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

93200458家有小学生

几个月前,我在妈网大量转贴生本教育的相关文章,当时就有网友建议我全面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说实在的,我对生本教育也只能算是一知半解。网上已经转载了大量的文章,专家们的理解和表述比我深刻多了。现在,我对生本教育也已经过了狂热的时期,进入一个更冷静的审思阶段。沉静下来,我依然选择生本。这种冷静下来的思考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点浅见,管窥蠡测,只为抛砖引玉,希望不会引来板砖。


    第一,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认识世界,是先具体再抽象的,是归纳性的思维。无论是生本语文、生本数学还是生本英语,都提倡先让孩子大量接触具体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谈想法,让他们自己的思想去碰撞,一步一步接近真理,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观点、互相辩驳、否定观点,很象人类历史上对一种学科的探索过程,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的方法、锻炼的思考能力比接收的知识更为重要,理解更为深刻。且不说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多于老师给予的东西,甚至老师自己在此过程中都会深受启发。而师本教育下,更多的是老师把消化过的知识有条理、有步骤地直接告诉学生,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演绎性的,先告诉学生抽象的东西,再举例子讲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了,实际接受到的东西往往少于老师给予的东西。

    第二、在生本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授、多鼓励,学生在小组和全班面前的表达机会大大增多,这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演讲能力都很有好处。而在师本教育下,老师传授知识多,要抓紧时间在课堂上讲完,学生表达的机会大大减少。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点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生本教育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师布置详细的任务,小组内部还有分工。学生自学,这是第一遍学习;小组讨论,互学互启;这是第二遍学习,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汇报,加上辩论和点评,这是第三遍学习。三遍学习,虽有重复,但各有趣味。老师最后针对这三遍学习中学生仍未掌握的内容加以讲解。如果学生水平高,老师最后讲的就少,如果学生水平低,老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就多,因此我说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师本教育下也有预习,但没有把预习跟课堂流程整合起来,预习的结果没有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在预习中学会了多少,上课时还是照本宣科。

    第四,生本教育认为在一个时段内,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孩子先接受某一方面的知识,后接受另一方面的知识,其他孩子可能相反,尽管有先有后,到达终点时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此时段内不宜进行考试,该时段结束后则要考试,即中考和高考。这一点就象婴幼儿学讲话,各个孩子在哪个月龄学会哪几个词哪几句话,完全不相同,你不可能一岁九个月考一次,两周岁考一次,两岁三个月再考一次,这些考试意义不大。尽管前面进度不同,到三至四岁时,所有孩子都学会说话了,水平也比较一致了。而师本教育则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不一致,当天教过的东西当天学会,本周教过的东西要本周掌握,“堂堂清,周周考,月月结,年年审”的现象十分普遍,把整个学习过程变成对高考的备考过程,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第五,我比较认同生本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改造。生本教育认为,很多内容是不用教的,学生自己会感悟和领会。例如,语文课教组词、教造句、教分段、教段落大意、教中心思想等等,其实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悟和领会到。有人说,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多数是上语文课时偷看小说得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本语文认为需要教的主要是识字,其它内容,就靠广泛阅读和大量表达,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教。生本教育采用自己的教材,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改造和教学先后顺序的调整。



很高兴不断有家长对生本教育感兴趣。本坛还有一些关于生本的帖子值得读一读:

转载《人民教育》特别报道《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5452-1-1.html

生本教育为何取消平时考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8977-1-1.html

转载——骏景小学家长心目中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117-1-1.html

到底有哪些学校开展生本教育?(一楼有汇总)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335-1-1.html

育才实验学校校长的一篇文章《生本教育——最好的素质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3143-1-1.html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汪惠迪女士谈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5265-1-1.html

小学开展生本英语,到底难在哪里?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25776-1-1.html

生本学校的学生,成绩到底如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36979-1-1.html

小学生本语文的教学思路
http://www.gzmama.com/thread-1403988-1-1.html

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67899

一些第一手教学骨干对生本的听课报告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5960

一个生本家长的啰嗦话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4352

另外,郭教授的博客和生本教育研究网都有很多内容:

郭思乐教授博客
http://user.qzone.qq.com/622000354

生本教育研究网
http://sb.eact.com.cn/

生本教育体系研究网
http://esi.scnu.edu.cn/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2-4 11:36 编辑 ]
2009/11/17
精选回帖
Many thanks! Can hardly imagine how to deal with 3 kids! Maybe you could share the experience later.[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25 10:24 编辑 ]
2009/11/25回复
281楼
1970/01/01回复
413楼
1970/01/01回复
415楼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经纬经纬沙发
我先生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也是学师范的。回中国让孩子们接受基础教育是他的主张。我还清楚的记得在家庭聚会上面对一大帮美国人他大肆批判美国基础教育薄弱的情景。我最近将楼主骏爸开设的“生本教育为何取消平时考试”回放,我们回国让孩子们学中文是与九月的一些想法相吻合的。比如认同中国基础教育的“牢”,认为这些在美国出生的被宠坏了的孩子需要“严”和“苦”的训练。昨晚我与孩子们读“Maggic Tree House", 其中1-10本大女儿已经通读过了。在谈到恐龙这一章时,很多恐龙的名字包括它们的属性比如喜欢吃什么都是她在教我们。今年署假回美国,女儿都去参加不同的Summer Camp。其中有一周是学恐龙,在完全没有课外辅导,大女儿将主题课的内容完全吸收了。这对我们觉得美国基础教育完全就是在“玩耍“中学习是一个反思。我本人也是在中国大学毕业后才去美国的。我曾经常常做梦都想起考试,对高考前的回忆包括整个初高中的回忆都是”压力“,已至于对高中同学尤其是分文理科后的同班同学印象都不深。那时真是太”爱“学习了。我个人是很不留念那段日子的。
2009/12/01回复
(*^__^*) 嘻嘻……,同感。还有一层,学校的教育内容太单调,有兴趣学的很多内容都没有。许多年搞不懂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变成为了考试而学,考过一关又一关,最后有份工作,而工作的目的就是赚钱谋生。 今早看到一份报纸封底的广告,大字写着“男人的4S店”,再一看是某医院的广告。说给LG听,这广告的潜台词:男人像车、像机器(赚钱的机器),呵呵......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习和工作中体会到乐趣和意义,实现可持续发展。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1 16:46 编辑 ]
2009/12/01回复
经纬:
我先生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也是学师范的。回中国让孩子们接受基础教育是他的主张。我还清楚的记得在家庭聚会上面对一大帮美国人他大肆批判美国基础教育薄弱的情景。我最近将楼主骏爸开设的“生本教育为何取消平时考试”回放,我们回国让孩子们学中文是与九月的一些想法相吻合的。比如认同中国基础教育的“牢”,认为这些在美国出生的被宠坏了的孩子需要“严”和“苦”的训练。昨晚我与孩子们读“Maggic Tree House", 其中1-10本大女儿已经通读过了。在谈到恐龙这一章时,很多恐龙的名字包括它们的属性比如喜欢吃什么都是她在教我们。今年署假回美国,女儿都去参加不同的Summer Camp。其中有一周是学恐龙,在完全没有课外辅导,大女儿将主题课的内容完全吸收了。这对我们觉得美国基础教育完全就是在“玩耍“中学习是一个反思。我本人也是在中国大学毕业后才去美国的。我曾经常常做梦都想起考试,对高考前的回忆包括整个初高中的回忆都是”压力“,已至于对高中同学尤其是分文理科后的同班同学印象都不深。那时真是太”爱“学习了。我个人是很不留念那段日子的。
查看原文
孩子的这种学习能力,其实就是蒙台梭利所说的“有吸收力的心智”。有兴趣可以看看蒙氏原作(了解蒙氏教育最直接、最本原的途径),一共五本,如果只看一本,建议看《有吸收力的的心灵》(The absorbent Mind)。不送孩子去蒙氏学校,也可以用蒙氏理念养育孩子。如果说生本教育理念是革命性的,那么蒙台梭利百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简直就是颠覆性的!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1 17:00 编辑 ]
2009/12/01回复
我们当时回国让孩子们学中文,也是因为多年从事教育的外婆认同中国基础教育的“牢”,我们夫妻俩也认为在澳洲出生的被宠坏了的孩子需要“严”和“苦”的训练。同时希望孩子能够对家人,对故土有根的感觉和感情。

我们来自澳洲,澳洲的小学生活赶紧就是上幼儿园啊,想买同步的练习册给女儿做做,提早做回去的回归过渡训练,在澳洲本土都买不到,都是随便的发些A4纸做做作业的,后来问朋友,她们说反而香港就有售一套澳洲学校的配套课程练习,是给日后要回去澳洲的家庭的孩子使用的。

回来之后,我们也照样遇到很多选择很多困惑,我的想法是既来之则安之吧,反正我们已经到了这次回归的中后期了;

呵呵,所以的孩子都爱恐龙? 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种不存在的生物对孩子有那么巨大的吸引力。

因为我的孩子回来早,语言基本是在国内学的,而且我之前一直认为英语很容易学,中文比较困难,所以重点全部放在中文上,完全没有教孩子英语,到中后期才了解到,用等同一般学校学习的英语水平来比较,完全不会英语,直接回去读1年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如果读完小学,那么课程也积累了一定的英语基础,问题也不很大,但3-4年级回去的孩子,问题就比较大了,因为1-2年级安排的课程基本就是略=0  

于是我才开始稍微加强孩子的英语学习,她在学校选读了芝麻街特色班,芝麻街特色班也好玩,开始的时候只随便猜猜的跟着念,后来学认,2年级下学期才开始学写字母,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的语感很好,总是先学会念,会念的字,其实就很容易记住单词,而且很好玩啊,芝麻街学的字都是很生活化的,很多国内读了很深课程,英语程度很高的人就是没接触过这些很普通的单词,小孩子学了新知识很喜欢考考别人,我也是闹着玩,让她选游乐场的一节课的单词考人,结果把做了几十年英语老师的外公,大学专6的表舅,悉尼大学荣誉生毕业的叔叔都考倒了,因为原来有的人去了国外很多年,也是不会去考究过山车的英语怎么念的,呵呵,

笑晕了的后果是,我们的教材极其需要继续检讨,为什么不学更多有用的(生活用到的)词汇呢?

三年级的英语课文好像有大量中国人人名,全部要当英语那样念,一听就烦,所以我这个不负责任的妈妈就让她在学校读好了,回家不用念了,荼毒我,回家读读芝麻街就可以了。
2009/12/01回复
似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恐龙,骏骏也很喜欢恐龙,我也跟着学会了一些词典上都不一定查得到的恐龙名称:stegosaurus, apatosaurus, triceratops, tyrannosaurus, pterodactyl等等。有一套Harry与他的几只小恐龙的故事,骏骏特别喜欢,经常要我读给他听。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2-1 17:54 编辑 ]
2009/12/01回复
客观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如果仅以知识掌握的“牢”度来看,确实显得很扎实。比如数学,中国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相比西方学生,普遍计算能力超强(不是强一点点!)。但数学,除了计算能力之外,还有数学思维。这方面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就不比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更有效了。华阳小学,除了语文成绩在全市领先,学生的奥数成绩也不错,因为生本教育培养出来数学思维比较灵活。而西方的数学教育,因为计算器运用非常普遍,确实不重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课有专门教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内容。如果仅以计算能力的强弱评价学生基础,自然会得出中国学生数学好,基础牢的结论。而在数学尖端研究方面,因为一向注重演算,轻推理,中国人在国际上远谈不上领先,西方国家就显出优势来了,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大体如此。论学业成绩,很多留学生都非常出色,但工作时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可能就比西方学生逊色。

不少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个人自由度又大,学不学,学到什么程度比较两极分化,差的不是一般的差,但优秀生,则不论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能力比起国内的优秀生更突出。国内的教育相对中庸,没那么两极分化。所以比较基础教育水平,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同,所以落实到具体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各有千秋。

搜奥尔夫音乐的介绍,看到这么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方针的转变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整个大陆教育在上个世纪末的十年硬件包括教育法规等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今天看来在教育观念、内容以及教法等方面却没有真正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比较集中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对矛盾。如对"创造性"的提法,在国际教育界,从六十年代末提出,七、八十年代几乎成共识。但在大陆,不要说在官方文件所涉及的政策法规中只字不提。就在作为小三门的音乐课中都不能提。九十年代初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改,执笔者写上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也被教育高层视为"不合中国国情"一笔勾消。应试教育的阴影连这门与高考无关的音乐课也不放过!作为以"创造性"为其理念宗旨、教育特征的奥尔夫其推广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九十年代的那些年,所有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斯)都被作为"崇洋媚外"、"不合中国国情"排斥在教科书之外,在教材中连科文手势都因是"外国的"不让用!”

......“1999年上世纪末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不但明确强调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并特别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方针。这是以政府文件形式第一次将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明确提出来,虽晚了一、二十年,这是一个信号:大陆的教育与国际接轨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难怪我小学最爱上的美术课,率先被砍去,音乐课上到初中也没了,因为当时看来“不合中国国情”!!!所以要说中国学生创造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不足,那也没办法,国情就是这样,呵呵......不难理解为什么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钱学森这样全面发展的领军人物了。

(关于学生创造力的问题,273楼有补充。)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9 16:49 编辑 ]
2009/12/01回复
经纬经纬8楼
我还想分享一下我三个月以来作为“家有小学生”家长的体会。幼小衔接之明显差别让我真正体会到小学教育才是中国传统教育的"beginning“. 我在这三个月里每天从4:30P到6:30P “陪读”,监督,听写,背诵,签字,怀着万分歉疚的,礼貌的,感恩的心联系老师如果作业抄写不清或需要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最后一步是“畸形”的,也是我与老师沟通存在的最大问题-老师是高高在上的,日理万机的,她不但是我们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家长的老师。To be honest, 我从心里无法接受。我对平等尊重的对话渴望已久,目前尚未得到过。女儿是乖巧的那种,比妈妈善于迎合老师,听课,作业都不是问题,常受表扬,虽然数学功底薄弱些,但也进步很快。爸妈对分数无所谓,她的压力也不会太大。去年一年我狠抓英文阅读,成效显著。基本与美国同龄孩子阅读水平齐平。中文阅读的兴趣起色不大,与英文阅读量和词汇相比要逊色至少一两个“level”. 曾经在“绝望”的时候也想去读国际学校,我完全相信会在那里会找到属于我们的“comfort zone”. 但理智的我告诉自己,千万里来到中国不就是要接受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教育吗?美国学校在家门口就有了,何苦折腾到这里?我从心里感谢骏爸为我们大家分享生本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这些准生本家长来说确实有了第二个选择。还有那些象Joycelyn,九月,小诸葛之母的家长,给了我很多信心。这回我是真诚的怀着万分感恩的心说出来的话 – 谢谢你们!
2009/12/01回复
这个论坛,有经纬和九月这样久居国外的人参与,看问题角度有所不同,讨论会更加深入一些。这个贴是骏爸的生本教育系列中比较热闹的一个吧!大家的观点也越来越接近(我还是比较中庸啊)。(*^__^*) 嘻嘻……,我也学到很多,很有乐趣,继续灌水!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1 23:31 编辑 ]
2009/12/01回复
jocelyn1025:
这个论坛,有经纬和九月这样久居国外的人参与,看问题角度有所不同,讨论会更加深入一些。这个贴是骏爸的生本教育系列中比较热闹的一个吧!大家的观点也越来越接近(我还是比较中庸啊)。(*^__^*) 嘻嘻……,我也学到很多,很有乐趣,继续灌水![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1 23:31 编辑 ]
查看原文
这座楼不但热闹,而且温馨,是我最喜欢的一座楼。我从各位家长的回帖中学到许多东西,对问题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9/12/01回复
jocelyn1025:
客观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如果仅以知识掌握的“牢”度来看,确实显得很扎实。比如数学,中国的小学生或者中学生相比西方学生,普遍计算能力超强(不是强一点点!)。但数学,除了计算能力之外,还有数学思维。这方面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就不比启发式的学习方式更有效了。华阳小学,除了语文成绩在全市领先,学生的奥数成绩也不错,因为生本教育培养出来数学思维比较灵活。而西方的数学教育,因为计算器运用非常普遍,确实不重计算能力的培养,数学课有专门教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内容。如果仅以计算能力的强弱评价学生基础,自然会得出中国学生数学好,基础牢的结论。而在数学尖端研究方面,因为一向注重演算,轻推理,中国人在国际上远谈不上领先,西方国家就显出优势来了,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也大体如此。论学业成绩,很多留学生都非常出色,但工作时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可能就比西方学生逊色。不少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个人自由度又大,学不学,学到什么程度比较两极分化,差的不是一般的差,但优秀生,则不论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能力比起国内的优秀生更突出。国内的教育相对中庸,没那么两极分化。所以比较基础教育水平,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不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不同,所以落实到具体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各有千秋。搜奥尔夫音乐的介绍,看到这么一段文字,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方针的转变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整个大陆教育在上个世纪末的十年硬件包括教育法规等方面,都有巨大进步。但今天看来在教育观念、内容以及教法等方面却没有真正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比较集中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对矛盾。如对"创造性"的提法,在国际教育界,从六十年代末提出,七、八十年代几乎成共识。但在大陆,不要说在官方文件所涉及的政策法规中只字不提。就在作为小三门的音乐课中都不能提。九十年代初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修改,执笔者写上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也被教育高层视为"不合中国国情"一笔勾消。应试教育的阴影连这门与高考无关的音乐课也不放过!作为以"创造性"为其理念宗旨、教育特征的奥尔夫其推广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在九十年代的那些年,所有国外的艺术教育体系(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斯)都被作为"崇洋媚外"、"不合中国国情"排斥在教科书之外,在教材中连科文手势都因是"外国的"不让用!” ......“1999年上世纪末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不但明确强调了"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并特别提出"以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方针。这是以政府文件形式第一次将培养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明确提出来,虽晚了一、二十年,这是一个信号:大陆的教育与国际接轨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难怪我小学最爱上的美术课,率先被砍去,音乐课上到初中也没了,因为当时看来“不合中国国情”!!!所以要说中国学生创造力以及其他一些能力不足,那也没办法,国情就是这样,呵呵......不难理解为什么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钱学森这样全面发展的领军人物了。(关于学生创造力的问题,273楼有补充。)[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9 16:49 编辑 ]
查看原文
看了你的回帖,联想起昨天看到的妈妈网,我们旁边的一座高楼:http://www.gzmama.com/thread-1254881-17-1.html

一个东风东的一年级家长写的超详细的流水账,发现这学校居然用背诵的方式学习10以内的加法;(听说东风东是著名数学过硬的一所原东山区名校,原来用的是这样的方式教学,我是太不能接受了。)

难保一个孩子从一年级就灌输了数学用背诵的方式学,以后还能动脑子不?

我总是觉得,一个人用生硬的方式背得太多,就思考的太少,想象力更是给彻底抹杀了,居然10以内的计算从小用背诵的方式来保证算得快,算得准,我到觉得不如数手指算了。这样的扎实不要也罢。

幸亏即使是师本学校,应该很多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教数学的吧? 起码我女儿的学校不是,据说韩国、印度的孩子为了提高基础运算速度,把我们背诵的99表,变成了19X19,那样的背诵,还真能提速,加强对数字的感觉,这是我可以接受的,可是背加减法也太不可思议了。

---------------------------

这个帖子,让我看到了很多,也思考良多,明白了很多不成熟的想法,谢谢大家:)
2009/12/02回复
在你的链接看到你说的“我非常不了解背10以内的+-法的做法,用背诵代替思考? 用手指头都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别浪费时间天天背了”

其实老师让学生背的同时还说了,要熟到条件放射式程度,不能用手指头,也许这就是大家方法不同的地方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
在你的链接看到你说的“我非常不了解背10以内的+-法的做法,用背诵代替思考? 用手指头都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别浪费时间天天背了”其实老师让学生背的同时还说了,要熟到条件放射式程度,不能用手指头,也许这就是大家方法不同的地方
查看原文
要求运算熟练无可厚非,问题是大家没觉得小学很多课程,进度飞快,老师根本没时间在课堂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为赶进度,基本就全盘灌输了么?语言之类的课程灌灌无妨,但数理课程也这样,学生从小不求甚解,习惯了被动接受,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学到艰深的部分就力不从心,没有后劲了。从这个角度看,倒真是基础没打牢。表面看孩子学了一堆,但未必都消化了。现在包括学奥数,也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记忆很多东西,这就背离数学学习的正道了。

以前在新浪亲子论坛的早期教育板块看过网名“麦子爸爸”的一个旧帖(2003年就写了,现在看看依然很有参考价值),写得很透彻,下面转一下。麦子爸爸在幼儿数理板块也发很多帖,有关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有兴趣可以搜搜。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37 编辑 ]
2009/12/02回复
转帖链接:http://club.baby.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97878&highlight=%C2%F3%D7%D3%B0%D6%B0%D6

我是麦子的父亲,我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觉得现行的数学教育方法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理工科类人材的。从旁人的观点来,我自身的数学学习路程是成功的,小学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一获得武汉市第三;进入大学数学系后,成绩依然拔尖,单科成绩全系第一。看起来是个完全成功的数学教育,系里的教授也曾寄以厚望,但我最终放弃了数学理论研究的道路。

原因在于我的逻辑推理能力绝对一流,但发散型思维却很欠缺,只能发展成一个普通的数学工作者。而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很难在20岁后还能改善的。举个例子,比如平行线原理“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于之平行”,这是一个人开始学几何就学到的公理,在我整个中小学阶段从没想过还有其它的可能,一直到大学接触到了非欧几何,才知道如果假设“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于之平行”或“过线外一点有无穷条直线于之平行”都可以构造出另外的几何学。这些几何当时是毫无用处的,但到90世纪,宏观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却真正发现了这些几何的用处。而提出这两种几何的是什么人呢?是几百年前的两个大学生,他们只是不服气未加证明的平行线原则能做公理,就自己弄个反的来玩。而请大家问问自己周围的孩子:过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于之平行呀?我想只用一种答案,那你再问他:怎么证明呢?看看他们的反应也许有好处。

再举个例子,国内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唯一的声音,到了大学。我接触到了一本书,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我才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其实有很多不清晰的,直的思考的地方,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审视自己的基本观念,不仅仅是数学,而是全方面的,彻底的抛弃了单纯的唯物主义。获得偌贝尔文学奖的哲学著作只有两本,一本就是《创造进化论》,还一本就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过于强调解题能力,而世界观的教育则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挥,让我感到目前孩子在理科类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思辩”。也就是从没有把两个不同的观点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比较思考,而只是让他们不加分析地接受一种观点。至于平常举行的论辩,如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进行正反辩论,那只能培养孩子社会能力。在严谨的理科类教育中就没有提出过多种观点让孩子进行严谨细蜜思辩的训练。我想是不是传统观点“在科学上,1就是1,2就是2,来不半点马虎”在作怪。在现行的教育下,孩子们都是通过做大量习题来提高,但大家一看就知道,那其实都是用完全重复的方法去解决的熟练训练。这是在限制孩子的思维,我中小学参加了过多的数学竞赛,做了大量的题,逻辑思维是得到了锻炼,但到了后来才认识到限制了自己的发散型思维。

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得主后来都没发展到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原因就在于为了得奖,他们进行了大量训练,而国外是不进行这些训练的,这让他们获奖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说他们是应试应赛教育的牺牲者。如果发现孩子具有理科类长处的话,就必须要从很小就开始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性格和心理品质相当重要,地位决不低于理科方面的天赋。学理论的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有藐视权威的个性在中国这个不鼓励张扬个性的大环境里,宁可过也不要不及。对家长自己来说从孩子出生就要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应该做什么事都要和他讲道理,询问他的意见,那怕最后还是强行制止他的一些无理要求。要告诉他,家长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老师也一样。如果孩子做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要引导他首先认为书错了,但在最后下结论前必须要他再次核查自己的思路。我一直到大学还在考场中指出那卷子题出错了,还当面指出我们系主任的所谓优秀教材有根本性错误,结果他考试给了我89就不给我90。

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性格方面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叛逆的性格,藐视权威,坚持己见。对理论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最终没有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在社会中却不一定有利。所以性格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慎重,在没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以前,要采取中性的引导,不让他过分藐视权威。当然,能做到“人格上尊重权威,科学上藐视权威”那当然最好,但这不过是个说词,每个人都会有或左或右的偏差的。

不是将来只有从事理工科的孩子才需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对单纯的使用来说,一个从事文科艺术类的人来说,也许初中小学的数理知识就完全够用了。但数理的真正好处在于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比较辨析,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任何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而现行的教育恰恰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

这里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应该很多都是从事纯文类的,可以下回想孩子时期数理教育现在在自己身上起作用的究竟有多少呢。我的孩子是个女儿,对女儿来说走上理工科类的可能就比男孩少很多,但我希望她将来在中小学的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学到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计算,我希望能通过数理学习让她严谨深刻的看待问题,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从整体宏观上去把握问题。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5:38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小落叶:
在你的链接看到你说的“我非常不了解背10以内的+-法的做法,用背诵代替思考? 用手指头都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别浪费时间天天背了”其实老师让学生背的同时还说了,要熟到条件放射式程度,不能用手指头,也许这就是大家方法不同的地方
查看原文
10以内加减,正好和手指头的数目一样,初期有效的技巧的使用手指头来数数,以算出答案也是思考的方式,比单纯的背诵方式要好太多。

一入学就用背诵的方式学习数学,形成了学数学用背诵的观念会非常的可悲,数学最重要的全盘的观察概念清晰逻辑有条理的提前下的思考,先入为主是很严重的一个事情,一开始就把学习方式走偏,是很值得担心的。

唉,10以内,我们谁不是熟到放射性啊,熟能生巧,但谁真的需要背这些劳什子?

学校为了确保人人放射性的得100分,其实是剥夺了学生用思考的方式学习的经验,实在是很可悲的事情。

国外的小孩子都是拿着个计算器去上课的,完全不去思考这些加减数学怎么算(我认为这样的方式有点过头了,基础数学自己多算算起码会有更好的数学感,这大概也是印度和中国的IT人才比较多的原因,可是居然用背诵的,那连数字感也抹杀了哈),可是西方国家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出数学家,国内的过去做法最多出多点优秀IT人员,如果改成纯背诵估计IT人员都没有了,成挨踢人员了;各位很配合学校的家长,要很认真的思考一下,背诵数学有什么意思了?

中国的教育界更应该思考,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才?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12-2 11:14 编辑 ]
2009/12/02回复
jocelyn1025:
转帖链接:http://club.baby.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897878&highlight=%C2%F3%D7%D3%B0%D6%B0%D6我是麦子的父亲,我从个人的经历出发,觉得现行的数学教育方法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理工科类人材的。从旁人的观点来,我自身的数学学习路程是成功的,小学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武汉市第一;中学高一获得武汉市第三;进入大学数学系后,成绩依然拔尖,单科成绩全系第一。看起来是个完全成功的数学教育,系里的教授也曾寄以厚望,但我最终放弃了数学理论研究的道路。 原因在于我的逻辑推理能力绝对一流,但发散型思维却很欠缺,只能发展成一个普通的数学工作者。而一个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很难在20岁后还能改善的。举个例子,比如平行线原理“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于之平行”,这是一个人开始学几何就学到的公理,在我整个中小学阶段从没想过还有其它的可能,一直到大学接触到了非欧几何,才知道如果假设“过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两条直线于之平行”或“过线外一点有无穷条直线于之平行”都可以构造出另外的几何学。这些几何当时是毫无用处的,但到90世纪,宏观和微观物理学的发展却真正发现了这些几何的用处。而提出这两种几何的是什么人呢?是几百年前的两个大学生,他们只是不服气未加证明的平行线原则能做公理,就自己弄个反的来玩。而请大家问问自己周围的孩子:过线外一点有几条直线于之平行呀?我想只用一种答案,那你再问他:怎么证明呢?看看他们的反应也许有好处。再举个例子,国内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唯一的声音,到了大学。我接触到了一本书,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我才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其实有很多不清晰的,直的思考的地方,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开始审视自己的基本观念,不仅仅是数学,而是全方面的,彻底的抛弃了单纯的唯物主义。获得偌贝尔文学奖的哲学著作只有两本,一本就是《创造进化论》,还一本就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过于强调解题能力,而世界观的教育则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挥,让我感到目前孩子在理科类发展的最大制约在于“思辩”。也就是从没有把两个不同的观点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比较思考,而只是让他们不加分析地接受一种观点。至于平常举行的论辩,如就“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进行正反辩论,那只能培养孩子社会能力。在严谨的理科类教育中就没有提出过多种观点让孩子进行严谨细蜜思辩的训练。我想是不是传统观点“在科学上,1就是1,2就是2,来不半点马虎”在作怪。在现行的教育下,孩子们都是通过做大量习题来提高,但大家一看就知道,那其实都是用完全重复的方法去解决的熟练训练。这是在限制孩子的思维,我中小学参加了过多的数学竞赛,做了大量的题,逻辑思维是得到了锻炼,但到了后来才认识到限制了自己的发散型思维。 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得主后来都没发展到数学研究的道路上。原因就在于为了得奖,他们进行了大量训练,而国外是不进行这些训练的,这让他们获奖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可以说他们是应试应赛教育的牺牲者。如果发现孩子具有理科类长处的话,就必须要从很小就开始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性格和心理品质相当重要,地位决不低于理科方面的天赋。学理论的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维,有藐视权威的个性。在中国这个不鼓励张扬个性的大环境里,宁可过也不要不及。对家长自己来说从孩子出生就要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应该做什么事都要和他讲道理,询问他的意见,那怕最后还是强行制止他的一些无理要求。要告诉他,家长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老师也一样。如果孩子做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要引导他首先认为书错了,但在最后下结论前必须要他再次核查自己的思路。我一直到大学还在考场中指出那卷子题出错了,还当面指出我们系主任的所谓优秀教材有根本性错误,结果他考试给了我89就不给我90。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性格方面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叛逆的性格,藐视权威,坚持己见。对理论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最终没有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在社会中却不一定有利。所以性格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慎重,在没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以前,要采取中性的引导,不让他过分藐视权威。当然,能做到“人格上尊重权威,科学上藐视权威”那当然最好,但这不过是个说词,每个人都会有或左或右的偏差的。 不是将来只有从事理工科的孩子才需要进行这样的教育,对单纯的使用来说,一个从事文科艺术类的人来说,也许初中小学的数理知识就完全够用了。但数理的真正好处在于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推理,综合归纳,比较辨析,抽象思维能力。这对任何方面都是有好处的。而现行的教育恰恰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里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应该很多都是从事纯文类的,可以下回想孩子时期数理教育现在在自己身上起作用的究竟有多少呢。我的孩子是个女儿,对女儿来说走上理工科类的可能就比男孩少很多,但我希望她将来在中小学的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学到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计算,我希望能通过数理学习让她严谨深刻的看待问题,能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从整体宏观上去把握问题。[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5:38 编辑 ]
查看原文
对家长自己来说从孩子出生就要把他当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应该做什么事都要和他讲道理,询问他的意见,那怕最后还是强行制止他的一些无理要求。要告诉他,家长不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对,老师也一样。如果孩子做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要引导他首先认为书错了,但在最后下结论前必须要他再次核查自己的思路。

不过我要提醒的是,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性格方面也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叛逆的性格,藐视权威,坚持己见。对理论研究是有利的,但是如果最终没有走上理论研究的道路,在社会中却不一定有利。所以性格方面的引导一定要慎重,在没把握孩子的发展方向以前,要采取中性的引导,不让他过分藐视权威。当然,能做到“人格上尊重权威,科学上藐视权威”那当然最好,但这不过是个说词,每个人都会有或左或右的偏差的。

说得太好了,
2009/12/02回复
是的,麦子爸爸写得很好。真正做到对父母要求很高呀!8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28 编辑 ]
2009/12/02回复
关于背诵,我之前也一直认可学英语也许在背单词上没有什么更多的捷径,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也是要单词背下来的,慢慢积累单词量的;

女儿在2年级接触我报的英语班的时候,就是不愿意背单词,因为没有学校的压力,我也随便她,发现她总是先掌握了读音,读得不错,我就引导她从读音把单词还原,还原出部分正确的,部分错一下,变得很搞笑的词,我也不理,因为单词记不住,做那个英语班的作业特别累,经常是知道要用那个词,也会念,就是不会写,只好一次一次查,我由得她折腾,本来假期想和她把过去学过的单词过过关背诵一下的,后来为了玩,就放弃了;

3年级,她突然悟出了怎么把会读的单词还原成单词的方法了,每个星期学校会有部分新单词,芝麻街每课都有一些新单词,奇径英语班是10个新单词,那么她每周至少要学习掌握20个以上的新单词,但现在的她似乎完全不再需要花时间去背诵,课堂上利用规律加背诵的方式,已经完全能够记下来,周末她就让我口头考考她,甚至让我考她之前没背会的单词,也逐渐掌握了;我女儿在领悟怎么把读音还原成单词的方式上,也许是挺笨的,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但我很庆幸如果我一开始就逼她一个一个字母的背的话,搞不好她一辈子都只能那样背了,道理花了一年才明白不要紧,这道理能用一辈子呢。

用纯粹的背诵,背单词就像背电话号码本子一样,累而且难记住;现在孩子用自己悟出来的方式背,她自己也轻松,效果好得太多。说这个例子,实在是想表明,做父母不用太心急,要给时间孩子去领悟,通过思考得出来的知识,比直接灌进去的要好太多。

[ 本帖最后由 九月微凉 于 2009-12-2 11:47 编辑 ]
2009/12/02回复
jocelyn1025:
是的,麦子爸爸写得很好。真正做到对父母要求很高呀!8[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1:28 编辑 ]
查看原文
谢谢推荐,收藏了:)
2009/12/02回复
麦子爸爸的帖可以读出很多东西,甚至有助于理解为什么阿卡卡西容易碰壁,她思维严密,性格独立,坚持己见,敢于挑战权威(曾让老师公开道歉),远离中庸之道。呵呵......

对比一下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些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晰。黄全愈写了很多比较中美教育差异的书(小诸葛之母是看过的),顺手摘点他的基本观点: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抓得扎实,比一比同龄的外国孩子,中国孩子的“知识”要丰富得多,人也要聪明得多。中国的基础教育到底是不是世界一流? 黄全愈讲了个流传很广的小段子。1979年,有个中国访问团赴美考察基础教育,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下午1点多就放学回家;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同年,美国也派团考察中国基础教育,认为中国学生世界上最勤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结论: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27年过去了,两家的预言都错了。到底错在哪里?

  黄全愈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中国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行为和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美国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黄全愈在研究中建立了自己的“四区理论”,用人的两元性和行为的两重性为纵横坐标划分出人的四个行为区,由此指出,人的行为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直觉行为—确认行为—习惯行为—自主行为。其中,“自主行为”是创造力最集中的区域。用这个理论去分析,可以发现太多的中国学生过早进入第2区的“确认行为”,却遗憾地在此驻足不前了……然而,第4区的“自主行为”才是诺贝尔奖的竞技场。黄全愈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教育使“自主行为”成为素质教育的盲区,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百慕大”,因而也成为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2-2 13:20 编辑 ]
2009/12/02回复
猜你喜欢

同班级孩子间差异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这个!

陪着你慢慢长大-----我的儿童教育实践与反思

课外辅导之思考

如果孩子出现这6种学习现象,家长一定要伸出援手

为什么选择在职老师家教而不是大学生或机构老师?

广州天河区各小学排名与评价

热点推荐

实名羡慕 朋友孩子高考广东省1600多名

红树林观白鹭!这个宝藏海岛大家赶紧冲!

就业形势严峻 普通家庭孩子读书不好点算?

广州遛娃打卡梵高画展 看展拍照做星球灯

2024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小学已注册想换学校 还能操作吗?

2024装修交流群 超多福利杜绝踩坑

被问爆了这些孕妇照是在哪里拍的

实名羡慕,朋友孩子高考广东省1600多名,浙

跌幅最低是亚运城天峯?大V的脸要肿了?

青春痘,怎么抗战

打卡象湖里创意文化街区

孕期如何防止/缓解妊娠纹?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