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个人对生本教育的一点理解

113124458家有小学生

几个月前,我在妈网大量转贴生本教育的相关文章,当时就有网友建议我全面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说实在的,我对生本教育也只能算是一知半解。网上已经转载了大量的文章,专家们的理解和表述比我深刻多了。现在,我对生本教育也已经过了狂热的时期,进入一个更冷静的审思阶段。沉静下来,我依然选择生本。这种冷静下来的思考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点浅见,管窥蠡测,只为抛砖引玉,希望不会引来板砖。


    第一,我觉得生本教育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孩子认识世界,是先具体再抽象的,是归纳性的思维。无论是生本语文、生本数学还是生本英语,都提倡先让孩子大量接触具体的东西,让学生自己找规律、谈想法,让他们自己的思想去碰撞,一步一步接近真理,在此过程中不断有人提出观点、互相辩驳、否定观点,很象人类历史上对一种学科的探索过程,孩子在这过程中学会的方法、锻炼的思考能力比接收的知识更为重要,理解更为深刻。且不说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多于老师给予的东西,甚至老师自己在此过程中都会深受启发。而师本教育下,更多的是老师把消化过的知识有条理、有步骤地直接告诉学生,采用的方法更多的是演绎性的,先告诉学生抽象的东西,再举例子讲方法,学生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了,实际接受到的东西往往少于老师给予的东西。

    第二、在生本课堂上,老师尽量少讲授、多鼓励,学生在小组和全班面前的表达机会大大增多,这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演讲能力都很有好处。而在师本教育下,老师传授知识多,要抓紧时间在课堂上讲完,学生表达的机会大大减少。

    第三,生本教育的教学流程更加科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一点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生本教育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老师布置详细的任务,小组内部还有分工。学生自学,这是第一遍学习;小组讨论,互学互启;这是第二遍学习,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汇报,加上辩论和点评,这是第三遍学习。三遍学习,虽有重复,但各有趣味。老师最后针对这三遍学习中学生仍未掌握的内容加以讲解。如果学生水平高,老师最后讲的就少,如果学生水平低,老师需要讲授的内容就多,因此我说更接近“因材施教”的理想。师本教育下也有预习,但没有把预习跟课堂流程整合起来,预习的结果没有在课堂上表达出来,老师并不知道学生在预习中学会了多少,上课时还是照本宣科。

    第四,生本教育认为在一个时段内,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是不一致的,有的孩子先接受某一方面的知识,后接受另一方面的知识,其他孩子可能相反,尽管有先有后,到达终点时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此时段内不宜进行考试,该时段结束后则要考试,即中考和高考。这一点就象婴幼儿学讲话,各个孩子在哪个月龄学会哪几个词哪几句话,完全不相同,你不可能一岁九个月考一次,两周岁考一次,两岁三个月再考一次,这些考试意义不大。尽管前面进度不同,到三至四岁时,所有孩子都学会说话了,水平也比较一致了。而师本教育则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进度不一致,当天教过的东西当天学会,本周教过的东西要本周掌握,“堂堂清,周周考,月月结,年年审”的现象十分普遍,把整个学习过程变成对高考的备考过程,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第五,我比较认同生本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删减和改造。生本教育认为,很多内容是不用教的,学生自己会感悟和领会。例如,语文课教组词、教造句、教分段、教段落大意、教中心思想等等,其实学生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悟和领会到。有人说,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多数是上语文课时偷看小说得来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本语文认为需要教的主要是识字,其它内容,就靠广泛阅读和大量表达,而不是靠老师在课堂上教。生本教育采用自己的教材,主要是对教学内容的删减改造和教学先后顺序的调整。



很高兴不断有家长对生本教育感兴趣。本坛还有一些关于生本的帖子值得读一读:

转载《人民教育》特别报道《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5452-1-1.html

生本教育为何取消平时考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18977-1-1.html

转载——骏景小学家长心目中的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117-1-1.html

到底有哪些学校开展生本教育?(一楼有汇总)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0335-1-1.html

育才实验学校校长的一篇文章《生本教育——最好的素质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3143-1-1.html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语文顾问汪惠迪女士谈生本教育
http://www.gzmama.com/thread-1125265-1-1.html

小学开展生本英语,到底难在哪里?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25776-1-1.html

生本学校的学生,成绩到底如何?
http://www.gzmama.com/thread-1236979-1-1.html

小学生本语文的教学思路
http://www.gzmama.com/thread-1403988-1-1.html

转贴:生本的孩子不怕考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67899

一些第一手教学骨干对生本的听课报告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5960

一个生本家长的啰嗦话
http://www.gzmama.com/viewthread.php?tid=1124352

另外,郭教授的博客和生本教育研究网都有很多内容:

郭思乐教授博客
http://user.qzone.qq.com/622000354

生本教育研究网
http://sb.eact.com.cn/

生本教育体系研究网
http://esi.scnu.edu.cn/


[ 本帖最后由 mountie 于 2009-12-4 11:36 编辑 ]
2009/11/17
精选回帖
Many thanks! Can hardly imagine how to deal with 3 kids! Maybe you could share the experience later.[ 本帖最后由 jocelyn1025 于 2009-11-25 10:24 编辑 ]
2009/11/25回复
281楼
1970/01/01回复
413楼
1970/01/01回复
415楼
1970/01/01回复
全部回帖
芬兰教育有着别国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芬兰整个社会尊师重教,教师贵为最受向往的职业,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朝这个职业方面发展,因此能培养出大批敬业、专业、乐业的老师。老师的收入比较高(当然不会是最高),可以保证他们安心、专心、醉心于自己热爱的工作。这里甚至都不提老师的“献身精神”,因为他们专心致志、乐在其中,难以让人联想到烈士般的“献身精神”。

有这么好的社会氛围,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政府自然不用多管。指定教材?不必了!学校排名?不必了!考核老师?不必了!组织统考?不必了!恰恰是这种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于是他们的课堂如有魔力,他们的老师如有磁性,他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

但是,假设他们的政府脑子进水了,要对教育“加强”管理,指令一道接一道,统考一次连一次,考核一轮加一轮,让这些优秀的老师戴着镣铐跳舞,恐怕也跳不出优美的舞姿。

反思我们中国的情况,也许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及芬兰,但我觉得好的老师还是很多的。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了吗?中国的政府历来是强势政府,觉得什么事情都要“加强管理”。殊不知,生命需要的是激扬而不是控制。控制也许可以使差的、懒的老师和学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对好的、积极的甚至一般的老师和学生,却会是一种抑制。宽松的、激扬的方法,也许不会彻底消除差生,但会使大多数人得到提升,而对于最好的那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

生本教育,盼望的就是这种宽松的发展环境。
2010/05/14回复
经纬经纬板凳
对于准生本家长,或者将要接受生本教育的孩子来说,我们期待这样的宽松的发展环境...
2010/05/14回复
mountie:
芬兰教育有着别国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芬兰整个社会尊师重教,教师贵为最受向往的职业,很多优秀的学生都朝这个职业方面发展,因此能培养出大批敬业、专业、乐业的老师。老师的收入比较高(当然不会是最高),可以保证他们安心、专心、醉心于自己热爱的工作。这里甚至都不提老师的“献身精神”,因为他们专心致志、乐在其中,难以让人联想到烈士般的“献身精神”。有这么好的社会氛围,有这么优秀的老师,政府自然不用多管。指定教材?不必了!学校排名?不必了!考核老师?不必了!组织统考?不必了!恰恰是这种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于是他们的课堂如有魔力,他们的老师如有磁性,他们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但是,假设他们的政府脑子进水了,要对教育“加强”管理,指令一道接一道,统考一次连一次,考核一轮加一轮,让这些优秀的老师戴着镣铐跳舞,恐怕也跳不出优美的舞姿。反思我们中国的情况,也许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及芬兰,但我觉得好的老师还是很多的。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了吗?中国的政府历来是强势政府,觉得什么事情都要“加强管理”。殊不知,生命需要的是激扬而不是控制。控制也许可以使差的、懒的老师和学生得到一定的提升,但对好的、积极的甚至一般的老师和学生,却会是一种抑制。宽松的、激扬的方法,也许不会彻底消除差生,但会使大多数人得到提升,而对于最好的那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生本教育,盼望的就是这种宽松的发展环境。
查看原文
呵呵......骏爸是位理想主义者啊!有点明白为啥骏爸是生本教育的铁杆楼主了!5 也许每个人都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
2010/05/14回复
进来了解一下生本教育
2010/05/30回复
但是,听业内教育人士透露:生本教育的小学(华阳)对口中学(47中名雅苑初中)语文统考成绩不如非生本教育的小学对口中学(47中汇景实验学校),是不是说,生本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潜力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孩子上初中参加中考则可能会吃亏,而且华阳是生本和传统两个都一起抓,如果不是这样,47中名雅苑初中成绩可能更吃亏
2010/05/30回复
经纬经纬7楼
听说生本教材审批未通过,下学期至少我知道华阳小学要启用人教版教材。在家长的反响中,有人欢喜有人忧。作为选择华阳的家长,对生本教育包括生本教材的认可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此改变,无疑对部分家长是一个冲击。任何变化都会伴随正负面影响,聆听各位的高见。暑期愉快!
2010/07/03回复
个人也在选择时犹豫。哪个参加生本的学生家长发一下言吧!
2010/07/03回复
文蔚文蔚9楼
之前N年已不在广州,再回来,家中小女已是学龄前儿童,于是乎,上哪所小学,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已成头等大事。

周末,偶然在妈网上看到“天河区哪些小学比较好”的帖子,钻了进去,发现很对胃口,于是周末2天如饥似渴的读完了整整60页的帖子,给自己扫了下盲,对一些小学有了些初步的了解,非常感谢邦邦妈妈 。过程中,又被骏爸关于“生本教育”的一个链接吸引到这里,发现这里更是藏龙卧虎。今天大半天,不吃不喝不如厕,把20页的帖子又是一气看完,虽说看的头有些疼,不过真的感觉受益菲浅,非常感谢骏爸、小诸葛之母,还有其他那么多热情而又专业的BB&MM。

女儿求学的路才刚刚开始,自己还在生本与师本间徘徊,但在家里,我想我做的这些应该还算比较生本的,从本质上,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自主自由的学习,希望自己能持之以恒,也希望各位BBMM能有更多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来分享,以使我能获得更多的借鉴。

小女子在此先谢了~~
2010/12/20回复
九月微凉:
儒家思想培育顺民而摒弃了质疑和思辨的力量,没有了质疑和思辨,就没有创造力。
查看原文
现在,我们所强调的是一个“度”。不管生本还是人教版的,要是两者能结合那是最好不过了,可是,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很累了。关健是制度的问题:应试教育,不知还要到什么时候?6
2010/12/20回复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

  • 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
  • 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
  • 看图能够记住30%;
  • 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 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
  • 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注:蓝色是被动学习,红色是主动学习;

美国缅因州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只是把阅读和聆听掉了个个。认为阅读比聆听记住的东西更多。这个结论与我们的经验更加贴近一些。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课堂实录(选自《直击美国课堂》)来详细了解一下学习金字塔的应用。


我们听的是6年级的历史/语文课。6年级在这所学校里已经算初中了。老师讲的内容是前历史时期。

首先,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石头和一些油彩,让学生假设手中的石头是化石,让学生在石头上画画,想画什么都可以,但必须是学生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学生们很兴奋,开始埋头在石头上画画,有的学生嫌不过瘾,还拿了两块石头。有些学生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原始人,有的画的是前历史时期的洞穴,有的画钻木取火的场景。有一个学生最有意思,画的动物非牛非兽,可能这就是他对前历史时期的理解吧。萧愚注: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随意转了转,发现教室的四周摆满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有的是生活场景模型,有的是学生收集来的图片资料,有的是学生手工制品,当然,我还发现了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模型。萧愚注:看展览能够记住50%)

画完了,学生们就请这些变得花花绿绿的“化石”去外面晒太阳,老师进入了第二个环节——一个非常年轻的历史学者来给同学们讲前历史时期的钻木取火。在出示了钻木取火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内容后,这位历史学者开始拿出实物,向学生们演示如何做钻木取火的工具。(萧愚注: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

然后把学生分成5人一个小组,发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学生们很快做好了。(萧愚注: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历史老师一边让学生们摆弄工具,一边开始启发学生:这个工具是怎样工作的,里面涉及了什么样的技术原理,这个工具除了可以钻木取火,还能用来干什么。在现在的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工具?它与现在的新技术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回答得很踊跃,显然他们对自己能亲手做出几千年前的工具感到好奇和兴奋;通过动手制作和巧妙地提问,老师轻易地把几千年的时光轻轻地拉过。萧愚注:参与讨论,发言能记住70%)最后,老师号召同学们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材料来制作实用的工具。

不要以为这节课就结束了。第三个环节是扮演与回答。老师已经事先布置了家庭作业----阅读两本故事类的历史书籍(萧愚注:这才是真正的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请两位同学扮演书中的主人公,其他同学就这两本书中的内容提问,这两位主人公回答。我注意到其中一本书的书名是《寒冷的洞穴》(可能是讲原始人生活的)。显然,6年级的学生还很调皮,有的学生的提问相当“高难度”,而主人公的回答也相当俏皮和幽默,教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萧愚注:做报告,给别人讲能够记住90%)(选自《直击美国课堂》一书,作者:王秋英)

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主动学习是美国课堂的主旋律。
而我们的课堂,照本宣科、单向灌输是主流。

我们印象中的上课,基本等同于听课。老师带张嘴,学生带双耳朵就可以了,一堂课就这么混下来了。实际上这种上课效率是很低的,基本记不住什么东西,

当然,如果老师思路清楚,语言感染力强,可能还好些,就怕有些讲课如念经的老师,让人昏昏欲睡,纯属浪费学生的时间。

我们看到许多小学生的预习作业,非常莫名其妙。这些知识应该在课堂上由老师帮助孩子记住,学会,如果孩子们预先学会了,还要老师干什么?


真正的预习作业就像上面这个老师布置的,是让孩子自己读书,第二天在课堂上应用。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仅仅是把课本的内容反复地抄写,这种做法大多时候是在浪费孩子们的时间。

国外的孩子学得轻松,但国外的优秀学生并不少,原因在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语文,历史这类文科的内容,更需要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的全部感官。我们的许多孩子虽然脑瓜聪明,解题能力强,但往往口才不佳,动手能力差,这种刻板的文科教学方式难辞其咎。

其实这节课更可贵的不仅仅是学习金字塔理论的应用,而是通过体验式的学习,给孩子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更容易激发起孩子们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老师相当于利用短短的一堂课,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播下了知识的火种,相信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会利用各种方式,读书,看视频,网页浏览等等,继续关注和探究这段历史(可惜没有网页搜索能够记住多少百分比的统计,估计效果一定不会差)。这种“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才是最有效率的学习。
2011/01/21回复
许多家长喜欢问,怎么让孩子更聪明?
可也许比这个问题更有价值的是: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让孩子变笨的最快方法就是让其失去自信,失去自我。

一个失去自信的人,伴随他的必然是唯唯诺诺,
必然是毫无主见,必然是盲信盲从。

一个人的自信又是怎么失去的呢?

很简单,当你谈论一个问题,总是被权威人士否定,
久而久之,自信就会慢慢失去。

另一方面,如果凡事都由老师和家长包办,安排,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余地。
很多孩子也会从此放弃独立思考,放弃自我,
从而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对权威俯首帖耳。

如果孩子恰好遇到一个糊涂又不负责的老师,
则孩子很大可能会从此笨起来。

所以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始终表达了这样的担忧:

我看到孩子如果因为言听计从,认真完成了老师的考前作业,
从而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数,我不仅不会感到高兴,
反而感到担忧。我担忧孩子会因此失去独立思考,会因此变笨。

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是考试的奴隶,是老师的童工。
没有灵魂,缺乏生气,目光呆滞,精神萎靡,
这种学生,别说创造力,连一点点灵气也被剥夺得精光了。
有鉴于此,我提出策略型应试这个思路。
这个思路的本质,就是说要站着考试,而不是跪着考试。

站着考试,除了站高一线之外,还有一个思路就是要守住底线。
守住底线的意思就是,无论怎么诱人的分数,也不能以让孩子变笨为代价。
那个分数也许是王后的毒苹果,外表光鲜,里面却是有毒的。

为何西方人那么重视孩子想象力的保护,创造力的保护,
对灌输式、包办式的教育非常警惕?

我想一个根本考虑在于,保护想象力其实就是保护孩子的自信。
保住了孩子的自信,也就是保住了孩子独立思考的火种。
2011/01/22回复
生本教育确实是对老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1/01/22回复
对一个学生来说,学习一般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自学,一种是上课。



“上课”也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我国意义上的上课,这种上课基本可以叫做“听课”,这种听课的特点是老师单向灌输为主,只有简单的问答。另一种是西方意义的上课,这种上课已经跨越了“听课”这个阶段,最近介绍了不少西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上课实录,应该可以给大家一种直观认识。

我在上学的时候有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听课”给我带来的收获很少,
可以说,我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

“听课”的效率为什么差?是因为老师水平低吗?

应该说,有讲课者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易中天老师也无法克服的。下面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大家看看上面这张图。图中画的是什么怪物呢?

形状看起来像一条鱼,可是又有蹄子、犄角和斑点,活像一头奶牛。
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鱼牛,它是怎么来的呢?

这幅图来自一个德国童话。

童话讲,池塘里住着鱼和蝌蚪。蝌蚪长大了变成青蛙,可以自由地到陆地活动。青蛙从陆地回来后就把见闻讲给鱼听。一天他谈起了奶牛:“这个动物身形庞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点,还有大大的乳房。”鱼听了青蛙的讲述,觉得这真是一只奇怪的动物,于是脑子里浮现出了这个怪物的样子(如上图所示)。

在这个故事中,青蛙可以看作讲课的老师,而鱼则可以看作听课的学生。按理说,老师讲的东西没错,牛就是那个样子啊。可是,学生是没见过牛的,所以,他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建构了一只鱼牛。可是,老师并不知道学生脑子里生成的是一条鱼牛,他还以为自己讲的很准确呢。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也是类似的意思。根据这句话,后人杜撰了一个“三季虫”的故事。

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碰到一个浑身绿装的人,那人问:你是孔子的弟子吧?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孔子弟子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那人反问: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两人争论不休,然后去孔子理论。

孔子听完事情的原委,转过身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那人得意洋洋地走了。


孔子弟子见那人走了,便问老师,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孔子说:你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在他的世界中,只有三个季节。


还有一个故事讲了类似的道理。晋惠帝有一天到园子里游玩,听到青蛙在叫,就问,青蛙为什么叫?有大臣趁机禀报。现在天下正闹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晋惠帝听后,说了句雷人的话:“何不食肉糜?”

肉糜就是肉粥的意思。这个皇帝就像那条鱼一样,以为百姓之饿就如同自己饿了一样,可以通过喝肉粥解除。结果闹了笑话。

上面这几个故事,我想可以帮我们弄明白听课效率差的根本原因。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经验,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师讲的知识,与他头脑中固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可能形成的只是一个鱼牛一样的怪物而已。即便孩子们频频点头,实际上可能什么都没听懂。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阅读要注意可理解输入”,那个孩子听妈妈讲拿破仑的故事,妈妈讲了半天哲理,孩子点头似乎是懂了,可实际上孩子可能只是在自己脑子里画了一个鱼牛而已。

还有我写的“高潮在第几段?”那个老师不顾孩子们的感受,硬塞给孩子们一个所谓的“高潮”,孩子们大眼瞪小眼并不奇怪。

为什么所有的教育家都对“灌输”这个词深恶痛绝,原因就是上面这个。

一对一的灌输尚且会出现鱼牛,大家想想,一个班五十多个学生,会出现多少头鱼牛?

美国老师讲课一般都有个口头禅,“Does it make sense?”意思就是“你们听懂了没有?”如果学生没有听懂,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不必顾忌课堂纪律的问题。这就不是单向灌输了,成了对话与交流。

前面介绍了“学习金字塔”、“动手能力”等文章,还有一些美国课堂的实录。大家看到美国的课堂,尤其是小学生的课堂,是很少让孩子“听课”的。让孩子多探索,多动手,多看,多走,多接触,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丰富孩子自己的经验。让鱼亲眼看到真实的牛,亲手触摸到真实的牛。让夏天的虫子有机会看到冬天的景况。把关于牛的知识,关于冬天的知识,建立在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

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也要考虑孩子的体验。对比我们的小学生守则和西方的小学生守则就会发现。我们的守则比较抽象一些,西方的守则都是从具体的细节入手。西方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强调体验,一个典型就是体谅教育,这方面以后还要介绍。

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美国的课堂挺热闹,就认为这是在哄孩子玩,实际上,背后是有很深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

有人会说,“百家讲坛”也是讲座形式,不也是挺受欢迎吗?
一方面,“百家讲坛”不是每个人的讲座都受欢迎。另一方面,即便是易中天来讲,也不是人人都喜欢听。百家讲坛的特点是开放性的,想听就听,不想听的可以换台,可是教室不一样,不想听也不能换台,必须老老实实的假装听得很入迷,很明白。

可以说,我的听课生涯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没怎么愉快过,更喜欢“我的学习我做主”。这种自己做主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说“听课”是低效的,实际上,光看课本也是不够的。我购买了大量参考书。我看的参考书绝对是班里最多的。这些参考书不仅仅是习题集。还有很多能够丰富课本的背景材料。比如,学某个历史课文的时候,我要读比这个课文多几倍的背景材料。做某个习题的时候,我要参考几倍的同类型题目。现在有了互联网,简直是自主学习者的大救星。许多背景材料一搜就能一目了然。

本文是从另一个角度向你证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意味着更高的学习效率。

另外,本文通过上面几个故事,揭示了“建构主义”这个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建构主义已经在西方教育界成为主流,“单向灌输式的讲课”已经基本在基础教育领域内消失,这样的转型可不仅仅是“让孩子快乐”,最主要的考虑是“效率”二字。

有效教学是西方半个世纪前提出的口号。有效教学,既指有效率的教学,也指有效果的教学。一堂课下来,班上90%以上的人都能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才是有效的教学。而传统的课堂,一般面向前三分之一的学生,中间三分之一似懂非懂,后面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被抛弃。有效教学在我国还很难实行,大部分课堂都是无效教学。相对应的,就是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过是走过场,浪费时间而已。

只有学会了自主学习,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一个自主学习者,也会通过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积极向老师提问,达到有效利用老师的目的。

那些被动接受老师喂食的学生,只能在鱼牛的想象中浪费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
2011/01/22回复
猜你喜欢

同班级孩子间差异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这个!

陪着你慢慢长大-----我的儿童教育实践与反思

课外辅导之思考

如果孩子出现这6种学习现象,家长一定要伸出援手

为什么选择在职老师家教而不是大学生或机构老师?

广州天河区各小学排名与评价

热点推荐

妇儿的夜诊很方便 大人小孩都不用请假

京东外卖还在烧钱 满15减10好优惠

少年宫沙盘游戏体验 孩子的心灵疗愈之旅

第三次上环日记 妇幼保健院做还免费

广州孕妈妈交流群 欢迎扫码入群!

2025年装修交流群 杜绝踩坑等你加入

速速归队!广州妈妈网喊你回家

梦回少女时光 让生活闪闪发光的小店

镇上的市场农产品真多 价格实惠

羊毛薅不尽 京外卖双叠加3元不到

第一次逛山姆 人多东西也多还会二刷

打卡江南西刨冰店 小巷深处有点神秘

新鲜木棉花煲猪排骨 健脾养胃清热解暑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