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等我举个例子:
有两个家庭人,他们希望宝宝学会游泳。
一家人的办法,社会竞争太激烈,不要太纵容小孩,于是把小孩丢水里,让他挣扎痛苦,小孩一开始哭啊哭,挣扎和哭闹没有作用。最后宝宝为了生存不得已学会了游泳,于是这家人就说,看,我这办法是对的,小孩的适应力是很强的,j就是要锻炼小孩的独立性,小孩很快很早就学会游泳了。而且这样大人也方便,不麻烦。
另外一个家庭的作法是,他们不着急,也不激进,每个星期抽时间,陪宝宝一起游泳,托着宝宝腹部,慢慢的教他划水,这样宝宝学的很慢,但是没有关系,家长都有足够的耐心陪着宝宝一天一天的进步,最后这个宝宝也学会了游泳,不过用了比较长的时间。
结果就是,两个家庭的宝宝都学会了游泳,但是区别在哪里呢
第一个家庭的宝宝学会了游泳,但是今后确不喜欢游泳,因为他觉得游泳给他带来的是恐惧的回忆,觉得游泳是让他不开心的事情,除非是父母必须要他去,然而自己却不会主动而且喜欢去。
第二个家庭的宝宝也学会了游泳,不过他用的时间长一点,但是他今后确非常喜欢游泳,他觉得游泳是让他觉得愉快的事情,还有父母一起快乐的时光的回忆。从此后爱上游泳,且作为一种乐趣延续。
你们觉得今后这两个家庭的孩子,哪个在游泳方面会更有成就一点。第一个小孩,虽然学的早,学的快,但是他已经对游泳感到厌倦和恐惧,今后如果没有父母的督促,能主动游泳的机会不大。第二个小孩学的晚且学的慢,但是他觉得游泳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今后就算没有父母的陪同和督促,相信也会自己主动去游泳。
我觉得这个例子对送幼儿园的的道理差不多,为什么有人对上学读书会觉得厌倦,是不是对开始的强迫性有关,没错,到最后宝宝都会适用。问题是应该让宝宝愉快的上学,让他留下美好的回忆,觉得上学的好的事情。还是让宝宝觉得上学是令人觉得不开心的事情,因此感到厌倦。
[ 本帖最后由 羚菲菲 于 2009-11-16 22:48 编辑 ]
作为一名老师,对于全托,我是这样看的
85274542幼儿园早教
全托过的孩子,虽然自理能力比较强(但是,其实一上小学,所谓的自理能力就大部分打回原形了,这是家访中不少家长亲口证实的。)但是无一例外地害怕孤独,这是好多全托过的学生,给我的回答。有的生性内向甚至脾气急躁的孩子确实会在幼儿园时代就开始存在心理问题。
三年前,出于兴趣,我做了一个课题研究,在观察和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小学,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大部分是全托过的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把事情憋在心里,不会倾诉、不懂得发泄(其实负面情绪也是需要发泄的,哪怕是大喊、捶墙、丢纸团......在幼儿园,确实没那么多的老师、阿姨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细腻的内心。3岁到7岁是建立安全感和亲情的关键时候,再好的老师绝对胜不过一对好父母,这个时候,你获得了孩子的心,将来的教育将会轻松百倍。
自己生了孩子以后,我发现,晚上这么宝贵的亲子时间、早教时间,把孩子丢在幼儿园,真是无法想象。《哈佛女孩刘亦婷》里的妈妈是一名编辑,工作非常忙碌,可是她时刻都不放松对孩子的早教工作,当然,有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是过分了。我最深印象的是她每天下班都骑自行车接送孩子,回到家仍然家务缠身,可是她仍然利用骑自行车、干家务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说说今天发生的新闻,在倾听的同时,及时排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同时锻炼孩子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试想一下,如果每天都能跟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循循善诱下,孩子的心扉能不向我们敞开吗?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将来孩子在青春期中遇到了困惑,自然能有倾诉的对象,作为父母,我们也能很好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看了太多的个案,接触了太多迥异的个体,我深深感受到:其实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很多是在学龄前就已种下了根源,进而在小学时代孩子经历第二个反叛期——8岁时开始反抗,因为我们都知道,其实中年级,尤其是三年级,是最最最难教的。低年级时孩子不会爆发太多问题,因为翅膀不够硬。中年级胆子大了,认识社会了,自然敢拌嘴、敢发脾气、敢与家长老师对抗了,各种心理问题也在一瞬间爆发。
当然,女孩会相对乖巧,懂得忍,懂得把事情放在心里,这往往又会让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更乖,很听话,殊不知,听话的背后,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
每次新接班家访时,我总会跟家长拉家常,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更好了解孩子,每次问到关于全托的问题,不少家长总会愤愤地说到:没办法,老人家怎么都不愿带,自己工作又忙,经常出差加班,没法保证孩子的接送和抚育;甚至还有不少对现阶段孩子存在问题进行思索时,往往会扯回不该让孩子全托这个话题。
因而,我真的建议,能不全托不要全托,实在没办法要全托,周三一定一定一定要接回来。尽可能把孩子晚上在幼儿园的时间缩短至三晚。再好的老师绝对胜不过一对好父母。我自己做老师,也是这样告诫父母的。
2009年5月29日更新:
看了不少发言,修正了自己的想法,日托同样问题不少,不说日托和全托,就连现在普通的全日制小学,都有不少留守儿童,昨晚,因为要等国外同学发来关于教育探讨的文件,我凌晨3点还在网上,竟然看见一个学生还挂在Q上,我惊诧地发消息问她,她说家里没人,父母都出差去了,睡不着所以上网转转!我的天,且不说我在班上、家长会上三令五申要适度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即使一个11岁的小女孩,自己一个人留在家里,多不安全?对她的已进入敏感期的视力有怎样的影响?没有家长的管制,涉世不深的孩子在上网闲逛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人?尤其是现在早已乌烟瘴气的QQ!!!等她家长回来,我得好好跟他们谈谈这个问题。
所以像这样的家庭,要是父母实在忙,甚至家庭内部矛盾多、家庭氛围恶劣,还是全托好了。起码在好的幼儿园有合格负责的老师、阿姨,引导得好,其实孩子间的友谊会增强,班内的氛围会融洽和谐,再加上父母的关注,心理问题同样能更好地疏导。
那么我想,要探讨的,其实不是全托和日托的问题,而是关注个性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
[ 本帖最后由 youranyisheng 于 2009-5-30 21:40 编辑 ]
2009/05/29
全部回帖
其实如果不是万不得已,都不应该送去全托。。。
2009/11/17回复
是呀,多陪些是一些。孩子的成长是迅速的。我们不能等错过了再去后悔
2009/11/19回复

4岁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现在人好厉害
2009/11/19回复

羚菲菲:
就等我举个例子:有两个家庭人,他们希望宝宝学会游泳。一家人的办法,社会竞争太激烈,不要太纵容小孩,于是把小孩丢水里,让他挣扎痛苦,小孩一开始哭啊哭,挣扎和哭闹没有作用。最后宝宝为了生存不得已学会了游泳,于是这家人就说,看,我这办法是对的,小孩的适应力是很强的,j就是要锻炼小孩的独立性,小孩很快很早就学会游泳了。而且这样大人也方便,不麻烦。另外一个家庭的作法是,他们不着急,也不激进,每个星期抽时间,陪宝宝一起游泳,托着宝宝腹部,慢慢的教他划水,这样宝宝学的很慢,但是没有关系,家长都有足够的耐心陪着宝宝一天一天的进步,最后这个宝宝也学会了游泳,不过用了比较长的时间。结果就是,两个家庭的宝宝都学会了游泳,但是区别在哪里呢第一个家庭的宝宝学会了游泳,但是今后确不喜欢游泳,因为他觉得游泳给他带来的是恐惧的回忆,觉得游泳是让他不开心的事情,除非是父母必须要他去,然而自己却不会主动而且喜欢去。第二个家庭的宝宝也学会了游泳,不过他用的时间长一点,但是他今后确非常喜欢游泳,他觉得游泳是让他觉得愉快的事情,还有父母一起快乐的时光的回忆。从此后爱上游泳,且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你们觉得今后这两个家庭的孩子,哪个在游泳方面会更有成就一点。第一个小孩,虽然学的早,学的快,但是他已经对游泳感到厌倦和恐惧,今后如果没有父母的督促,能主动游泳的机会不大。第二个小孩学的晚且学的慢,但是他觉得游泳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今后就算没有父母的陪同和督促,相信也会自己主动去游泳。我觉得这个例子对送幼儿园的的道理差不多,为什么有人对上学读书会觉得厌倦,是不是对开始的强迫性有关,没错,到最后宝宝都会适用。问题是应该让宝宝愉快的上学,让他留下美好的回忆,觉得上学的好的事情。还是让宝宝觉得上学是令人觉得不开心的事情,因此感到厌倦。[ 本帖最后由 羚菲菲 于 2009-11-16 22:48 编辑 ]
查看原文很受启发
2009/11/19回复

学习,严重同意!
2010/05/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