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图书馆
260437886幼儿园早教
各位,因为原签订合同的凤凰决定在本年初已经解散,所以我的书暂时也出不了了,不过也没事,点点现在已经入了小学,我将会将他每天读的书放在小学版块继续更新,谢谢大家支持。
开贴了,先来说说我儿子点点的书,我家宝宝从半岁开始读书,当然,做为文盲的他,这些书是由我和保姆小杨阿姨读给他听的,在此非常感谢小杨阿姨,与现在我找到的那些动不动就让孩子KAN电视以求省事的保姆相比,她在心力与时间上真的付出了许多,好保姆比好工作更难找啊。
坦白地说,我儿子目前无论在算术还是识字绘画方面并无过人之处,我对这方面的早教一向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深觉以中国目前的填YA式教育,孩子上了书就开始了苦大仇深的考验阶段,没必要太过MIAN QIANG他。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举个例子来说,我母亲以前是中学英语老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让我跟着电视学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跟我学,我痛苦得不知所以,被人打PP也不愿学。但这照样不限制我读大学时顺利通过四六级,上班时照样写EMAIL和打电话和洋GUI ZI谈公事, 所以兴趣是最重要的。
我会在第五层里按孩子的图书分类进行介绍,至于家里点点到底有多少本书,我从来没有认真统计过,但至少80*202CM的三个书架已经装不下了,还不算我为了省空间搬到旧房子里的书。
我先来说一下早期亲子阅读的好处:专注力与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再次是阅读不同书目之间的关联借鉴能力;最后是孩子的兴趣也会很明显地显现出来,在这方面再加以深挖和指导。关于阅读的好处,现在下面转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的一个贴子里的话:
儿童智力高低和学习能力差异取决于什么?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有一根“魔杖”,它确实是有魔力的,哪个孩子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这个“魔杖”是什么,谁能有幸被它点中,这一定是许多人想知道的——请原谅我的故弄玄虚,我不是在讲童话,是在作一个现实的比喻,因为想不出比它更贴切的比喻了。
让我绕得稍远,从四个孩子的真实故事说起。
我曾和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同学有过较长时间的接触,对这个班的学生都很熟悉。班里有四个孩子,我总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把他们分为两组,然后放到一起进行对比。
先说前两个孩子,一个叫晓菲的女孩和一个叫小壮的男孩,这两个孩子都学习努力,考试成绩中上等,性格上既不张扬也不内向,上课不捣乱下课不惹事生非,在班里属于那种既被老师喜欢又容易被遗忘的人。
另一组是两个男孩子,一个叫博一个叫成。博是个极为出色的学生,门门功课优秀,工作能力强,还特别有思想有见地,他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几乎找不到缺点的那种孩子;成这个小男孩优缺点都明显,总不好好完成作业,成绩中等,但口才极好,总是表现得懒散,不过并不扰乱纪律。
这四个孩子引起我的注意和对比,是从他们的作文开始的。前两个孩子,晓菲和小壮的作文我看过,字写得虽不舒展但比较整齐,可写作水平很差,内容贫乏,有许多语法错误,错别字也比较多,这和他们平时还不错的考试成绩有较明显的差距。他们每篇作文都被老师要求改来改去,他们认真地改着,一遍遍地抄着,但拿第四稿和第一稿对比,仅能看出改动痕迹,看不出进步;翻到下一篇作文,水平照旧。又翻了他们其它的作业本,都分明能感受到这俩孩子的努力和他们学习能力上的力不从心。
我基本上能判断出他们是哪里出了问题。
找这两个孩子谈过话。问他们的共同问题是:你经常读课外书吗?晓菲听我这样问,很不自在,告诉我说,她很想读,但她爸爸不允许,怕影响她学习,就把家里她可能看的书都锁起来。她家有一份订报纸赠送的《读者》,她很喜欢这个杂志,但每期来了,父母都想办法藏起来不让她看。小壮则表示他不喜欢读课外书,除了几本漫画书,从来没读过其它什么书。
我想这两个孩子这样下去真是可惜了,他们是这样听话,舍得用功,本该在学习上表现得更出色。于是分别约他们的家长谈了一次话,目的是希望他们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从课外阅读来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问题。
晓菲的爸爸说,孩子每天这么用功学习,成绩才保持中上等,要是再分了心去读课外书,落到中等怎么办呢?小壮的妈妈认为让小壮去阅读是又给孩子增加了学习负担,小壮一周上六个课外班和一个乐器班,周一到周日从来不休息,他家住得较远,公交车上每天来回要两个半小时,小壮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所以他妈妈说,绝对不能再给他增加负担了。
我告诉他们,这两个孩子现在正在读小学,每次考试成绩高几分低几分不重要,目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能力不强,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未来的学习。不上那么多课外班,不强求考试成绩,让他们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习负担,他的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将来才能有真正的好成绩。
我尽量把问题讲得明白,他们当时也都表示认同我的建议。但后来我再和孩子们了解,一点没变。晓菲的爸爸认为是因为家里订报纸招来《读者》,引得孩子不安心学习,把订报纸的赠品改成了牛奶。小壮本身就没有读书的愿望,妈妈也不打算让他有这个愿望,只是打算再给孩子报个跆拳道班,理由是孩子整天学习活动量少,上这个班既能运动又能学习防身,一举两得,我不知她从哪里再为小壮挤出这个时间。而且我还了解到,小壮所上的几个课外班中,有一个就是作文班。
和晓菲、小壮形成对比的是,博和成的作文都写得特别好,通篇几乎没有一个错别字和病句。博的字写得整洁大气,文章中总有独到的视角和素材;成虽然字写得不好,文中不时有勾划,不整洁,并且他的各篇作文水平差异明显,有的一看就写得不认真,应付差事,但有几篇看来他是认真写的,透过杂乱的卷面细细读来,能感觉出才情飞扬,让人不由得心生赞叹。
我也和这两个孩子单独聊过,了解到他们都十分喜欢读课外书。博的家里有很多藏书,他读了很多,以中外名著、历史、自然方面的为主,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的阅读量;成的父母做生意一般不在家,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家没电脑,电视也基本上不开,他没事干只好去买很多书看。成读得很杂,动物、科幻、侦探、武侠等,逮住什么读什么。
这两个孩子不光作文写得好,各方面都应付得轻松自如。博是个好学生却不是个小学究,他喜欢足球,花很多的时间踢球;成虽然平时成绩不太好,但用他班主任的话说,这个孩子,聪明着呢,现在这个成绩是闭着眼睛学来的,他只要好好学三天,就能考班里前三名。
我离开这个班时,把电子邮箱给了孩子们,现在还和几个学生保持联系。他们现在已读初三了,马上要中考。博没给我写过信,但他的母亲一直和我保持联系,我们始终没见过面,通过网络交流过一些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博就读于一所市重点校,据他妈妈说博现在的学习仍然很好,基于他的学习成绩和足球水平,已被确定保送到一所市属最好的中学读高中。晓菲一直和我联系,她初中就读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师资等各方面都不太好。听她说小壮、成也在这所学校,她和小壮的学习现在只能保持中等,肯定考不上好高中;但成上了初三后着急了,懂得学习了,现在是年级前几名的学生,还评了三好生。晓菲还说,她现在越来越不想学习了,觉得学习太难了。
几个孩子在学习上的发展态势大致已水落石出。
晓菲和小壮的家长肯定对孩子心生失望,他们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的成绩却不理想,在这关键时候,不知他们又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帮助孩子,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更不会让孩子去读课外书了——由此,基本可以预测到的是,孩子不但眼前的中考很难取得好成绩,在接下来的高中阶段,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太大起色,乃至将来,他们一生的学习状态都将是平庸而困难的。
而博和成,他们的学习能力已稳定地生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具主动性和把握能力。
四个孩子的故事讲到这里,我想说的问题已清楚了。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阅读为什么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这么大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
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地基勘探水平、工程设计水平、工人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无形但重要的内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
我见过几位非常苦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如人意。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问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出所料,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课外阅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可能并不出色,但由于他们有较好的课外阅读,却能做到后来者居上,到真正想学的时候,潜力就不可阻挡了。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来越显示出神奇的作用。
人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
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越来越懂事了。不同的是,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他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着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他们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就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为了让孩子聪明又学习好,父母们都在倾尽全力,从怀孕开始就忙着吃这个补那个。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手段。除极个别的超常儿童,所有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这种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有担心,孩子光完成学校课程学习已经很忙,考试考出好成绩最要紧,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这种说法等同于在说,我急于从哈尔滨到广州开会,哪里有时间等四个小时后的飞机,火车马上开了,我得赶快去挤火车——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全错了。
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差异当然会很大。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
我猜测会有一种质疑被提出来,难道经常读书的人学习就一定好,不读书的就一定不好?当然不是。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或表述一种现象时,不能把它绝对化。
如果所有文化或社会范畴中的“规律”都需要像数理定律那样有100%的准确率才可被确认成立,那么所有的社会规律都将不存在,所有的对话都无法进行。世界如此复杂,每件事情都和其它事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任何一种现象。比如“喝茶能有效预防癌症”的结论,和“爱喝茶的人也会得癌症”的现象并不形成冲突,因为癌症致病原因非常多,用后者否定前者是没意义的。
我不敢说爱读书的孩子学习一定好,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的孩子学习一定不会出色;一伙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和一伙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差异一定非常明显。
中小学生中有一种叫“偏科”的现象,似乎对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尤其是一些男孩子,偏爱数理化,对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不感兴趣,也很少阅读,数理科目成绩却总是很好。
我见过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她甚至为她的孩子数学、物理学得好,特别不爱学语文而略有沾沾自喜,可能是觉得这样表示她的孩子聪明。我想,她的孩子如果只是不喜欢语文课本身,但读过很多课外书的话,她可以骄傲,说明孩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如果孩子一直缺少阅读,对语文课的厌倦是基于一直以来的语文能力低下,那就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恐怕总会有一天数、理科目要受到拖累。
我认识一位市属重点中学的数学教师,他高考时数学满分,语文只打了92分。他原本酷爱数学,立志要当个数学家,报了北大数学系,总分不够,最后只被一所普通的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
他说,从我这几年教书,才深切地感觉到语文的重要。我们学校每年高考前十名的同学,很少有偏科的,基本上都是文理兼佳。他说他当时没考上北大数学系很不服气,现在想来,即使考上了,语文底蕴的缺失也会影响专业学习,因为自己的思维宽度和广度比起那些博览群书的人总是有很大局限性。
所以,哪怕孩子是个特别的数学天才,你也应该关注他的阅读。比如让他去读几本数学家传记,这可能比让他多解两本习题集更能成全他的数学天才。
当然也有偏科偏向语文的,语文学得很好,作文写得漂亮,数理化学得很差。比如少年作家韩寒。阅读对他们的考试成绩似乎并没有成全。
这个问题要这样理解:造成他不喜欢数理科目的原因很多,教师、家庭、天赋、同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阅读当然不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问题、补救所有的不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数学成绩差,绝不是阅读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所幸他们喜欢阅读,无论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聪慧的,都可以取得相应的成就。这样看,阅读于他们仍然是件幸运的事。
而那些从不读课外书或很少读课外书、数理科目学得较差、人文科目只是相对学得较好的学生,他们的情况不叫“偏科”,事实上他们的人文科目也并不出色。谁能见到一个几乎不读课外书的人在文史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孩子和韩寒这类孩子的情况又有很大差异。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阅读都是重要的。由此看来,想让一个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多么简单啊,让他去大量阅读吧!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特别提示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
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手段。除极个别的超常儿童,所有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这种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一伙爱读课外书的孩子和一伙不爱读课外书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学习差异一定非常明显。
以上是尹老师的一席话,相信在这个年代,把课外书视为洪水猛兽的妈妈们应该是少之又少了。
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孩子的早期阅读并不是简单的陪孩子消磨时间和解闷,在此过程,亲子关系的培养巩固,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培植和加深是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的。
[ 本帖最后由 leeaug 于 2010-12-31 12:23 编辑 ]
2009/07/21
全部回帖
leeaug楼沙发
有 妈 妈 味 道 的 故 事
记得在我小时候的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听见那段熟悉的旋律,还有那个奶声奶气的童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那个小小的匣子,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宝盒,那么多美妙动听的故事都能源源不断地从里面飞出来,直到现在,已为人母的我还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最钟爱的故事片断呢。
我的孩子点点,现在已经将近六岁了,早在他半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引导他读书,在为他挑书时,我总是格外挑剔,身处在经济繁华的广州,我总能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不起眼的小铺子里找到不少优秀的国外绘本,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在其他的妈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孩子认字时,我则更倾向于把更多的时候用于拓宽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但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绘本与一些简单的中短篇故事已经无法满足他日益增大的胃口了,我儿时挚爱的小喇叭对点点而言,也已经只能成为餐前的开胃小菜而非正餐了,每个晚上我都会有大约四十分钟左右为他朗读睡前故事,但是点点这个小小的家伙总是如此的贪心,在我一次次的唇干舌燥之际用那充满希冀的眸子那么热切地注视着我说“妈妈,再读一个吧”如此的真诚,让人无从也无法拒绝。一个夜晚,我偶然打开收音机,这时,《晚安宝贝》开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每一个夜晚就有了新的期待与盼望,去幼儿园接点点的时候,他也总是絮絮叨叨地念着晓月阿姨今晚会讲什么故事,我们都喜欢晓月的声音,轻柔甜美,感觉如同夏天夜晚的轻风,徐徐迎面而来,带着淡淡的馨香,让人回味。而更为难得的是,晓月阿姨是如此的细心,她并不只是简单地扮演一个故事朗诵者的角色,她是如此地善解人意,总是会在孩子的小心眼在打鼓想问出“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的时候,慢慢地加以循循诱导, 我想,能如此细心周到地为孩子考虑的人,必定有一颗母亲的心,就象一位妈妈一样,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知道应该是在哪里停顿,知道应该在哪里加以诱导,知道应该在哪里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样的一部小说,以《神秘岛》而言,我们听过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晓月讲解的,另一个是岳峰讲解的,我问过点点他更喜欢哪个版本,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他昂着小小的脑袋说:“因为晓月阿姨讲的故事有妈妈的味道。”这就是我的孩子,大量的阅读与听读已经为他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能用孩子特有敏锐去捕捉事物的本质,而身为人母的我也何其幸运,因为有了晓月阿姨的有妈妈味道的故事,所以可以偷偷懒了。
对每个人而言,无论母亲是否还在他们身边,他们记忆的最深处,永远有一个角落,固执而充满期待地为着一些有着特殊烙印的回忆而留空。我曾有位朋友,这个已经位居高层的中年人对广州这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中一间位于偏僻小巷里的小饭店情有独钟,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吃厌了山珍海味的他会对这间小店如此偏爱,有一次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了,得到的答复却是再简单不过“因为这里的菜有妈妈的味道。”这个职场上雷厉风行,不苟言笑的人那一刻在小店昏黄的灯光下显得如此温柔,一如一个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急急忙忙奔厨房而去日嚷着妈妈今晚为我做什么好吃的小男孩,也许,那位早已含笑九泉的母亲若是见到了这一刻,想必也是满心欢喜吧。我想,在点点长大成人以后,在他的心中,必定也会有一个角落,保存着有妈妈味道的故事吧,而这些故事,也就成为了夏日夜空中的流萤,点亮了一个个温馨的夜晚,还有一声柔柔的叮咛“晚安,宝贝。”
记得在我小时候的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听见那段熟悉的旋律,还有那个奶声奶气的童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那个小小的匣子,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宝盒,那么多美妙动听的故事都能源源不断地从里面飞出来,直到现在,已为人母的我还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最钟爱的故事片断呢。
我的孩子点点,现在已经将近六岁了,早在他半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引导他读书,在为他挑书时,我总是格外挑剔,身处在经济繁华的广州,我总能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不起眼的小铺子里找到不少优秀的国外绘本,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在其他的妈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孩子认字时,我则更倾向于把更多的时候用于拓宽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但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绘本与一些简单的中短篇故事已经无法满足他日益增大的胃口了,我儿时挚爱的小喇叭对点点而言,也已经只能成为餐前的开胃小菜而非正餐了,每个晚上我都会有大约四十分钟左右为他朗读睡前故事,但是点点这个小小的家伙总是如此的贪心,在我一次次的唇干舌燥之际用那充满希冀的眸子那么热切地注视着我说“妈妈,再读一个吧”如此的真诚,让人无从也无法拒绝。一个夜晚,我偶然打开收音机,这时,《晚安宝贝》开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每一个夜晚就有了新的期待与盼望,去幼儿园接点点的时候,他也总是絮絮叨叨地念着晓月阿姨今晚会讲什么故事,我们都喜欢晓月的声音,轻柔甜美,感觉如同夏天夜晚的轻风,徐徐迎面而来,带着淡淡的馨香,让人回味。而更为难得的是,晓月阿姨是如此的细心,她并不只是简单地扮演一个故事朗诵者的角色,她是如此地善解人意,总是会在孩子的小心眼在打鼓想问出“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的时候,慢慢地加以循循诱导, 我想,能如此细心周到地为孩子考虑的人,必定有一颗母亲的心,就象一位妈妈一样,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知道应该是在哪里停顿,知道应该在哪里加以诱导,知道应该在哪里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样的一部小说,以《神秘岛》而言,我们听过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晓月讲解的,另一个是岳峰讲解的,我问过点点他更喜欢哪个版本,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他昂着小小的脑袋说:“因为晓月阿姨讲的故事有妈妈的味道。”这就是我的孩子,大量的阅读与听读已经为他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能用孩子特有敏锐去捕捉事物的本质,而身为人母的我也何其幸运,因为有了晓月阿姨的有妈妈味道的故事,所以可以偷偷懒了。
对每个人而言,无论母亲是否还在他们身边,他们记忆的最深处,永远有一个角落,固执而充满期待地为着一些有着特殊烙印的回忆而留空。我曾有位朋友,这个已经位居高层的中年人对广州这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中一间位于偏僻小巷里的小饭店情有独钟,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吃厌了山珍海味的他会对这间小店如此偏爱,有一次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了,得到的答复却是再简单不过“因为这里的菜有妈妈的味道。”这个职场上雷厉风行,不苟言笑的人那一刻在小店昏黄的灯光下显得如此温柔,一如一个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急急忙忙奔厨房而去日嚷着妈妈今晚为我做什么好吃的小男孩,也许,那位早已含笑九泉的母亲若是见到了这一刻,想必也是满心欢喜吧。我想,在点点长大成人以后,在他的心中,必定也会有一个角落,保存着有妈妈味道的故事吧,而这些故事,也就成为了夏日夜空中的流萤,点亮了一个个温馨的夜晚,还有一声柔柔的叮咛“晚安,宝贝。”
2011/05/19回复
njmomo4楼
leeaug:
有 妈 妈 味 道 的 故 事 记得在我小时候的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收音机,听见那段熟悉的旋律,还有那个奶声奶气的童声:“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那个小小的匣子,如同童话故事中的宝盒,那么多美妙动听的故事都能源源不断地从里面飞出来,直到现在,已为人母的我还能清晰地记得自己当年最钟爱的故事片断呢。 我的孩子点点,现在已经将近六岁了,早在他半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有计划地引导他读书,在为他挑书时,我总是格外挑剔,身处在经济繁华的广州,我总能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不起眼的小铺子里找到不少优秀的国外绘本,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而在另一方面,在其他的妈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教孩子认字时,我则更倾向于把更多的时候用于拓宽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但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出现了,绘本与一些简单的中短篇故事已经无法满足他日益增大的胃口了,我儿时挚爱的小喇叭对点点而言,也已经只能成为餐前的开胃小菜而非正餐了,每个晚上我都会有大约四十分钟左右为他朗读睡前故事,但是点点这个小小的家伙总是如此的贪心,在我一次次的唇干舌燥之际用那充满希冀的眸子那么热切地注视着我说“妈妈,再读一个吧”如此的真诚,让人无从也无法拒绝。一个夜晚,我偶然打开收音机,这时,《晚安宝贝》开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于是,每一个夜晚就有了新的期待与盼望,去幼儿园接点点的时候,他也总是絮絮叨叨地念着晓月阿姨今晚会讲什么故事,我们都喜欢晓月的声音,轻柔甜美,感觉如同夏天夜晚的轻风,徐徐迎面而来,带着淡淡的馨香,让人回味。而更为难得的是,晓月阿姨是如此的细心,她并不只是简单地扮演一个故事朗诵者的角色,她是如此地善解人意,总是会在孩子的小心眼在打鼓想问出“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的时候,慢慢地加以循循诱导, 我想,能如此细心周到地为孩子考虑的人,必定有一颗母亲的心,就象一位妈妈一样,在为孩子讲故事的时候,知道应该是在哪里停顿,知道应该在哪里加以诱导,知道应该在哪里将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样的一部小说,以《神秘岛》而言,我们听过的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晓月讲解的,另一个是岳峰讲解的,我问过点点他更喜欢哪个版本,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我好奇地问为什么,他昂着小小的脑袋说:“因为晓月阿姨讲的故事有妈妈的味道。”这就是我的孩子,大量的阅读与听读已经为他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能用孩子特有敏锐去捕捉事物的本质,而身为人母的我也何其幸运,因为有了晓月阿姨的有妈妈味道的故事,所以可以偷偷懒了。 对每个人而言,无论母亲是否还在他们身边,他们记忆的最深处,永远有一个角落,固执而充满期待地为着一些有着特殊烙印的回忆而留空。我曾有位朋友,这个已经位居高层的中年人对广州这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中一间位于偏僻小巷里的小饭店情有独钟,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吃厌了山珍海味的他会对这间小店如此偏爱,有一次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问了,得到的答复却是再简单不过“因为这里的菜有妈妈的味道。”这个职场上雷厉风行,不苟言笑的人那一刻在小店昏黄的灯光下显得如此温柔,一如一个放学回家扔下书包就急急忙忙奔厨房而去日嚷着妈妈今晚为我做什么好吃的小男孩,也许,那位早已含笑九泉的母亲若是见到了这一刻,想必也是满心欢喜吧。我想,在点点长大成人以后,在他的心中,必定也会有一个角落,保存着有妈妈味道的故事吧,而这些故事,也就成为了夏日夜空中的流萤,点亮了一个个温馨的夜晚,还有一声柔柔的叮咛“晚安,宝贝。”
查看原文也引用史斯克兰.吉利兰的话“你或幸运,发现宝藏;黄金成堆,珠宝满堂;你我来比,仍是我富;因有慈母,为我读书”。
我也努力做个好妈妈。
我也努力做个好妈妈。
2011/05/20回复
学习学习。。。
2011/05/31回复
leeaug楼11楼
njmomo:
不知道点点听故事的时候会不会边听边干别的呢,我女儿有点这样,但我一停下来,她又说她在听,要我继续
查看原文耸是经常一边听有声读物一边做其它的事,比如玩拼图啊,KAN书啊之类的。但如果我读书给他听的话,我就不让他这样做,因为我觉得这样是不够尊重我的劳动。
2011/06/09回复
leeaug楼12楼
最近在中图买了将近一千多的书,我会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将买来的好书陆续放上来,与大家共享。
外国儿童文学系列
http://www.bookschina.com/4933740.htm
九二年出的书,我觉得那个年代出的书最大的特点是朴实但绝对有内涵,不象现在的书,五分包装,三分吹捧,再加二分内容。中图网上有不少好东西,但关键的是,要有耐性慢慢挑,还有一点很麻烦的是,估计是书卖得便宜,所以人家那里的书目介绍也写得简单,这让我挑书时很是头痛。希望中图能在这方面加以改善,定必能吸引更多有心之人。
最近在给点点读这套书里的世界儿童小说名著精选,小说精选有三本,叶君健是选评之一。
我还记得我自己小学学语文的时候,老师讲阅读,几乎经常就是经典的三部曲:划分段落,中心思想,再加个什么其他杂七杂八之类的东西。而且从小学到初中,那些劳什子的中心思想是要几乎一定不差地背下来。要死的。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以上一段是再搬《洛神斌》里的描写,瞧瞧古人是如何写美女的,如果有个家伙把你带到一个美女面前,然后指着她的身体告诉你:这是她的心脏,这是她的手,这是她的脑子,那是她的口。估计你十有八九要认为那家伙真的是脑子有问题了,可以提前送芳村了。但是我们当年有语文阅读的时候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我现在开始跟点点讲阅读,当然跟我所深恶痛绝的解剖式阅读无关。
这个星期给点点读了几篇短篇:莫里兹的《七个钢板》,科普罗夫斯基的《一个十二岁男孩子的日记》,托尔斯泰的《穷人》 。让我惊异的是点点惊人的理解力与复述能力,我在读着的时候经常会停下来向他解释或提问题,几乎有八成的问题都能一针见血地回答。我在为他朗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提醒他注意作者在情节铺陈上的巧妙部局与首尾呼应,特别是那些微妙的人物心理与对话的描写。《穷人》和《七个钢板》相信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都学过,这里就不必再说了。在这里大致说一下那篇《一个十二岁男孩的日记》吧,它以日记的形式传述了一个十二岁孩子在父亲为情离家出走后的痛苦心情。 首先是父亲没向孩子做任何解释就不告而别,母亲竭力掩盖的悲伤与徨恐让他不得不三缄其口,但当他最终忍不住向母亲问出那个问题时,母亲尽量以平静的语气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接着就匆匆离开正在用餐的桌子冲入房间失声痛哭,剩下懊恼的孩子独自坐在那里后悔自己不该去戳破那层脆弱而虚假的平静。于是这个孩子开始心事重重地上学上课,开始向他的好友倾吐心声,请求好友帮他把爸爸找回来。当他终于见到自己的父亲时,他尽力控制出自己,不让自己的激动外露,使自己的不冲上去抱住父亲的脖子,他尝试散男子汉的身份去跟父亲讨论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问题。小说最后的结尾是:男孩以成绩下降老师要求见家长为理由要父亲跟他一起去学校,以下部份为文中的结尾摘抄:父亲握住了我的手。这时我控制不住自己,我紧挨着他。我们在一条熟悉的街上走着,走在野栗子树下,野栗子树花已开始凋谢了,白绒毛飘落得满地。真好,爸爸这时什么也不问我。要不,我肯定什么话也说不出,因为我的嗓子紧缩住了。
外国儿童文学系列
http://www.bookschina.com/4933740.htm
九二年出的书,我觉得那个年代出的书最大的特点是朴实但绝对有内涵,不象现在的书,五分包装,三分吹捧,再加二分内容。中图网上有不少好东西,但关键的是,要有耐性慢慢挑,还有一点很麻烦的是,估计是书卖得便宜,所以人家那里的书目介绍也写得简单,这让我挑书时很是头痛。希望中图能在这方面加以改善,定必能吸引更多有心之人。
最近在给点点读这套书里的世界儿童小说名著精选,小说精选有三本,叶君健是选评之一。
我还记得我自己小学学语文的时候,老师讲阅读,几乎经常就是经典的三部曲:划分段落,中心思想,再加个什么其他杂七杂八之类的东西。而且从小学到初中,那些劳什子的中心思想是要几乎一定不差地背下来。要死的。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以上一段是再搬《洛神斌》里的描写,瞧瞧古人是如何写美女的,如果有个家伙把你带到一个美女面前,然后指着她的身体告诉你:这是她的心脏,这是她的手,这是她的脑子,那是她的口。估计你十有八九要认为那家伙真的是脑子有问题了,可以提前送芳村了。但是我们当年有语文阅读的时候就是用的这种方法。我现在开始跟点点讲阅读,当然跟我所深恶痛绝的解剖式阅读无关。
这个星期给点点读了几篇短篇:莫里兹的《七个钢板》,科普罗夫斯基的《一个十二岁男孩子的日记》,托尔斯泰的《穷人》 。让我惊异的是点点惊人的理解力与复述能力,我在读着的时候经常会停下来向他解释或提问题,几乎有八成的问题都能一针见血地回答。我在为他朗读的时候会特别注意提醒他注意作者在情节铺陈上的巧妙部局与首尾呼应,特别是那些微妙的人物心理与对话的描写。《穷人》和《七个钢板》相信大家在读小学的时候都学过,这里就不必再说了。在这里大致说一下那篇《一个十二岁男孩的日记》吧,它以日记的形式传述了一个十二岁孩子在父亲为情离家出走后的痛苦心情。 首先是父亲没向孩子做任何解释就不告而别,母亲竭力掩盖的悲伤与徨恐让他不得不三缄其口,但当他最终忍不住向母亲问出那个问题时,母亲尽量以平静的语气告诉他发生了什么事接着就匆匆离开正在用餐的桌子冲入房间失声痛哭,剩下懊恼的孩子独自坐在那里后悔自己不该去戳破那层脆弱而虚假的平静。于是这个孩子开始心事重重地上学上课,开始向他的好友倾吐心声,请求好友帮他把爸爸找回来。当他终于见到自己的父亲时,他尽力控制出自己,不让自己的激动外露,使自己的不冲上去抱住父亲的脖子,他尝试散男子汉的身份去跟父亲讨论过去和现在正在发生的问题。小说最后的结尾是:男孩以成绩下降老师要求见家长为理由要父亲跟他一起去学校,以下部份为文中的结尾摘抄:父亲握住了我的手。这时我控制不住自己,我紧挨着他。我们在一条熟悉的街上走着,走在野栗子树下,野栗子树花已开始凋谢了,白绒毛飘落得满地。真好,爸爸这时什么也不问我。要不,我肯定什么话也说不出,因为我的嗓子紧缩住了。
2011/06/09回复
leeaug楼13楼
那位父亲最终有没有回归家庭,没有人知道,作者匠心独具安排的结尾为读者留下了悬念,这篇小说细腻生动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仿佛见到那个少年倔强而忧伤正站在面前,努力承担着他这个年龄所不应承担的心理重担并试图用他籝弱的肩膀为憔悴与失落的母亲撑起一片天空。
2011/06/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