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多家长在择校上花的心思过多了,家庭的因素有时候会更重要。
孟母三迁,周围有了好的环境,但家里看到的整天打牌、看电视、逛街,一样是没用的。
很多家长说:孩子就是我今后的奋斗目标。我以后是为孩子活。
但是,家长们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大家的人生才过一小半而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断的完善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小环境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更有效果。
从番禺搬到天河,被城里的孩子震撼了!
88044467家有小学生
2008年夏,中考放榜,平时对教育问题不敏感的我破天荒的比较了一下:我们居住的祈福社区里的学校700分之上10几个人,而老公公司楼下天荣中学700分之上50多人,两个学校每级学生数量差不多,而天荣在天河也只是二三类中学,成绩还相差这么多,让我第一次对郊区城里的教学质量的差距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概念。
因为孩子09年秋学期上小学,我们此时也决定了让孩子回城里读书,买了房子落了户口搬回天河,孩子幼儿园最后一个学期也在天河读。才上学一个月多一点,就被城里的孩子震撼了。记得在祈福读幼儿园(就是那个家长排队六天六夜抢学位的幼儿园),那里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非常纯真羞涩,乖巧感觉甚至有点愚钝,每次开放日,能主动表演节目或者大方表现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而上周和孩子亲子游,见识到城里孩子的表现力:孩子班上的一小批男生唱歌、背诗、讲笑话,大方从容,真有点星光四射的感觉,确确实实被震撼了!
后来打听了一下,觉得城里的孩子和郊区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同的:
1、竞争力教育:城里幼儿园到中班大班,已经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有竞争力的学生了,郊区的幼儿园没有;
2、兴趣班,孩子城里幼儿园报的班多,比如孩子现在的班男生女生学钢琴什么的,基本上超过一大半,有几个男孩子还在星海音乐厅做过表演;祈福幼儿园孩子班上好像没有几个男生学的,仅有几个女生学;
3、知识面:城里的孩子很多感觉见多识广的感觉,大方活跃;郊区的孩子则单纯率真,哪知道这么多东西啊;
还有就是,为什么华阳、华景、陶育路、天府路这些小学这两年上升得这么快,看到这些孩子和那些家长我明白了,这些以高素质移民家庭后代为主体的小学,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怎么可能成绩不好呢?
其实,从内心来说,我觉得祈福孩子的幼稚单纯更可爱些,但是比较一下升学成绩我又不得不有些矛盾!不知道其他妈妈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 本帖最后由 邦邦妈咪 于 2009-3-30 10:07 编辑 ]
2009/03/30
全部回帖

为什么要把学习当成苦差呢? 而且要学习好, 也不用勤奋到晚上12点. 我上学那会儿从来都是晚上10点半上床, 每天要看半小时电视,高考都如此. 但我不一样曾经是省重点高中的大学保送生吗? 要知道当时在四川考大学, 大概20多人才有一个上本科, 竞争比现在强N倍.
阅读的兴趣加适当的学习方法加持之以恒, 在我看来学习和考试很轻松. 其实学习成绩好绝不是仅来自于教科书, 那些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的人, 没有掌握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成绩是不会拔尖的. 很多人说担心孩子变死读书, 其实死读书且成绩拔尖的人有, 但是很少. 成绩好的, 绝大部分还是聪明人, 有智慧的人. 经常锻炼思维的人, 怎么会笨呢? 所以, 我是一定鼓励孩子博览群书, 发现读书的乐趣.
阅读的兴趣加适当的学习方法加持之以恒, 在我看来学习和考试很轻松. 其实学习成绩好绝不是仅来自于教科书, 那些没有发现读书的乐趣的人, 没有掌握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 成绩是不会拔尖的. 很多人说担心孩子变死读书, 其实死读书且成绩拔尖的人有, 但是很少. 成绩好的, 绝大部分还是聪明人, 有智慧的人. 经常锻炼思维的人, 怎么会笨呢? 所以, 我是一定鼓励孩子博览群书, 发现读书的乐趣.
2009/04/02回复
ZR非非:
我觉得很多家长在择校上花的心思过多了,家庭的因素有时候会更重要。孟母三迁,周围有了好的环境,但家里看到的整天打牌、看电视、逛街,一样是没用的。很多家长说:孩子就是我今后的奋斗目标。我以后是为孩子活。但是,家长们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大家的人生才过一小半而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断的完善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小环境我觉得对孩子的教育更有效果。
查看原文有道理。
另外学琴时间有早有晚,就算是专业的钢琴家开始学琴的时间也不等,老一代的傅聪和殷承宗都是7岁开始学,鲍蕙荞是9岁,周广仁是10岁。如果只是做个爱好,成年再学都不迟。真是没什么必要向赶集一样急冲冲。我十来岁学的时候,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一起学,进度慢很多,大一些的理解力和对手的控制会比较好,如果真的喜欢,练琴是不大需要父母督促的。上大学后,音乐中心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从没有基础学起,大家都是快快乐乐去学,不喜欢自然不会去选。比较早一点的时候还没有考级这一说,所以浑然不知爱好还会变成压力。我以为如果以考级为目的让孩子学琴纯粹是本末倒置,而且达到一些技术性的要求和对音乐的良好理解也是有区别的。家长真有心,孩子小的时候(从出生开始或是出生前)就多给孩子听听音乐,或者上上奥尔夫音乐课之类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乐感会有帮助。
另外学琴时间有早有晚,就算是专业的钢琴家开始学琴的时间也不等,老一代的傅聪和殷承宗都是7岁开始学,鲍蕙荞是9岁,周广仁是10岁。如果只是做个爱好,成年再学都不迟。真是没什么必要向赶集一样急冲冲。我十来岁学的时候,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一起学,进度慢很多,大一些的理解力和对手的控制会比较好,如果真的喜欢,练琴是不大需要父母督促的。上大学后,音乐中心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从没有基础学起,大家都是快快乐乐去学,不喜欢自然不会去选。比较早一点的时候还没有考级这一说,所以浑然不知爱好还会变成压力。我以为如果以考级为目的让孩子学琴纯粹是本末倒置,而且达到一些技术性的要求和对音乐的良好理解也是有区别的。家长真有心,孩子小的时候(从出生开始或是出生前)就多给孩子听听音乐,或者上上奥尔夫音乐课之类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乐感会有帮助。
2009/04/02回复
个人以为包括音乐考级,舞蹈考级,各种比赛、竞赛之类的东西,把本来属于素质教育的一些内容变成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做什么都要面对竞争,都有压力是很不当的做法。家长要保持平常心,不要把孩子的兴趣变成压力和负担,孩子喜欢,考级或是比赛有好的表现固然好,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东方不亮西方亮,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有提高,生活更丰富多彩才是最重要的。
2009/04/02回复
殷承宗对于现在学琴的标准化程式,实在不以为然,坐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接受采访的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对日前音乐考级和琴童频频参赛的忧虑。“学琴的人虽多,但到最后99.9%都是业余的,真正成为职业乐手的一定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说,琴最终只变成大多数人的业余兴趣,那么为什么在初学的时候就让他们完全失去兴趣呢?反正,我反对钢琴考级,搞不清楚这些级考出来有什么用,反而伤害一个孩子当初学琴时的兴趣。现在天天考这个考那个,多数就成了父母硬逼着孩子学,小孩痛苦得很。”
这话有道理,我想考级业已成了一种商业流程,一种产业,养活了不少人。真正从考级中选拔出来,从事音乐专业的所占比例很低。更多的是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给家长付出的金钱,孩子付出的时间贴个标签,和对音乐的爱好没太多关系。当然现在各学校按考级成绩招收特长生也是推波助澜,说到底变成了纯应试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4-2 12:14 编辑 ]
这话有道理,我想考级业已成了一种商业流程,一种产业,养活了不少人。真正从考级中选拔出来,从事音乐专业的所占比例很低。更多的是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给家长付出的金钱,孩子付出的时间贴个标签,和对音乐的爱好没太多关系。当然现在各学校按考级成绩招收特长生也是推波助澜,说到底变成了纯应试的需要。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4-2 12:14 编辑 ]
2009/04/02回复

对于孩子,我没有将来必须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想法,我希望她在人生最初的15年里,培养好三种精神: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责任感、诚恳谦逊的待人接物态度、好学不倦的进取精神。有了这三种精神,我相信孩子不会吧个人的快乐与否放在首位,也不怕她会走歪路。
2009/04/02回复

斐斐妈妈说得真好!
快乐不是由家长定义的,玩就是快乐,学就是不快乐,没有这样的说法。
我认为大部分孩子,上东风东华师附小也好,上南奥北师大附小祈福学校也好,孩子都是快乐的,读小学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挺快乐的,厌学有压力的应该是极少数吧,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自己没有概念这个小学好那个小学不好。但选择什么环境给这张白纸作画,真的非常重要,这就是考家长了。
快乐不是由家长定义的,玩就是快乐,学就是不快乐,没有这样的说法。
我认为大部分孩子,上东风东华师附小也好,上南奥北师大附小祈福学校也好,孩子都是快乐的,读小学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挺快乐的,厌学有压力的应该是极少数吧,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他自己没有概念这个小学好那个小学不好。但选择什么环境给这张白纸作画,真的非常重要,这就是考家长了。
2009/04/02回复

斐斐妈妈:
首先,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快乐,在任何一位父母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是,对孩子的爱,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诗意型的父母希望孩子有快乐童年,勤奋型的父母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本质上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第二,快乐不是人生的一切。人生的快乐应该与责任、使命相连接。如果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在哪里。孩子从小就应该被灌输一个思想,就是要快乐可以,但是先尽你的责任。个人认为,学生阶段,孩子的责任就是把学习搞好。第三,无论诗意型的父母还是勤奋型的父母,都不要仅仅用大人的感受去想象孩子的心理。你认为的快乐,未必就是孩子的快乐。你认为的不快乐,也未必就是孩子的不快乐。第四,学习与快乐本不矛盾,如果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不是难事,儿童本来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们都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教育体制就是邪恶的、课业负担就是痛苦的、竞争就是险恶的。即便是,又怎样,你能逃避么?既然逃避不了,何不正视它,给咖啡加点糖,然后好好享受那个苦中有甜的过程。据我所知,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很多都心理健康,心态快乐。引导得当,人间就是天堂。[ 本帖最后由 斐斐妈妈 于 2009-4-2 15:40 编辑 ]
查看原文
说得太好了!!!!
2009/04/02回复

jocelyn1025:
殷承宗对于现在学琴的标准化程式,实在不以为然,坐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接受采访的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对日前音乐考级和琴童频频参赛的忧虑。“学琴的人虽多,但到最后99.9%都是业余的,真正成为职业乐手的一定是少之又少,也就是说,琴最终只变成大多数人的业余兴趣,那么为什么在初学的时候就让他们完全失去兴趣呢?反正,我反对钢琴考级,搞不清楚这些级考出来有什么用,反而伤害一个孩子当初学琴时的兴趣。现在天天考这个考那个,多数就成了父母硬逼着孩子学,小孩痛苦得很。” 这话有道理,我想考级业已成了一种商业流程,一种产业,养活了不少人。真正从考级中选拔出来,从事音乐专业的所占比例很低。更多的是迎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给家长付出的金钱,孩子付出的时间贴个标签,和对音乐的爱好没太多关系。当然现在各学校按考级成绩招收特长生也是推波助澜,说到底变成了纯应试的需要。[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4-2 12:14 编辑 ]
查看原文频频考级或参赛是太忙了些,但一两年考一次级,一年参加一次比赛、几次表演是非常好的锻炼啊,除非孩子不愿意,否则要坚决支持!如果孩子都坚持学了几年了,说明对琴的兴趣是有的,怂恿她/他在正式场合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多好啊!
2009/04/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