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
108168458家有小学生
第一,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认识世界,是先具体再抽象的,是归纳性的思维。无论是生本语文、生本数学还是生本英语,都提倡先让孩子大量接触具体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谈想法,让他们自己的思想去碰撞,一步一步接近真理,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观点、互相辩驳、否定观点,很象人类历史上对一种学科的探索过程,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的方法、锻炼的思考能力比接收的知识更为重要,理解更为深刻。且不说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多于老师给予的东西,甚至老师自己在此过程中都会深受启发。而师本教育下,更多的是老师把消化过的知识有条理、有步骤地直接告诉学生,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演绎性的,先告诉学生抽象的东西,再举例子讲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了,实际接受到的东西往往少于老师给予的东西。
第二、在生本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授、多鼓励,学生在小组和全班面前的表达机会大大增多,这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演讲能力都很有好处。而在师本教育下,老师传授知识多,要抓紧时间在课堂上讲完,学生表达的机会大大减少。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点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生本教育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师布置详细的任务,小组内部还有分工。学生自学,这是第一遍学习;小组讨论,互学互启;这是第二遍学习,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汇报,加上辩论和点评,这是第三遍学习。三遍学习,虽有重复,但各有趣味。老师最后针对这三遍学习中学生仍未掌握的内容加以讲解。如果学生水平高,老师最后讲的就少,如果学生水平低,老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就多,因此我说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师本教育下也有预习,但没有把预习跟课堂流程整合起来,预习的结果没有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在预习中学会了多少,上课时还是照本宣科。
第四,生本教育认为在一个时段内,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孩子先接受某一方面的知识,后接受另一方面的知识,其他孩子可能相反,尽管有先有后,到达终点时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此时段内不宜进行考试,该时段结束后则要考试,即中考和高考。这一点就象婴幼儿学讲话,各个孩子在哪个月龄学会哪几个词哪几句话,完全不相同,你不可能一岁九个月考一次,两周岁考一次,两岁三个月再考一次,这些考试意义不大。尽管前面进度不同,到三至四岁时,所有孩子都学会说话了,水平也比较一致了。而师本教育则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不一致,当天教过的东西当天学会,本周教过的东西要本周掌握,“堂堂清,周周考,月月结,年年审”的现象十分普遍,把整个学习过程变成对高考的备考过程,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第五,我比较认同生本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改造。生本教育认为,很多内容是不用教的,学生自己会感悟和领会。例如,语文课教组词、教造句、教分段、教段落大意、教中心思想等等,其实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悟和领会到。有人说,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多数是上语文课时偷看小说得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本语文认为需要教的主要是识字,其它内容,就靠广泛阅读和大量表达,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教。生本教育采用自己的教材,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改造和教学先后顺序的调整。
很高兴不断有家长对生本教育感兴趣。本坛还有一些关于生本的帖子值得读一读:
转载《人民教育》特别报道《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5452-1-1.html
生本教育为何取消平时考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8977-1-1.html
转载——骏景小学家长心目中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117-1-1.html
到底有哪些学校开展生本教育?(一楼有汇总)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335-1-1.html
育才实验学校校长的一篇文章《生本教育——最好的素质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3143-1-1.html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汪惠迪女士谈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5265-1-1.html
小学开展生本英语,到底难在哪里?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25776-1-1.html
生本学校的学生,成绩到底如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36979-1-1.html
小学生本语文的教学思路
http://www.gzmama.com/thread-1403988-1-1.html
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67899
一些第一手教学骨干对生本的听课报告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5960
一个生本家长的啰嗦话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4352
另外,郭教授的博客和生本教育研究网都有很多内容:
郭思乐教授博客
http://user.qzone.qq.com/622000354
生本教育研究网
http://sb.eact.com.cn/
生本教育体系研究网
http://esi.scnu.edu.cn/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2-4 11:36 编辑 ]
2009/11/17
精选回帖
jocelyn102570楼
Many thanks! Can hardly imagine how to deal with 3 kids! Maybe you could share the experience later.[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25 10:24 编辑 ]
2009/11/25回复
1970/01/01回复
1970/01/01回复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经纬沙发
我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家长的关注“makes huge difference", 毕竟是一对一的教育。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通过大班教育,我在思考老师能起多大的作用???我之前是认同好老师胜过好学校的说法,但是再好的老师如果不得不遵循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规则,她的能量又如何放射让孩子们受益呢?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本是否比师本占据绝对优势?
2009/12/02回复
经纬:
认真读了九月link的一位妈妈的陪读生涯,那么熟悉。庆幸孩子还能9:00以前上床,否则我可能也熬不到今天。我突然有了一个非常silly的想法,既然每个学校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作业,使用同一个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能有多大差别呢???I mean 除了考试成绩以外???那变成说差别也就在成绩上。那些作为家长渴望看到的学习的动力(motivation), 阅读的兴趣(interest),批判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是根本无法通过学校去培养的,那只能有老各位关注孩子的家长自个解决了。择校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升学,听起来是个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的silly question. 早明白这个道理就不用在师本学校里“转辗反侧”了......
查看原文今晚又回到这个论坛了,想不到已经有那么多的新发表。
对中国的教育模式,我是一直不认同的。在教育这方面我一直比较崇洋媚外,我觉得国外会教你如何做人,会教你学习的方式,会尊重每个学生和每个家长;不是像国内只会死板地灌输知识,而忽略了从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很多东西,很多方面都让你感觉到社会的不平等。。。
所以我很想问问九月和经纬,既然你们也觉得国内的教育方式是如此地有问题,偏离了我们的期望,为何就为了学习点牢固的中文就接受这里的教育。毕竟,小孩的性格和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等到他们到了10多岁,会不会就已经被国内的教育而同化呢?
再次,我也很高兴能在这里认识你们大家。我们都在为了小孩而不断地学习。
对中国的教育模式,我是一直不认同的。在教育这方面我一直比较崇洋媚外,我觉得国外会教你如何做人,会教你学习的方式,会尊重每个学生和每个家长;不是像国内只会死板地灌输知识,而忽略了从小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基本道理。很多东西,很多方面都让你感觉到社会的不平等。。。
所以我很想问问九月和经纬,既然你们也觉得国内的教育方式是如此地有问题,偏离了我们的期望,为何就为了学习点牢固的中文就接受这里的教育。毕竟,小孩的性格和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等到他们到了10多岁,会不会就已经被国内的教育而同化呢?
再次,我也很高兴能在这里认识你们大家。我们都在为了小孩而不断地学习。
2009/12/02回复
对于孩子到了10来岁会不会被同化,我觉得九月之前说的“用繁入简易,由易入繁难,有条件的,选择让孩子的成长期经历繁复一点,到走出这个纷繁的社会,也许就会容易一些”有一定道理。孩子小适应力强,从不受尊重、习惯了不平等,到受尊重、感受到平等非常容易适应,还有新鲜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适应的问题。我们现在的环境也是一种环境,有十几亿人生活的环境。呵呵...... 反过来就比较难受了,回国会看很多事情不顺眼。有得有失,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完美的。
学校教育只是一部分,不必看得太重。不追求分数,不追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类拔萃,反而有多一点空间。不妨学学池莉,看看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帮孩子减压。她女儿去英国前,也还是全面发展,性格纯良敦厚。整个小学期间“疯狂玩耍”。出国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好,这母女俩很是扬眉吐气,顺便发点牢骚,可以理解。呵呵......孩子既适应现有的环境,又有好的性格和习惯,要求比较高,但并非做不到,看父母如何引导,这就是父母要做的功课!再想想,所谓的好坏、优劣都是个比较而言的事,如果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孩子的生存能力会更强,未来的路会更宽广,回国受几年教育还是有意义的。就当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5
我见过几个初中毕业随父母移民去国外的人,学识和能力不错,性格很好,不管是回国还是在国外的,都发展得很好。楼上不必担心,儿孙自有儿孙福。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3 00:52 编辑 ]
学校教育只是一部分,不必看得太重。不追求分数,不追求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类拔萃,反而有多一点空间。不妨学学池莉,看看如何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帮孩子减压。她女儿去英国前,也还是全面发展,性格纯良敦厚。整个小学期间“疯狂玩耍”。出国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更好,这母女俩很是扬眉吐气,顺便发点牢骚,可以理解。呵呵......孩子既适应现有的环境,又有好的性格和习惯,要求比较高,但并非做不到,看父母如何引导,这就是父母要做的功课!再想想,所谓的好坏、优劣都是个比较而言的事,如果能适应不同的文化,孩子的生存能力会更强,未来的路会更宽广,回国受几年教育还是有意义的。就当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苦其心志、......”5
我见过几个初中毕业随父母移民去国外的人,学识和能力不错,性格很好,不管是回国还是在国外的,都发展得很好。楼上不必担心,儿孙自有儿孙福。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3 00:52 编辑 ]
2009/12/03回复
经纬:
我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家长的关注“makes huge difference", 毕竟是一对一的教育。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通过大班教育,我在思考老师能起多大的作用???我之前是认同好老师胜过好学校的说法,但是再好的老师如果不得不遵循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规则,她的能量又如何放射让孩子们受益呢?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本是否比师本占据绝对优势?
查看原文好的教育应该着眼于如何让孩子释放自己的能量,这是生本优于师本的核心。
2009/12/03回复
经纬6楼
我们回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中文的环境。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孩子应该回到中国来学习感受。要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routine),目前的硬式教育还是提供了土壤的。至于性格培养,与家庭教育关系更密切些,虽然不排除外界的影响。没有一种教育体制是完美的,我们之所以选择中国基础教育,也是认为它有可取之处,也就是九月和我都提到的“牢”,“严”,“苦”,这里的苦指的是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国外的孩子比较缺乏这些方面的体验。这样她们会更加“appreciate"自己所拥有的生活,而不会”take it for granted". 当然我不得不承认到中国后也经历了“culture shock", 孩子们每次暑假回美国都不愿意再回来。但我们始终坚定这个决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经历,尤其在她们年幼的时候。生活在两种文化之间,不时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冲击,对我们全家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认为我们能有这样的机会还是很幸运的。
2009/12/03回复
mountie楼8楼
jocelyn1025: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提出的一个观点引起黄全愈深思。萨博认为不同的教育会培养出两类不同的孩子。一类被称为“聪明的孩子”:他们能够知道答案,能理解别人的意思,能很快抓住要领,完成作业,乐于吸收知识,善于操作,长于记忆…… 另一类则被称为“智慧的学生”:他们能提出问题,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能演绎推理,寻找课题,运用知识,善于发明,长于猜想…… “我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自己都吓了一跳。怎么看,萨博讲的聪明孩子都是我们中国学生。” “有一次,我到某重点中学作报告,互动非常活跃。突然,有个老师发言:‘今天我们的学生按年级排座位,初一在前面高三在后面。不知您是否注意到,越是前面的问题越多,越是后面的问题越少。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得学生问题越来越少……’”黄全愈久久沉默不语。 如果经历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变成一个个不善于提问,缺少创造力的“知识桶”,这难道不值得中华民族去反思吗? “我们的课文都是‘范文’,孩子从来都被要求带着崇敬的心态去理解、模仿。而美国学校则要求孩子谈自己的体验。我们考的是‘老师讲什么?’美国考的是‘学生想什么?’因此,我们的孩子总是忙于背范文、抄笔记,美国孩子总是忙于思考问题。” “教育不能仅仅培养聪明的孩子,现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经过若干年潜心研究,黄全愈于2006年5月推出了新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在这本书里,他系统地回答了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教孩子”的问题,为改变中国传统基础教育开出了很多具体的处方。 “中国要在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继续强力推行新课改,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的素质。”黄全愈努力使自己平静地说完这段话。 黄全愈的博客上,一个读者发帖道:“素质教育是以一个点为圆心向外不断扩张的、陀螺样的图形,孩子可以不断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是由内而外的、自主式、发散性的;而应试教学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无缝焊接的圆环,孩子们都要向圆心看齐,是由外向内、被动式、聚敛性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两种人:一种是内控型人,我自己的事情我做主;另一种是外控型人,我的事情你做主。我们的学生聪明者太多,智慧型的太少……”[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3:30 编辑 ]
查看原文黄全愈的书,我最早读的是《素质教育在美国》,当时受到很大的震动。后来又读了他的《玩的教育在美国》,觉得一般般,就没再关注他的其它书了。不知《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如何?
2009/12/03回复
mountie楼9楼
看了一点简介,《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里面有一部分说:教是为了不教PK不教是为了教,这就是本书阐释的“自学”与“自教”的概念。中国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学生的自学,而美国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觉学习VS自我教育,孰优孰劣?
这一点跟生本似乎有相通之处。
这一点跟生本似乎有相通之处。
2009/12/03回复
小诸葛之母10楼
mountie:
黄全愈的书,我最早读的是《素质教育在美国》,当时受到很大的震动。后来又读了他的《玩的教育在美国》,觉得一般般,就没再关注他的其它书了。不知《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如何?
查看原文哈,我跟你一样,也是对黄的第一本书很喜欢,甚至还买来送人,送儿子的老师。后面的就越来越不敢恭维了,一本比一本差(第二本勉强看完,第三本完全看不下去),不是说他说的教育有问题,而是书写得很勉强,趁乘势而为的感觉。看第一本的时候,我儿子已经4岁多了,感觉他写的许多正是我所想的所做的,相见恨晚哩:)
2009/12/03回复
mountie楼13楼
小诸葛之母:
哈,我跟你一样,也是对黄的第一本书很喜欢,甚至还买来送人,送儿子的老师。后面的就越来越不敢恭维了,一本比一本差(第二本勉强看完,第三本完全看不下去),不是说他说的教育有问题,而是书写得很勉强,趁乘势而为的感觉。看第一本的时候,我儿子已经4岁多了,感觉他写的许多正是我所想的所做的,相见恨晚哩:)
查看原文第一本书的确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果,在国内也引起很大的轰动。趁出名多写几本,为出书而出书,他竞也未能免俗。
如果《天赋教育在美国》是他第一本书之后进一步思考的总结,还是值得读一读。
如果《天赋教育在美国》是他第一本书之后进一步思考的总结,还是值得读一读。
2009/12/03回复
经纬16楼
谢谢,那还是有差别的!我找时间要拜读您推荐的《素质教育在美国》。我记得你在某处提到给孩子弄了个英文原版图书馆,我极力推荐"Magic Tree House" by Mary Pope Osborne, 这个系列应该有40多本了,Ms.Osborne 还在继续撰写。你的孩子一定会喜欢的。
2009/12/03回复
jocelyn102517楼
经纬:
谢谢,那还是有差别的!我找时间要拜读您推荐的《素质教育在美国》。我记得你在某处提到给孩子弄了个英文原版图书馆,我极力推荐"Magic Tree House" by Mary Pope Osborne, 这个系列应该有40多本了,Ms.Osborne 还在继续撰写。你的孩子一定会喜欢的。
查看原文这套是不错,书评很好,有34本一套双语的。
2009/12/03回复
经纬18楼
我女儿暑假回美国开始一口气一个晚上读2-3 chapters. 还给Ms. Osborne 写了封信建议Jack 和Annie 到中国来见熊猫。好的儿童读物确实让孩子着迷。第14本“Day of the Dragon King"将Jack and Annie 带到了中国。原版英文最新本是43本,这套书在美国十分受欢迎。相信作者还会继续写,但愿Jack 和 Annie 能再次来中国去见功夫熊猫。
2009/12/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