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无规划 不保险【257楼8-15日更新: 保费返还型重疾险推荐之天安人寿健康源2号】

42809259家庭理财

全部回帖
之前数据分析中我们提及到的一个规律,那就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与其利率水平是存在负相关联,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反而利率水平越低甚至出现负利率。

那么反向逻辑就是,低利率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通俗点来说就是,因为央行调低了储蓄利率,那么人们的储蓄意愿就会随之而降低,于是钱就会从银行账户中流动出来参与到其它的流通渠道,譬如创业、消费等等,对于整个社会经济而言具有正面的刺激效应,令整个社会经济与生产消费更加繁荣活跃,同时央行也释放了流动性,减轻了支付高额利息的压力。

然而,对于持有传统且保守理财态度的储户来说,这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因为欠缺投资理财的意识、经验与技能,且因为思维惯性依然坚持将钱存贮在银行账户里,随着利率水平的不断下降,收益自然是跟着下滑,如果哪天利率真的降到零甚至负值,就意味着不仅没有收益反而要倒贴管理费给银行。
2017/05/24回复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分析:等额本金投入经历相同的时间周期,因利率的不同造成收益上的巨大差异!




如上图所示,同样一次性投入10万元的本金,在不同的结算利率1.5%、3%、6.8%水平下,差距令人触目惊心对不对?!

这就是:
货币的时间价值!
复利的巨大威力!

2017/05/24回复
回归到保险正题来讲,我们的寿险产品在费率精算时都存在一个预定利率

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主要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和预期投资收益率来设置的。其实质是寿险经营者因使用了客户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通俗来说就是保险机构提供给客户的回报率。

预定利率的高低和保险产品的价格息息相关,在其它假设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款产品的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就会越少,相应的产品竞争力也就越强。

2017/05/24回复


2013年8月5日开始,普通型人身保险实行新费率政策,其预定利率不再限制2.5%标准,而是由各家保险公司根据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一批保险公司率先改革将预定利率2.5%的普通型人身险产品提升至预定利率3.5%-4.0%,保费则瞬间直降30%左右。而年金险的预定利率提高至4.025%,客户的实得利益明显增长。


目前市场上年金险的结构设计往往是以年金作为主险然后附加一个万能账户,每年主险分配的生存年金倘若不领取则会自动进入万能账户进行二次复利收益,市场上在售万能险的保证利率平均水平在3%左右(保证利率写进保险合同,保证+确定给付),最终实际结算利率视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水平分为低中高三档(非保证),在2016年有好几家公司的万能险产品实际结算利率保持在6.8%~7.2%之间。


万能账户口里的资金调度起来也非常自由与灵活,一般来说账户持有人自申请领取的1~2个工作日内就会到达指定的账户,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年金保险+万能账户的组合设计不仅仅满足了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同时在收益性与流动性方面相对其它投资工具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017/05/24回复

也正是因为险资的利率市场化与监管政策的放宽原因,万能险业务一路突飞猛进。在2015~2016年期间的资产配置荒下,险资一再成为资本市场的注目焦点频频举牌股市。


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在潜在的风险与隐患,大保险公司可能通过提高产品利率,以预定期限内的亏损经营来挤压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形成相对垄断的经营局面,而部分新兴保险公司为确保或争取市场空间,也只能被动通过低价亏损经营方能立足与发展,从而形成恶性竞争局面,这对于整个保险市场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保监会再次收紧政策,不仅仅对年金险的首笔生存金领取时间(必须是保单生效满5年后)、支付限额(每年给付生存金最高不得超过已缴保费的20%)等一系列的限制,同时要求万能险不得再以附加险的形式出现。新的监管政策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有年金险配置需求的就要抓住当下锁定利率的好机会不要错过!

2017/05/25回复
2,年金保险在个人养老规划中的功用:

首先我们来看几组有关养老现状的大数据: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演变: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数据,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83岁,而根据我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现在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全国平均),上海在2014年的人口预期寿命已达82.29岁。而随着科学与医疗技术的进步,预计50年内人类预期寿命将达90~95岁。


哇哦,统计数据直观的告诉我们,人均寿命在不断的延长,不远的将来长命百岁也有可能是普遍现状。


高兴之余有没有反思一下,长寿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呢?特别是在财务准备不充分,生存环境不确定的前提之下。8

2017/05/25回复

人口结构演变趋势(我们取1990年,2010年,2040年预期作为样本分析)


1990年人口结构:0-20岁青壮年占比较高,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没多久,还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2017/05/25回复

2010年人口结构:0-20青壮年人口岁开始减少,20-40岁中年人口占比较多。





2017/05/25回复

2040年人口结构:0-20岁青壮年与20-40岁中年人口都呈下降趋势,而50-70岁的老年人口开始占比较重。






2017/05/25回复

另外,以下几组大数据也可以佐证我国的人口危机已经悄然到来的事实:


1998,小学在校人数开始减少;
2003年,黄金劳动力人数开始减少;

2008年,17~20岁男性兵源开始减少;

2012年,育龄妇女人数开始减少;

2014年,总劳动力开始出现负增长;

2015年,光棍危机开始显现;

.............................................................



2017/05/25回复
通过数据分析,其实给了我们相当清晰的警示,那就是我国正处于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趋势中,虽然政府为了应对人口危机放开了二胎政策,但事实上的新生儿出生率还是在持续下降中。所以,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银发危机”正在加速向我们逼近,若不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未来的养老生活就会是一件非常忧心的事情。

有不少伙伴有一个认知上的盲区,那就是认为自己拥有社保养老保险,将来的养老问题指望社保即可。孰不知,这里面的风险是很大的,总结来说如下:
1,考虑通账的原因,未来社保养老金的实际替代率是很低的,可能也只能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而已,没有任何的生活品质可言。
2,我国的社保养老金制度是现收现付制,也就是收下一代的钱去养上一代人,那么现实是老人越来越多,新生的孩子越来越少,那么将来由谁来缴纳那么多的养老金去养活那么多的老人呢?!
3,社保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事实展开来讲太费事,大家可以自行去查找相关的新闻数据。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省份的社保养老金贮备已经是入不敷出警钟长鸣。社保养老制度本身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的。

所以,我们会留意到一些政策动向:延迟退休、鼓励二胎。
政策只是表象,背后的真相与逻辑是什么?!其实是很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2017/05/30回复
在发达国家,养老金的准备方式主要是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三部分合力构建的,而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并未广泛普及,社保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在上楼也有陈述,那么为自己补充商业保险就需要重点关注与考虑的。

至于未来养老保险金到底需要多少钱才够花呢?!
这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数值,因为每一个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同,所以可以丰俭由人自行选择额度。
但是存在一个基本的现实问题,就是当我们决定了选择商业保险来做为自己养老计划的安排,那么这个准备的时间周期就特别重要,准备的越早那么在单位时间里承担的经济压力也相对较小,反之准备的越晚在单位时间里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也就越大。

我们的一生并不一定100%会发生重疾或者意外风险,但变老则是必然的趋势,也就是说养老风险不是概率事件而是绝对风险,我们必须要及早面对并着手开始准备!而我们的商业年金保险做为最佳养老工具的核心优势就在于锁定了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保值增值的同时直接转嫁了长寿风险!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最合适呢?!
在首先做好基础风险管理(意外/寿险/重疾)的配置前提下,当下,现在,马上,越早越快越好
2017/05/31回复
3,年金保险在子女教育规划中的功用:
年金保险对于子女教育规划的功用,其实是由年金产品本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的,年金险每年都会分配固定的生存金,这些生存金在没在领取的情况下就会留存在账户里按照一定的利率进行累计生息,当子女在求学阶段需要动用一笔钱时就可以申请领取作为教育金。同样的逻辑类推,当子女需要创业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部分领取作为创业金;当子女准备结婚时也可以部分提取作为婚嫁金;当需要进行个人养老的时候就可以定义为养老金。

客户在接触各个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时,往往接受到的信息是经过包装的,比如业务人员推XXX养老年金,XXX教育金等等。其实这些名目一点都不重要,产品背后的内在逻辑弄清楚了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忽悠。
2017/05/31回复

4,年金保险在资产保全与传承规划中的功用
年金保险在资产保全与传承规划设计中,更多体现在婚姻风险管理继承风险管理领域。


先来说说婚姻风险管理:
有一个社会现状是有目共睹的,那就是当下社会的离婚率是居高不下。

那么一些父母就会有这样的担心:子女成年了,自己的财富肯定是要渐渐转移到孩子的手中,可万一孩子婚姻破裂要离婚了,那么给子女的财富会不会被分割外流了呢?!8
2017/05/31回复

很想说,这种担忧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个风险是确实存在可能性的!
我们在考虑给孩子传递财富的时候,一般会采用哪种方式呢?

比较常见的:现金、贵金属(黄金),或者说直接买个房子等。

现金也好贵金属也罢,因为其流通性太方便了,就非常容易就混同为小夫妻的共同财产。

房子类的固定资产相对流动性差一些,但是父母如果在送子女房产时没有配套遗嘱规划或者赠与规划,或者说虽然有考虑到但却在具体利用这些法律工具的时候存在程序不合法也会导致无效,那么不动产就有可能无法达成单方赠与自己孩子的意愿,万一孩子离婚,这些不动产也会沦为小夫妻共同财产。


而一旦定性为夫妻共同财产,就意味着会在离婚时进行分割。

2017/05/31回复

那么我们的年金保险就能很好的隔离这种风险,那么反过来问一句,是不是只要投了保单就可以完全规避婚姻风险了呢?当然不是!


前提条件是需要有严谨缜密的逻辑设计并配合相关的法律工具才能达成特殊的规划目标,保单本身也是资产,与不动产一样购买的时间节点、出资人是谁,是否全款,分配生存金是否发生婚内混同,是否有配套遗嘱规划或者赠与规划法律工具等因素都会影响保单资产在离婚财产清算时的产权归属问题。其它如重疾险、终身寿、分红险、万能险与投连险种,只要保单存在现金价值或账户价值都具有同样的内在逻辑。


另外,一些人身属性很强的险种且是牵涉到第三方的保单在离婚财产交割清算时会有特殊的处理原则,比如涉及未成年儿童的保单,在司法实判中是倾向于认定为视同父母对子女的赠与而非夫妻共同财产,因此不被判定为夫妻需分割的财产范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孩子的利益!

2017/05/31回复

所以江湖盛传的“保单离婚不分”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投保是以防范婚姻风险为目的,就需要经过特别的规划设计并配套遗嘱规划或者赠与规划法律工具才能实现!


否则,就是空谈!                              

2017/05/31回复
一口气码字码了两个多小时,眼睛都花了,休息啦,晚安各位~
2017/05/31回复
再来说说继承风险管理:

提到资产传承,很多人直觉的认知是为时过早,自个身强力壮年富力强,况且谁拥有了财富的所有权就意味着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与控制权。传承嘛,不过就是身后之事的安排,等到即将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年纪再去安排就好,真的是这样的吗?!


或者说这样的意识与操作方式会不会有风险呢?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来梳理并分析一下:

A,传承就一定意味着财富控制权的丧失吗?NO!

B,如果发生人身自然属性风险(生老病死残),未经规划的传承安排会不会导致局面失控且违背初衷?

C,怎样的传承规划才可以达成移产不移权的目的?

D,传承给后代的资产如何防止二代或三代的婚变风险?

E,传承给后代的资产如何防止二代或三代的挥霍风险?

F,传承给后代的资产如何防止二代或三代的婚外或婚内债务风险?

以上种种的担忧,在我们通过年金保险+赠与规划+遗嘱规划等法律工作的协同增效处理,就可以令您的传承规划事半功倍。



点击此处返回总目录

2017/05/31回复
猜你喜欢

究竟要买消费型产品,还是储蓄类产品?

小孩的保险为什么要选择保障期长或终身的?

请教这个保险配置是否合理划算?

分享我购买香港保险的经历

保险应当如何买?怕被忽悠的请学习.

两种理财产品哪种好啊?

热点推荐

不可思议!在市场被偷走半只鸡!

隐秘的绿野仙境!广州10个亲子徒步好去处!

房子卖不出?还不如装修好继续住

终于熬到女儿读大学 为人父母太不容易了!

地铁1号线--初音未来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突然发现【鹤洞东站】含金量还在上升

华鹤的古韵之美

路过皇冠假日酒店,顺便拍几张照

分享生活#夜上白云山

逛逛吃吃的一天

索菲亚沿线

游览哈尔滨“卢浮宫”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