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

93227458家有小学生

几个月前,我在妈网大量转贴生本教育的相关文章,当时就有网友建议我全面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说实在的,我对生本教育也只能算是一知半解。网上已经转载了大量的文章,专家们的理解和表述比我深刻多了。现在,我对生本教育也已经过了狂热的时期,进入一个更冷静的审思阶段。沉静下来,我依然选择生本。这种冷静下来的思考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点浅见,管窥蠡测,只为抛砖引玉,希望不会引来板砖。


    第一,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认识世界,是先具体再抽象的,是归纳性的思维。无论是生本语文、生本数学还是生本英语,都提倡先让孩子大量接触具体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谈想法,让他们自己的思想去碰撞,一步一步接近真理,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观点、互相辩驳、否定观点,很象人类历史上对一种学科的探索过程,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的方法、锻炼的思考能力比接收的知识更为重要,理解更为深刻。且不说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多于老师给予的东西,甚至老师自己在此过程中都会深受启发。而师本教育下,更多的是老师把消化过的知识有条理、有步骤地直接告诉学生,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演绎性的,先告诉学生抽象的东西,再举例子讲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了,实际接受到的东西往往少于老师给予的东西。

    第二、在生本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授、多鼓励,学生在小组和全班面前的表达机会大大增多,这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演讲能力都很有好处。而在师本教育下,老师传授知识多,要抓紧时间在课堂上讲完,学生表达的机会大大减少。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点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生本教育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师布置详细的任务,小组内部还有分工。学生自学,这是第一遍学习;小组讨论,互学互启;这是第二遍学习,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汇报,加上辩论和点评,这是第三遍学习。三遍学习,虽有重复,但各有趣味。老师最后针对这三遍学习中学生仍未掌握的内容加以讲解。如果学生水平高,老师最后讲的就少,如果学生水平低,老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就多,因此我说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师本教育下也有预习,但没有把预习跟课堂流程整合起来,预习的结果没有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在预习中学会了多少,上课时还是照本宣科。

    第四,生本教育认为在一个时段内,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孩子先接受某一方面的知识,后接受另一方面的知识,其他孩子可能相反,尽管有先有后,到达终点时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此时段内不宜进行考试,该时段结束后则要考试,即中考和高考。这一点就象婴幼儿学讲话,各个孩子在哪个月龄学会哪几个词哪几句话,完全不相同,你不可能一岁九个月考一次,两周岁考一次,两岁三个月再考一次,这些考试意义不大。尽管前面进度不同,到三至四岁时,所有孩子都学会说话了,水平也比较一致了。而师本教育则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不一致,当天教过的东西当天学会,本周教过的东西要本周掌握,“堂堂清,周周考,月月结,年年审”的现象十分普遍,把整个学习过程变成对高考的备考过程,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第五,我比较认同生本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改造。生本教育认为,很多内容是不用教的,学生自己会感悟和领会。例如,语文课教组词、教造句、教分段、教段落大意、教中心思想等等,其实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悟和领会到。有人说,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多数是上语文课时偷看小说得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本语文认为需要教的主要是识字,其它内容,就靠广泛阅读和大量表达,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教。生本教育采用自己的教材,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改造和教学先后顺序的调整。



很高兴不断有家长对生本教育感兴趣。本坛还有一些关于生本的帖子值得读一读:

转载《人民教育》特别报道《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5452-1-1.html

生本教育为何取消平时考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8977-1-1.html

转载——骏景小学家长心目中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117-1-1.html

到底有哪些学校开展生本教育?(一楼有汇总)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335-1-1.html

育才实验学校校长的一篇文章《生本教育——最好的素质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3143-1-1.html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汪惠迪女士谈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5265-1-1.html

小学开展生本英语,到底难在哪里?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25776-1-1.html

生本学校的学生,成绩到底如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36979-1-1.html

小学生本语文的教学思路
http://www.gzmama.com/thread-1403988-1-1.html

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67899

一些第一手教学骨干对生本的听课报告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5960

一个生本家长的啰嗦话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4352

另外,郭教授的博客和生本教育研究网都有很多内容:

郭思乐教授博客
http://user.qzone.qq.com/622000354

生本教育研究网
http://sb.eact.com.cn/

生本教育体系研究网
http://esi.scnu.edu.cn/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2-4 11:36 编辑 ]
2009/11/17
精选回帖
Many thanks! Can hardly imagine how to deal with 3 kids! Maybe you could share the experience later.[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25 10:24 编辑 ]
2009/11/25回复
281楼
1970/01/01回复
413楼
1970/01/01回复
415楼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经纬:
我相信广州采用生本教育的学校不只华阳一家吧,为何你只选择华阳?非常感谢你花时间分享你对生本的深刻理解。It is very impressive!!!
查看原文
一是因为华阳是第一家做生本的学校,成绩也有目共睹;二是因为我正好在华阳的地段内有学位房。
2009/11/17回复
九月微凉:
骏爸是超级铁杆生本粉丝啊,希望他儿子读小学后,来写生本日记:)不过我认为有骏爸这样的家长,在哪里读,孩子都会很出色
查看原文
承您贵言,谢谢夸奖!写生本日记?那倒是个好主意。不知他到时有没有这个兴趣,要好好引导他。在他学会写日记前,我也可以写写生本家长日记。
2009/11/17回复
2009/11/18回复
雨精灵:
生本的老师如果平时涉猎的知识面不广,大脑储存不丰富,会被孩子忽悠得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面对高年级的孩子。
查看原文
生本教育确实是对老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9/11/18回复
经纬:
骏爸,如果你或你的孩子或both写生本日记,可别忘了与我们分享。美国的基础教育缺乏通过“有结构”(structured) 性的游戏玩耍中学习(我所指的是幼儿基础教育)。但到了中国才发现问题更多,不仅仅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以及繁重的功课,大班教育,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以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都存在严重问题。我们既然选择来中国学中文,我深切理解“入乡随俗”,要紧靠这个教学制度。但是我个人认为老师的地位太过于“至高无上“了,我们家长也成了老师的学生。这是违背我多年居住国外所享受到的”平等”与“尊重”的信念。我想请教生本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是否与师本学校老师不同?谢谢!
查看原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应该多给孩子一些unstructured的时间,任其自主安排,认为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的培养。美国在这方面可能做过头了,太过于unstructured了。

生本教育强调一切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得到强化,老师主要是组织和帮助学生去学。纯粹从理论上看,生本教育下的师生关系会更平等。现实操作中,生本的师生关系应该比师本要好,但我没有接触过现实中的生本课堂,只看过一些课堂实录文字材料,说这话的底气不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在环境下,即使是生本,也难以象美国那样平等吧。
2009/11/18回复
我把这篇《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放到郭教授博客的留言中,想不到得到郭教授的认可,登到他的博客文章《是改革要我还是我要改革?》里面了——http://user.qzone.qq.com/622000354
2009/11/24回复
生本语文最为家长担心的有两点:一是拼音,二是写字。所谓生本的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也主要是指这两点。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是拼音。传统的语文是先学拼音,再学文字,学拼音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务求精确。而生本语文则是先识字,拼音只是作为辅助识字的工具学一学,主要目的是方便查字典。生本语文不是教不好拼音,而是不重视拼音。

那么,学拼音有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扎实”呢?见仁见智吧。刚好我在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就有一段是讲学拼音的,摘抄如下:

-------------
从教材的编排看。现在小学语文大致还是采用先学拼音、生字,再学词汇、句子这样一个逻辑框架。

拼音真的需要放到语文学习的最前面吗?生字真的需要那样一个个独立地去学吗?

这里有一个貌似合理的逻辑推理:会读文章就得先认字,想认字就得学拼音——事实上,这个表面合理的逻辑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顺序,逆反了人类学习语言文字的天性。颠倒了的语言学习的顺序,充满反认知的内质。

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拼音更只是“工具的工具”——它就相称于二胡演奏员偶然使用到的那块松香,可以让弓毛更润滑,却用不着在每个孩子初学二胡时就先去花费好长时间学习关于松香的知识——可这个“工具的工具”现在却变成了工具本身和目的本身.以至于居然有人提出中国文字以后要用“拼音”完全代替“汉字”。这样荒谬的想法不但被公然提出,竟然还引起讨论,真是不可思议!

同时我们还忘记儿童学习需要的是形象、有趣、整体感知等特点,一上学就把他们拉到枯燥而抽象的字母和生字上来,孩子们为此付出了痛苦的努力,却收获不到学习的快乐,他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只学到了很少东西。

——摘自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

二是写字。这其实是学习次序的问题。传统的教法是每节课生字很少,同时要求会认、会读、会写。而生本则要求一下子认和读很多字,以便早日开始阅读,早日进入意义世界和趣味世界,但不要求这些字都会写,以后再慢慢来。因此,在低年级,生本的学生写字不好,作文中错别字多,但是,在大量阅读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到了高年级自行消失了。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1-24 15:49 编辑 ]
2009/11/24回复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网上的电子版主要是来自当当,其内容并不完整,好些精彩的篇章在电子版上看不到。假如这篇《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电子版上就没有。我强烈建议大家去看一看,在网上左找右找,找到一个转载——http://www.zixiba.com/P/view/id-1862
2009/11/24回复
九月微凉:
生本是实验性课程,我多么希望看见一个孩子全程读完生本课程的家长在这里推荐生本,所以很期待日后,骏爸多做这个具体而微的事情,让更多父母受益。至于今天,无论骏爸怎么说,他的儿子只是4岁,无论骏爸怎么去了解也不是亲身的体会,我啊,对非亲身体会是怎么都有点不感冒的。
查看原文
其实,即使真的给您听到一个孩子全程读完生本课程的家长在这里推荐生本,也算不得数,因为既然是“一个”,就难免有偏颇,有可能被捧上天堂,也有可能给踩下地狱。要有很多很多个孩子全程读完生本课程的家长在这里推荐生本,那才算数。我也期望有很多很多个孩子全程读完生本课程的家长在这里推荐生本。
2009/11/24回复
九月微凉:
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认字方面,很多幼儿园读过识字班的孩子应该会认至少1-2000字,我的孩子应该是1年级的时候,基本常见的汉字3000-4000都会认了,所以大量的阅读不成问题。我希望她的拼音和写字会学得比较扎实,现在的用传统教育的方式学得也不错,拼音基本上可以说100%过关,字也写得可以;这样的前提下,不管我是让孩子早一点或迟一点(最迟也不过读完小学)回到国外的学习系统,中文的基础都在那里,不用太过于担心白学一场。不能往回头走,只能细心选择。
查看原文
是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009/11/24回复
拼音是近代才出现的东西,古人没有拼音,照样认字,因此,认字之前并不是一定要先学拼音的。生本语文是先大量识字,稍后再教拼音,拼音是作为查字典的工具很快教完。生本教拼音其实教得很完整,但没有通过反反复复地做拼音练习去巩固。如果考试要考拼音,当然考不过师本的孩子。但要查字典或用拼音打字,生本和师本没多大差别。

识字方面,生本语文一下子认那么多字,开始时当然不可能个个的意义都掌握得牢靠。但是,大量的阅读很快就会让他们牢靠起来。生本语文较少抄抄写写的作业,老师对写字也不强调,孩子的字会写得差一些,对此比较看重的家长不得不自己努力了。
2009/11/24回复
有九月参与的帖子,气氛特别热烈,这在妈网可以作为一道定理了,呵呵。
2009/11/24回复
jocelyn1025:
其实生本的方式和西方的语言教育方式更接近。美国老师较少纠正孩子的拼写错误,刚开始也不是从拼读学起。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更重要,很多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孩子学到一定阶段会慢慢自我纠正。孩子学会自我纠正、自我肯定比需要通过考试或者老师的评价来获得肯定更重要。我记得九月之前有个转帖很好:“表扬和鼓励的区别”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095821&highlight=[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24 17:33 编辑 ]
查看原文
生本的确是宽容犯错,很少纠错。只要孩子为学习所吸引,一直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能够主动地去学习,这些错误孩子会自己去纠正。就象我们教孩子说话,家长不会有错必纠,但是只要孩子有学说话的兴趣,家长慢慢地就发现,孩子自己把错纠正过来了。
2009/11/24回复
九月微凉:
在家里生本,容易的是阅读和搜集资料的部分,难的是那讨论的气氛,人和人之间知识的碰撞,说到底,生本的想法还是很好的,希望日后能够合用一个教材,越做越普遍,变成主流教育模式。
查看原文
这个说到点子上了。九月对生本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2009/11/24回复
jocelyn1025:
一个东东要变成主流,有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人推动,还需要有人甘当试验品呀!不少人只愿意尝试主流的东西,读非主流的一概怀疑或否定。其实主流的东东很多时候,也是从非主流发展来的。首先要理解非主流的东西有什么优点和潜力。[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24 17:44 编辑 ]
查看原文
最早开始参加生本班的家长,的确让人佩服。现在,生本好歹还是做出些成绩来了,后面的家长可以更放心一些。
2009/11/24回复
很高兴不断有生本的家长来分享经历和经验。谢谢了!
2009/11/25回复
小诸葛之母的观点总能给人高屋建瓴的感觉
2009/11/28回复
九月微凉:
楼上,不得不提醒你一下,“臭老九”那代老师早退休了。事实上,那一代的老师很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尊重。新一代的老师文凭响当当的,素质上也许还没有那一代人以生为本。新一代的老师和新一代的家长,新一代的孩子,各有特色,倒是没必要一定拿来和每一代人比;老是说生本生本,其实现在最不以学生为本的就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中,为了面子工程,越改越程度深,越改内容越多,程度深化,内容变多自然作业多,学习时间长,需要父母协助的情况也多,玩乐的,学习其他东西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以生为本,让孩子开开心心的上学就是不应该从小学那么多东西,反正迟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把我们学过的微积分,解释几何,高数,物理公式,化学公式一一的忘记个一个二净,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学那么多?
查看原文
您理解错我的意思了。我是说,因为教师在文革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使人不想当老师,改革开放后虽然社会地位高了,但工资仍低,仍然没有想当教师的动力,从而导致目前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我没有贬低文革那一代的老师呀。
2009/11/30回复
猜你喜欢

同班级孩子间差异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这个!

陪着你慢慢长大-----我的儿童教育实践与反思

课外辅导之思考

如果孩子出现这6种学习现象,家长一定要伸出援手

为什么选择在职老师家教而不是大学生或机构老师?

广州天河区各小学排名与评价

热点推荐

实名羡慕 朋友孩子高考广东省1600多名

红树林观白鹭!这个宝藏海岛大家赶紧冲!

就业形势严峻 普通家庭孩子读书不好点算?

广州遛娃打卡梵高画展 看展拍照做星球灯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小学已注册想换学校 还能操作吗?

2024装修交流群 超多福利杜绝踩坑

被问爆了这些孕妇照是在哪里拍的

实名羡慕,朋友孩子高考广东省1600多名,浙

跌幅最低是亚运城天峯?大V的脸要肿了?

青春痘,怎么抗战

打卡象湖里创意文化街区

孕期如何防止/缓解妊娠纹?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