改变,无疑对部分家长是一个冲击。任何变化都会伴随正负面影响,聆听各位的高见。暑期愉快!
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
107949458家有小学生
全部回帖
文蔚423楼
之前N年已不在广州,再回来,家中小女已是学龄前儿童,于是乎,上哪所小学,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已成头等大事。
周末,偶然在妈网上看到“天河区哪些小学比较好”的帖子,钻了进去,发现很对胃口,于是周末2天如饥似渴的读完了整整60页的帖子,给自己扫了下盲,对一些小学有了些初步的了解,非常感谢邦邦妈妈 。过程中,又被骏爸关于“生本教育”的一个链接吸引到这里,发现这里更是藏龙卧虎。今天大半天,不吃不喝不如厕,把20页的帖子又是一气看完,虽说看的头有些疼,不过真的感觉受益菲浅,非常感谢骏爸、小诸葛之母,还有其他那么多热情而又专业的BB&MM。
女儿求学的路才刚刚开始,自己还在生本与师本间徘徊,但在家里,我想我做的这些应该还算比较生本的,从本质上,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自主自由的学习,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也希望各位BBMM能有更多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来分享,以使我能获得更多的借鉴。
小女子在此先谢了~~
周末,偶然在妈网上看到“天河区哪些小学比较好”的帖子,钻了进去,发现很对胃口,于是周末2天如饥似渴的读完了整整60页的帖子,给自己扫了下盲,对一些小学有了些初步的了解,非常感谢邦邦妈妈 。过程中,又被骏爸关于“生本教育”的一个链接吸引到这里,发现这里更是藏龙卧虎。今天大半天,不吃不喝不如厕,把20页的帖子又是一气看完,虽说看的头有些疼,不过真的感觉受益菲浅,非常感谢骏爸、小诸葛之母,还有其他那么多热情而又专业的BB&MM。
女儿求学的路才刚刚开始,自己还在生本与师本间徘徊,但在家里,我想我做的这些应该还算比较生本的,从本质上,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自主自由的学习,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也希望各位BBMM能有更多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来分享,以使我能获得更多的借鉴。
小女子在此先谢了~~
2010/12/20回复
瑜yu妈424楼
九月微凉:
儒家思想培育顺民而摒弃了质疑和思辨的力量,没有了质疑和思辨,就没有创造力。
查看原文现在,我们所强调的是一个“度”。不管生本还是人教版的,要是两者能结合那是最好不过了,可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很累了。关健是制度的问题:应试教育,不知还要到什么时候?6
2010/12/20回复
mountie楼425楼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
注:蓝色是被动学习,红色是主动学习;
美国缅因州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聆听掉了个个。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萧愚注: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萧愚注:看展览能够记住50%)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这位历史学者开始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萧愚注: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萧愚注: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历史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萧愚注:参与讨论,发言能记住70%)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
不要以为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萧愚注: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我注意到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讲原始人生活的)。显然,6年级的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萧愚注:做报告,给别人讲能够记住90%)(选自《直击美国课堂》一书,作者:王秋英)
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
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么混下来了。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小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这些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老师帮助孩子记住,学会,如果孩子们预先学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真正的预习作业就像上面这个老师布置的,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这种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
其实这节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相当于利用短短的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相信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利用各种方式,读书,看视频,网页浏览等等,继续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可惜没有网页搜索能够记住多少百分比的统计,估计效果一定不会差)。这种“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 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
- 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
- 看图能够记住30%;
- 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 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
- 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注:蓝色是被动学习,红色是主动学习;
美国缅因州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聆听掉了个个。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萧愚注: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萧愚注:看展览能够记住50%)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这位历史学者开始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萧愚注: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萧愚注: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历史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萧愚注:参与讨论,发言能记住70%)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
不要以为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萧愚注: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我注意到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讲原始人生活的)。显然,6年级的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萧愚注:做报告,给别人讲能够记住90%)(选自《直击美国课堂》一书,作者:王秋英)
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
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么混下来了。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小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这些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老师帮助孩子记住,学会,如果孩子们预先学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真正的预习作业就像上面这个老师布置的,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这种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
其实这节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相当于利用短短的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相信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利用各种方式,读书,看视频,网页浏览等等,继续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可惜没有网页搜索能够记住多少百分比的统计,估计效果一定不会差)。这种“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2011/01/21回复
mountie楼426楼
许多家长喜欢问,怎么让孩子更聪明?
可也许比这个问题更有价值的是: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让孩子变笨的最快方法就是让其失去自信,失去自我。 一个失去自信的人,伴随他的必然是唯唯诺诺, 必然是毫无主见,必然是盲信盲从。 一个人的自信又是怎么失去的呢? 很简单,当你谈论一个问题,总是被权威人士否定, 久而久之,自信就会慢慢失去。 另一方面,如果凡事都由老师和家长包办,安排,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余地。 很多孩子也会从此放弃独立思考,放弃自我, 从而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对权威俯首帖耳。 如果孩子恰好遇到一个糊涂又不负责的老师, 则孩子很大可能会从此笨起来。 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始终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我看到孩子如果因为言听计从,认真完成了老师的考前作业, 从而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数,我不仅不会感到高兴, 反而感到担忧。我担忧孩子会因此失去独立思考,会因此变笨。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是考试的奴隶,是老师的童工。 没有灵魂,缺乏生气,目光呆滞,精神萎靡, 这种学生,别说创造力,连一点点灵气也被剥夺得精光了。 有鉴于此,我提出策略型应试这个思路。 这个思路的本质,就是说要站着考试,而不是跪着考试。 站着考试,除了站高一线之外,还有一个思路就是要守住底线。 守住底线的意思就是,无论怎么诱人的分数,也不能以让孩子变笨为代价。 那个分数也许是王后的毒苹果,外表光鲜,里面却是有毒的。 为何西方人那么重视孩子想象力的保护,创造力的保护, 对灌输式、包办式的教育非常警惕? 我想一个根本考虑在于,保护想象力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自信。 保住了孩子的自信,也就是保住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火种。 |
2011/01/22回复
mountie楼428楼
对一个学生来说,学习一般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自学,一种是上课。
“上课”也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我国意义上的上课,这种上课基本可以叫做“听课”,这种听课的特点是老师单向灌输为主,只有简单的问答。另一种是西方意义的上课,这种上课已经跨越了“听课”这个阶段,最近介绍了不少西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上课实录,应该可以给大家一种直观认识。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听课”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少,
可以说,我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
“听课”的效率为什么差?是因为老师水平低吗?
应该说,有讲课者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易中天老师也无法克服的。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大家看看上面这张图。图中画的是什么怪物呢?
形状看起来像一条鱼,可是又有蹄子、犄角和斑点,活像一头奶牛。
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鱼牛,它是怎么来的呢?
这幅图来自一个德国童话。
童话讲,池塘里住着鱼和蝌蚪。蝌蚪长大了变成青蛙,可以自由地到陆地活动。青蛙从陆地回来后就把见闻讲给鱼听。一天他谈起了奶牛:“这个动物身形庞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点,还有大大的乳房。”鱼听了青蛙的讲述,觉得这真是一只奇怪的动物,于是脑子里浮现出了这个怪物的样子(如上图所示)。
在这个故事中,青蛙可以看作讲课的老师,而鱼则可以看作听课的学生。按理说,老师讲的东西没错,牛就是那个样子啊。可是,学生是没见过牛的,所以,他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建构了一只鱼牛。可是,老师并不知道学生脑子里生成的是一条鱼牛,他还以为自己讲的很准确呢。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也是类似的意思。根据这句话,后人杜撰了一个“三季虫”的故事。
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碰到一个浑身绿装的人,那人问:你是孔子的弟子吧?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孔子弟子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那人反问: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两人争论不休,然后去孔子理论。
孔子听完事情的原委,转过身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那人得意洋洋地走了。
孔子弟子见那人走了,便问老师,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孔子说:你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在他的世界中,只有三个季节。
还有一个故事讲了类似的道理。晋惠帝有一天到园子里游玩,听到青蛙在叫,就问,青蛙为什么叫?有大臣趁机禀报。现在天下正闹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晋惠帝听后,说了句雷人的话:“何不食肉糜?”
肉糜就是肉粥的意思。这个皇帝就像那条鱼一样,以为百姓之饿就如同自己饿了一样,可以通过喝肉粥解除。结果闹了笑话。
上面这几个故事,我想可以帮我们弄明白听课效率差的根本原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经验,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师讲的知识,与他头脑中固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可能形成的只是一个鱼牛一样的怪物而已。即便孩子们频频点头,实际上可能什么都没听懂。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阅读要注意可理解输入”,那个孩子听妈妈讲拿破仑的故事,妈妈讲了半天哲理,孩子点头似乎是懂了,可实际上孩子可能只是在自己脑子里画了一个鱼牛而已。
还有我写的“高潮在第几段?”那个老师不顾孩子们的感受,硬塞给孩子们一个所谓的“高潮”,孩子们大眼瞪小眼并不奇怪。
为什么所有的教育家都对“灌输”这个词深恶痛绝,原因就是上面这个。
一对一的灌输尚且会出现鱼牛,大家想想,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会出现多少头鱼牛?
美国老师讲课一般都有个口头禅,“Does it make sense?”意思就是“你们听懂了没有?”如果学生没有听懂,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不必顾忌课堂纪律的问题。这就不是单向灌输了,成了对话与交流。
前面介绍了“学习金字塔”、“动手能力”等文章,还有一些美国课堂的实录。大家看到美国的课堂,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堂,是很少让孩子“听课”的。让孩子多探索,多动手,多看,多走,多接触,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丰富孩子自己的经验。让鱼亲眼看到真实的牛,亲手触摸到真实的牛。让夏天的虫子有机会看到冬天的景况。把关于牛的知识,关于冬天的知识,建立在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
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也要考虑孩子的体验。对比我们的小学生守则和西方的小学生守则就会发现。我们的守则比较抽象一些,西方的守则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入手。西方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强调体验,一个典型就是体谅教育,这方面以后还要介绍。
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美国的课堂挺热闹,就认为这是在哄孩子玩,实际上,背后是有很深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
有人会说,“百家讲坛”也是讲座形式,不也是挺受欢迎吗?
一方面,“百家讲坛”不是每个人的讲座都受欢迎。另一方面,即便是易中天来讲,也不是人人都喜欢听。百家讲坛的特点是开放性的,想听就听,不想听的可以换台,可是教室不一样,不想听也不能换台,必须老老实实的假装听得很入迷,很明白。
可以说,我的听课生涯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没怎么愉快过,更喜欢“我的学习我做主”。这种自己做主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说“听课”是低效的,实际上,光看课本也是不够的。我购买了大量参考书。我看的参考书绝对是班里最多的。这些参考书不仅仅是习题集。还有很多能够丰富课本的背景材料。比如,学某个历史课文的时候,我要读比这个课文多几倍的背景材料。做某个习题的时候,我要参考几倍的同类型题目。现在有了互联网,简直是自主学习者的大救星。许多背景材料一搜就能一目了然。
本文是从另一个角度向你证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效率。
另外,本文通过上面几个故事,揭示了“建构主义”这个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建构主义已经在西方教育界成为主流,“单向灌输式的讲课”已经基本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消失,这样的转型可不仅仅是“让孩子快乐”,最主要的考虑是“效率”二字。
有效教学是西方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口号。有效教学,既指有效率的教学,也指有效果的教学。一堂课下来,班上90%以上的人都能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教学。而传统的课堂,一般面向前三分之一的学生,中间三分之一似懂非懂,后面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被抛弃。有效教学在我国还很难实行,大部分课堂都是无效教学。相对应的,就是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过是走过场,浪费时间而已。
只有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一个自主学习者,也会通过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积极向老师提问,达到有效利用老师的目的。
那些被动接受老师喂食的学生,只能在鱼牛的想象中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
“上课”也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我国意义上的上课,这种上课基本可以叫做“听课”,这种听课的特点是老师单向灌输为主,只有简单的问答。另一种是西方意义的上课,这种上课已经跨越了“听课”这个阶段,最近介绍了不少西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上课实录,应该可以给大家一种直观认识。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听课”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少,
可以说,我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
“听课”的效率为什么差?是因为老师水平低吗?
应该说,有讲课者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易中天老师也无法克服的。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大家看看上面这张图。图中画的是什么怪物呢?
形状看起来像一条鱼,可是又有蹄子、犄角和斑点,活像一头奶牛。
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鱼牛,它是怎么来的呢?
这幅图来自一个德国童话。
童话讲,池塘里住着鱼和蝌蚪。蝌蚪长大了变成青蛙,可以自由地到陆地活动。青蛙从陆地回来后就把见闻讲给鱼听。一天他谈起了奶牛:“这个动物身形庞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点,还有大大的乳房。”鱼听了青蛙的讲述,觉得这真是一只奇怪的动物,于是脑子里浮现出了这个怪物的样子(如上图所示)。
在这个故事中,青蛙可以看作讲课的老师,而鱼则可以看作听课的学生。按理说,老师讲的东西没错,牛就是那个样子啊。可是,学生是没见过牛的,所以,他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建构了一只鱼牛。可是,老师并不知道学生脑子里生成的是一条鱼牛,他还以为自己讲的很准确呢。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也是类似的意思。根据这句话,后人杜撰了一个“三季虫”的故事。
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碰到一个浑身绿装的人,那人问:你是孔子的弟子吧?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孔子弟子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那人反问: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两人争论不休,然后去孔子理论。
孔子听完事情的原委,转过身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那人得意洋洋地走了。
孔子弟子见那人走了,便问老师,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孔子说:你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在他的世界中,只有三个季节。
还有一个故事讲了类似的道理。晋惠帝有一天到园子里游玩,听到青蛙在叫,就问,青蛙为什么叫?有大臣趁机禀报。现在天下正闹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晋惠帝听后,说了句雷人的话:“何不食肉糜?”
肉糜就是肉粥的意思。这个皇帝就像那条鱼一样,以为百姓之饿就如同自己饿了一样,可以通过喝肉粥解除。结果闹了笑话。
上面这几个故事,我想可以帮我们弄明白听课效率差的根本原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经验,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师讲的知识,与他头脑中固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可能形成的只是一个鱼牛一样的怪物而已。即便孩子们频频点头,实际上可能什么都没听懂。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阅读要注意可理解输入”,那个孩子听妈妈讲拿破仑的故事,妈妈讲了半天哲理,孩子点头似乎是懂了,可实际上孩子可能只是在自己脑子里画了一个鱼牛而已。
还有我写的“高潮在第几段?”那个老师不顾孩子们的感受,硬塞给孩子们一个所谓的“高潮”,孩子们大眼瞪小眼并不奇怪。
为什么所有的教育家都对“灌输”这个词深恶痛绝,原因就是上面这个。
一对一的灌输尚且会出现鱼牛,大家想想,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会出现多少头鱼牛?
美国老师讲课一般都有个口头禅,“Does it make sense?”意思就是“你们听懂了没有?”如果学生没有听懂,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不必顾忌课堂纪律的问题。这就不是单向灌输了,成了对话与交流。
前面介绍了“学习金字塔”、“动手能力”等文章,还有一些美国课堂的实录。大家看到美国的课堂,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堂,是很少让孩子“听课”的。让孩子多探索,多动手,多看,多走,多接触,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丰富孩子自己的经验。让鱼亲眼看到真实的牛,亲手触摸到真实的牛。让夏天的虫子有机会看到冬天的景况。把关于牛的知识,关于冬天的知识,建立在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
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也要考虑孩子的体验。对比我们的小学生守则和西方的小学生守则就会发现。我们的守则比较抽象一些,西方的守则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入手。西方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强调体验,一个典型就是体谅教育,这方面以后还要介绍。
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美国的课堂挺热闹,就认为这是在哄孩子玩,实际上,背后是有很深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
有人会说,“百家讲坛”也是讲座形式,不也是挺受欢迎吗?
一方面,“百家讲坛”不是每个人的讲座都受欢迎。另一方面,即便是易中天来讲,也不是人人都喜欢听。百家讲坛的特点是开放性的,想听就听,不想听的可以换台,可是教室不一样,不想听也不能换台,必须老老实实的假装听得很入迷,很明白。
可以说,我的听课生涯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没怎么愉快过,更喜欢“我的学习我做主”。这种自己做主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说“听课”是低效的,实际上,光看课本也是不够的。我购买了大量参考书。我看的参考书绝对是班里最多的。这些参考书不仅仅是习题集。还有很多能够丰富课本的背景材料。比如,学某个历史课文的时候,我要读比这个课文多几倍的背景材料。做某个习题的时候,我要参考几倍的同类型题目。现在有了互联网,简直是自主学习者的大救星。许多背景材料一搜就能一目了然。
本文是从另一个角度向你证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效率。
另外,本文通过上面几个故事,揭示了“建构主义”这个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建构主义已经在西方教育界成为主流,“单向灌输式的讲课”已经基本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消失,这样的转型可不仅仅是“让孩子快乐”,最主要的考虑是“效率”二字。
有效教学是西方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口号。有效教学,既指有效率的教学,也指有效果的教学。一堂课下来,班上90%以上的人都能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教学。而传统的课堂,一般面向前三分之一的学生,中间三分之一似懂非懂,后面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被抛弃。有效教学在我国还很难实行,大部分课堂都是无效教学。相对应的,就是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过是走过场,浪费时间而已。
只有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一个自主学习者,也会通过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积极向老师提问,达到有效利用老师的目的。
那些被动接受老师喂食的学生,只能在鱼牛的想象中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
2011/01/22回复
mountie楼429楼
(转自萧愚的博客)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不少人会把孔子的这句话解读为,学习后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
我看到这样的解释就感到纳闷,应该说学习之后再复习,往往是枯燥的重复,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何来高兴之说?后来读了更多的解释,才发现这个“习”字,解释成“实习”“演习”意义上的那个习更为准确,简单说就是“用”和“演”。实际上,这句话的本意是,学到了一样东西,然后能不断地用和演,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
这么一解释,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学会了开车,在路上实战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学会了下棋,跟别人对弈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学会了弹琴,在别人面前表演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
看来,孔子并没有糊弄我们,糊弄我们的是那些故意歪曲这句话意思的老师。
孔子那个时代没什么应试之说,所以孔子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快乐”,
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求知的快乐,这样他们才能心甘情愿地跟孔子学习。
对今天这个时代的儿童来说,激励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无疑也是快乐。
让孩子们多多体验那种学习后实战表演的快乐,是值得家长注意的。
有的孩子看过一本故事书后就喜欢给大人讲。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学而时习的快乐,
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别让孩子扫兴,要给孩子尽兴表演的机会。
由于我们班级里人数太多,很多孩子的一个苦恼就是没有机会发言。
小手举得高高的,可老师每次只能满足少数孩子的需要。
这点国外就做得比较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表演,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室里得不到满足,如果家里也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热情可能就会降低。
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学而时习的机会。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要从这些点滴做起。
但是,也不要高估家庭的作用。家里的满足与学校里的满足差别还是很大的。
学校里都是一般大的同学,表演起来更有成就感。尤其是学校里是有异性的。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异性面前,人的表现欲是极为强烈的。
用异性的力量推动学习,可能比任何教导都管用得多。
所以一定多多留意班级里搞得各种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
如果家里足够大,可以时常邀请同学来做客。搞家庭为基础的学习小组。
让大家在小组里朗诵自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作业。
当然,如果小组里有孩子喜欢的异性,可能学习效果更佳。
有的孩子很调皮,实际上有很大原因是想引起异性注意。
许多在学生时代看起来很酷很坏的孩子,到了社会上特别老实安分,
这些孩子可能是正面的自我表现渠道被堵住了,只好走了歪门邪道。
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把学到的东西实战、表演出来,
这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不少人会把孔子的这句话解读为,学习后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
我看到这样的解释就感到纳闷,应该说学习之后再复习,往往是枯燥的重复,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何来高兴之说?后来读了更多的解释,才发现这个“习”字,解释成“实习”“演习”意义上的那个习更为准确,简单说就是“用”和“演”。实际上,这句话的本意是,学到了一样东西,然后能不断地用和演,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
这么一解释,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学会了开车,在路上实战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学会了下棋,跟别人对弈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学会了弹琴,在别人面前表演的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
看来,孔子并没有糊弄我们,糊弄我们的是那些故意歪曲这句话意思的老师。
孔子那个时代没什么应试之说,所以孔子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快乐”,
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求知的快乐,这样他们才能心甘情愿地跟孔子学习。
对今天这个时代的儿童来说,激励他们学习的最好方式无疑也是快乐。
让孩子们多多体验那种学习后实战表演的快乐,是值得家长注意的。
有的孩子看过一本故事书后就喜欢给大人讲。对孩子来说,这就是学而时习的快乐,
大人这个时候千万别让孩子扫兴,要给孩子尽兴表演的机会。
由于我们班级里人数太多,很多孩子的一个苦恼就是没有机会发言。
小手举得高高的,可老师每次只能满足少数孩子的需要。
这点国外就做得比较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表演,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室里得不到满足,如果家里也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的学习热情可能就会降低。
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学而时习的机会。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要从这些点滴做起。
但是,也不要高估家庭的作用。家里的满足与学校里的满足差别还是很大的。
学校里都是一般大的同学,表演起来更有成就感。尤其是学校里是有异性的。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异性面前,人的表现欲是极为强烈的。
用异性的力量推动学习,可能比任何教导都管用得多。
所以一定多多留意班级里搞得各种活动,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
如果家里足够大,可以时常邀请同学来做客。搞家庭为基础的学习小组。
让大家在小组里朗诵自己的作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作业。
当然,如果小组里有孩子喜欢的异性,可能学习效果更佳。
有的孩子很调皮,实际上有很大原因是想引起异性注意。
许多在学生时代看起来很酷很坏的孩子,到了社会上特别老实安分,
这些孩子可能是正面的自我表现渠道被堵住了,只好走了歪门邪道。
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把学到的东西实战、表演出来,
这会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2011/01/22回复
mountie楼431楼
推荐一篇文章:《中国教育真实写照》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2a79a5efaa704630
2011/03/2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