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一穷人老弟,进城的农夫可不是我啊。
你的质疑只是一个“局部问题”,我估计与老城区老龄化,老城区部分校区扩张有关。最关键的,与赞助费或间接赞助费(买楼等于为财政做贡献)有关。
东山区学位出现一定程度的宽松是一个短期现象。
在上面,我重点分析“户籍学龄儿童”的入学趋势。
形势很清楚,每年6万多人变为8万人。学位需求增加了大约15000个。这就要求新增差不多350个班,或新增100所小学(因为多数小学只能招收2个班,只有人口特别密集的地段可能招收5个班或6个班)。
2-3年后广州市究竟有没有增加100所小学的规划呢?我表示怀疑。直接说吧,即使政府有规划,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下面,我要重点分析“非户籍学龄儿童”。
有几点关键要点。
第一、从2005年开始,“非户籍出生人口”从数量上开始超越“户籍出生人口”。
第二、多数“非户籍学龄儿童”不在本市就读。但也有一定比例的“非户籍学龄儿童”通过“交赞助费”的方式,在本市就读。
可见,“赞助费”的存在是合理的,不能取缔也不该取缔。非户籍学龄儿童总要有一定的渠道就读吧。总不能把所有的路子都堵死吧?没有赞助费,那么只有“抓阄”了。
第三、重大变局:
存在相当大“非户籍学龄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入学前”,身份变为“户籍人口”。
这样的人应该非常多。银行,机关,重点企业,包括外企,都有各种办法为员工办理“入户籍”。尤其是“入户籍”的条件就是已经为企业工作多少年。
有许多外地在穗就业人口本来对户籍根本是无所谓,觉得有户口和没有户口都一样。但他们有了孩子之后态度就完全变了。因为有户口和没户口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为了孩子,花点心机给点钱就把户籍转进来了。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父母之一由“非户籍人口”变成“户籍人口”,孩子也从“非户籍”变为“户籍”。
入学难度越大,这个因素就越明显。因为户籍的作用实在太大。
亲们,我来总结一下啊。
1、“非户籍学龄儿童”通过交赞助费就读。
数量越来越大,基数增长了100%都不止。
2、出生的时候是“非户籍学龄儿童”,等到入学的时候,已经变成“户籍学龄儿童”。
因为其父母之一的加入户籍了。
上面这两个因素是决定性的。
舆论不是都说了吗,现在广州市的小学,越来越多地流行普通话了。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不会讲广州话了,”非户籍小学生“和“出生是非户籍,入读前是户籍”的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是事实。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12:52 编辑 ]
学位房会越来越紧张
125011447房产楼市
东风东小学据说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特别多。学生的攀比心态很强。反而不利于小孩的发展。
所以东风东的学位房我一直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其实与投资无关。学位房主要是东山的学位房。要好一点的小区,兼顾其它。
东山的,又是小区商品房,又有学位,又要有电梯,标价25000是最起码的。今年有的小区已经看到了,明年恐怕全部都要踩过这条线。
2010/11/07
全部回帖
广州虽然不能购房入户,但是每年还是很多大学毕业生通过入到单位或者人才市场的集体户口入户广州的,这些人通过买房就能把户口真正变为广州
2010/11/09回复

炒房团连长:
广州第一穷人老弟,进城的农夫可不是我啊。你的质疑只是一个“局部问题”,我估计与老城区老龄化,老城区部分校区扩张有关。最关键的,与赞助费或间接赞助费(买楼等于为财政做贡献)有关。东山区学位出现一定程度的宽松是一个短期现象。在上面,我重点分析“户籍学龄儿童”的入学趋势。形势很清楚,每年6万多人变为8万人。学位需求增加了大约15000个。这就要求新增差不多350个班,或新增100所小学(因为多数小学只能招收2个班,只有人口特别密集的地段可能招收5个班或6个班)。2-3年后广州市究竟有没有增加100所小学的规划呢?我表示怀疑。直接说吧,即使政府有规划,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下面,我要重点分析“非户籍学龄儿童”。有几点关键要点。第一、从2005年开始,“非户籍出生人口”从数量上开始超越“户籍出生人口”。第二、多数“非户籍学龄儿童”不在本市就读。但也有一定比例的“非户籍学龄儿童”通过“交赞助费”的方式,在本市就读。可见,“赞助费”的存在是合理的,不能取缔也不该取缔。非户籍学龄儿童总要有一定的渠道就读吧。总不能把所有的路子都堵死吧?没有赞助费,那么只有“抓阄”了。第三、重大变局:存在相当大“非户籍学龄儿童”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入学前”,身份变为“户籍人口”。这样的人应该非常多。银行,机关,重点企业,包括外企,都有各种办法为员工办理“入户籍”。尤其是“入户籍”的条件就是已经为企业工作多少年。有许多外地在穗就业人口本来对户籍根本是无所谓,觉得有户口和没有户口都一样。但他们有了孩子之后态度就完全变了。因为有户口和没户口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为了孩子,花点心机给点钱就把户籍转进来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父母之一由“非户籍人口”变成“户籍人口”,孩子也从“非户籍”变为“户籍”。入学难度越大,这个因素就越明显。因为户籍的作用实在太大。亲们,我来总结一下啊。1、“非户籍学龄儿童”通过交赞助费就读。数量越来越大,基数增长了100%都不止。2、出生的时候是“非户籍学龄儿童”,等到入学的时候,已经变成“户籍学龄儿童”。因为其父母之一的加入户籍了。上面这两个因素是决定性的。舆论不是都说了吗,现在广州市的小学,越来越多地流行普通话了。越来越多的小学生不会讲广州话了,”非户籍小学生“和“出生是非户籍,入读前是户籍”的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是事实。[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12:52 编辑 ]
查看原文越秀区特别是东山区长期都是生源不足,本地人在本区的人口越耒越小,特别这二年旧城改造,一间东山真正的名校在前几年四个班一半以上是择校生,之后再增多几个班,所以讲人口增加不过是住在出租屋的外耒人员,其子女很多都是坐校车到郊区读书,至于东山区学位不欠缺,欠缺的是择校费,价高者得.
2010/11/09回复

原帖由 <i>进城的农夫</i> 于 2010-11-9 13:09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794821&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br />
<br />
1,外来人口大军中,哪怕只有千分一,有能力想买学位房子,这个数量可不少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买和有能力。<br />
买学位房子的,有部分是多次购房的了,户口,能力不是问题。精英中的精英。<br />
<br />
2 广州楼价比很多城 ...
首先,外来人口大军如果真的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者,能够拿一笔过几百万买一套房为孩子读书的,完全有实力可以去香港读书甚至直接送到国外移民了.
其次,广州楼价合理与否不在讨论范围,我谈的是楼主说的所谓老城区25000起步是不是会发生?有这种实力的人是不是一定会老城区置业而不选择珠江新城,或者天河北等楼龄更新,配备更完善的市区物业?
最后,关于学位政策,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今年的确放松了.实际上如果真的如楼主说那么紧张,现在所有老城区的中介就应该全部吃风了.点解?根本无业主放盘了!个个都认为要暴涨,孩子读完书都不会卖!而且学校放松招生也是傻的,应该再严格点才对.
2010/11/09回复

原帖由 <i>炒房团连长</i> 于 2010-11-9 12:49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794090&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广州第一穷人老弟,进城的农夫可不是我啊。<br />
<br />
你的质疑只是一个“局部问题”,我估计与老城区老龄化,老城区部分校区扩张有关。最关键的,与赞助费或间接赞助费(买楼等于为财政做贡献)有关。<br />
<br />
<br />
东山区学位出现 ...
广州的城区在不断扩大中.你说老城区校区扩张?地从何来?
倒不如说部分学校增加了分区在新城区去了.
实际上老城区究竟购买力去到那里,走走东山口,看看市场和小吃店的价格就知道了.
比如仁信,华辉这些,消费都是5-10元左右的最多人去,连大快活真功夫客流都不多就知道购买力到哪里了.
再看看天河北,看看珠新的消费和人流.
2010/11/09回复

广州第一穷人:
<br />广州的城区在不断扩大中.你说老城区校区扩张?地从何来?倒不如说部分学校增加了分区在新城区去了.实际上老城区究竟购买力去到那里,走走东山口,看看市场和小吃店的价格就知道了.比如仁信,华辉这些,消费都是5-10元左右的最多人去,连大快活真功夫客流都不多就知道购买力到哪里了.再看看天河北,看看珠新的消费和人流.
查看原文这些质疑不知从何谈起,貌似我也没有反对你说的这些喔。
老城区很难再大规模扩建校区,这我是完全认同的。因此,我完全相信“再建100所小学”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我还谈到了“小学规模无法扩建”的几条道理,你再看看,我们的观点在这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吧。
老城区很难再大规模扩建校区,这我是完全认同的。因此,我完全相信“再建100所小学”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我还谈到了“小学规模无法扩建”的几条道理,你再看看,我们的观点在这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吧。
2010/11/09回复

建学校,尤其是建小学,必须建在居民密集区。不可能征用农村地,让孩子怎么上学嘛?绝不可能“哪里有地,就到那里办学”。
只能是“哪里有居民区,就在那里办学”。
要么是市区的空闲土地,要么是征用现在已经是住宅和商铺的地。空闲地块不多,也不见得合适。莫非拆迁办学?难度太大了。要永迁,要补偿商铺,综合成本去到一平米10万元了。拆迁一片10000多平米的市区土地办学,征地就要10亿。
所以,新建一所小学的校区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老城区之所以总会有些学位房放盘,不是“谁傻的”,也有原因。
1、老城区,自然是老居民。
他们自己的学位需求已经满足了,不再需要学位。
2、不同的人对楼市的判断总是不同的。
总会有人看涨,有人看跌。他觉得一栋20年的破房子居然能卖到18000,即使今后再翻倍也够本了。卖了不后悔。
原业主既然放盘,总有原因。要用钱嘛。有的是打算炒股,有的是买了新楼,有的是觉得收租麻烦还不如一次过,顺便把贷款还了。放盘的理由很多。
人生苦短。即使他的学位房今后还能从18000涨到36000,楼不卖,钱就不会到手,也就没办法享受。是不是?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21:47 编辑 ]
只能是“哪里有居民区,就在那里办学”。
要么是市区的空闲土地,要么是征用现在已经是住宅和商铺的地。空闲地块不多,也不见得合适。莫非拆迁办学?难度太大了。要永迁,要补偿商铺,综合成本去到一平米10万元了。拆迁一片10000多平米的市区土地办学,征地就要10亿。
所以,新建一所小学的校区是非常困难的。
现在老城区之所以总会有些学位房放盘,不是“谁傻的”,也有原因。
1、老城区,自然是老居民。
他们自己的学位需求已经满足了,不再需要学位。
2、不同的人对楼市的判断总是不同的。
总会有人看涨,有人看跌。他觉得一栋20年的破房子居然能卖到18000,即使今后再翻倍也够本了。卖了不后悔。
原业主既然放盘,总有原因。要用钱嘛。有的是打算炒股,有的是买了新楼,有的是觉得收租麻烦还不如一次过,顺便把贷款还了。放盘的理由很多。
人生苦短。即使他的学位房今后还能从18000涨到36000,楼不卖,钱就不会到手,也就没办法享受。是不是?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21:47 编辑 ]
2010/11/09回复

原帖由 <i>炒房团连长</i> 于 2010-11-9 21:12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810785&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br />
<br />
<br />
我的答复如下,<br />
<br />
1、去香港是650万起步,今年好像又涨了。<br />
<br />
而且去香港等于背井离乡。既然在广州能赚到钱,去香港能做什么?养老?我不清楚。再说了,还有亲朋故里,事业,情感等诸多牵扯原因。100个有能力 ...
如果你老城区的楼卖到数百万甚至千万一套,你觉得有实力的外地买家会选择香港还是广州?
现在你说的老城区已经是黄皮楼都卖到25000左右了.
你问问有几多人会觉得香港的学校差过广州?
比如香港沙田可以买到一样的价钱的楼,还有人愿意扛落去吗?
如果英美等国同样价钱都可以买到一栋好学区旁的房,又会不会愿意死扛在广州买?
其次,如果新区楼和旧区楼价格一样,你认为大家依然坚持会冲入老城区置业?
你说的提前买学位房的情况正好说明了一点:
大家都在赌政策不变,赌买楼才能够入读,而事实看到就是政策松了.
当然你可以坚持话未来要升到10万甚至1亿的人都是要死入去买楼,关键是几多年后?
还有你忽略了政府在不断扩大城市的范围.包括目前老龄化的问题都没说到.
2010/11/09回复

原帖由 <i>炒房团连长</i> 于 2010-11-9 21:27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811196&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建学校,尤其是建小学,必须建在居民密集区。不可能征用农村地,让孩子怎么上学嘛?绝不可能“哪里有地,就到那里办学”。<br />
<br />
只能是“哪里有居民区,就在那里办学”。<br />
要么是市区的空闲土地,要么是征用现在已经是 ...
放盘的问题.
按照你的说法所有学位房即使挂到上天都会有人接,那么为什么要卖?直接将租金按学位房的售价挂出就好了.
这样的话收租很麻烦吗?
不能享受吗?
比如我现在40平方卖120万,我挂租金是一个月10万,
按老兄说需求严重大于供给的,大把人抢住租,我还要卖吗?
2010/11/09回复

回阳光雨露妈妈,
我觉得07年出生的孩子所面临的“小学入学问题”会非常严峻。
我的理由,
1、2007年出生的“户籍学龄儿童”
71300人。
突破6字头,进入7字头。现在6字头的情况下,入学已经很紧张,7字头是第一波小高潮冲击。
2、2007年出生的“非户籍学龄儿童”
这个数据非常乱,我查到3个不同的数据。
第一、2006年,非户籍出生79812人。
第二、2007年,外来暂住人口出生人口为6.57万人,比上年增长19.7%,远高于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出生人口增速。外来暂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0.06,也高于正常水平。
第三、2008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出生86494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0296人。连续第四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出生数量超过户籍人口。
可见,上面三个数据中,关于“非户籍出生人数”的表达是自相矛盾的。我估计6.57万是印刷错误,应作9.57万。
按第一种说法,
2007年比2006年增加19.7%,而2006年是79812。那么,2007年就是95535人。
按第三种说法,
2008年比2007年少了10296人。而2008年是86494人。那么,2007年就是96790人。
我觉得第二种说法:“非户籍出生6.57万人”应该是错误的。不仅数据不连续,也与2006,2008年的说法不符合。更与“连续四年超出”,“增速远高于”等描述完全不符合。
“2007年非户籍人口出生超过95000人,比2006年多了15000人左右”,应该比较接近真相。
2007年,
户籍学龄儿童增加4000,达到71300人。
非户籍学龄儿童增加15000,达到95000人。
两组数据均显示“重大异常”。关键变量是非户籍。
虽然非户籍学龄儿童9500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在本市入学。但肯定会有一个比例的孩子可以“交赞助费入读”的,还会有很多孩子在“0-5岁期间”完成身份转换,他们随父母(之一)进了户口而变成了“户籍孩子”。
这种人大把,广州每年都有一个“进户口指标”的。
所以,当时的出生统计是71300人是户籍学龄儿童,到了该入学的时刻,说不定已变成85000人了。学位就更加紧张了。
可以预见,2007年的学龄儿童将是第一波入学高峰。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23:16 编辑 ]
我觉得07年出生的孩子所面临的“小学入学问题”会非常严峻。
我的理由,
1、2007年出生的“户籍学龄儿童”
71300人。
突破6字头,进入7字头。现在6字头的情况下,入学已经很紧张,7字头是第一波小高潮冲击。
2、2007年出生的“非户籍学龄儿童”
这个数据非常乱,我查到3个不同的数据。
第一、2006年,非户籍出生79812人。
第二、2007年,外来暂住人口出生人口为6.57万人,比上年增长19.7%,远高于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出生人口增速。外来暂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10.06,也高于正常水平。
第三、2008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出生86494人,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0296人。连续第四年,广州市流动人口出生数量超过户籍人口。
可见,上面三个数据中,关于“非户籍出生人数”的表达是自相矛盾的。我估计6.57万是印刷错误,应作9.57万。
按第一种说法,
2007年比2006年增加19.7%,而2006年是79812。那么,2007年就是95535人。
按第三种说法,
2008年比2007年少了10296人。而2008年是86494人。那么,2007年就是96790人。
我觉得第二种说法:“非户籍出生6.57万人”应该是错误的。不仅数据不连续,也与2006,2008年的说法不符合。更与“连续四年超出”,“增速远高于”等描述完全不符合。
“2007年非户籍人口出生超过95000人,比2006年多了15000人左右”,应该比较接近真相。
2007年,
户籍学龄儿童增加4000,达到71300人。
非户籍学龄儿童增加15000,达到95000人。
两组数据均显示“重大异常”。关键变量是非户籍。
虽然非户籍学龄儿童95000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在本市入学。但肯定会有一个比例的孩子可以“交赞助费入读”的,还会有很多孩子在“0-5岁期间”完成身份转换,他们随父母(之一)进了户口而变成了“户籍孩子”。
这种人大把,广州每年都有一个“进户口指标”的。
所以,当时的出生统计是71300人是户籍学龄儿童,到了该入学的时刻,说不定已变成85000人了。学位就更加紧张了。
可以预见,2007年的学龄儿童将是第一波入学高峰。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23:16 编辑 ]
2010/11/09回复

广州第一穷人:
<br />放盘的问题.按照你的说法所有学位房即使挂到上天都会有人接,那么为什么要卖?直接将租金按学位房的售价挂出就好了.这样的话收租很麻烦吗?不能享受吗?比如我现在40平方卖120万,我挂租金是一个月10万,按老兄说需求严重大于供给的,大把人抢住租,我还要卖吗?
查看原文老弟,你总咬文嚼字,强词夺理。
租你房子的人,就是租。不是入学。你价格高,我可以换房,我还可以群租。我还可以住市桥呢,三房两厅的小区房才2000多。1000多的也大把。
但凭出租屋合同无法入学,这个是没得跑的吧?孩子入学问题与自己住不是一个性质的事情。一个是可以倾囊所有,一个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放盘价也不是“放到天上去”,是买家自己会把楼价抬到“购买力的最高点”。
这个“社会平均购买力的最高点”,以北京为例,,,,以下省略100字。你总不会说“北京是北京,广州是广州”吧?难道你又会说:“北京买学区房的都是炒房的妈妈,广州买学区房的都是自己住的妈妈”?
要我说,“哪里的妈妈都是妈妈,哪里的孩子都是孩子”。北京妈妈现在遇到的问题,广州妈妈今后一样也会遇到。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23:44 编辑 ]
租你房子的人,就是租。不是入学。你价格高,我可以换房,我还可以群租。我还可以住市桥呢,三房两厅的小区房才2000多。1000多的也大把。
但凭出租屋合同无法入学,这个是没得跑的吧?孩子入学问题与自己住不是一个性质的事情。一个是可以倾囊所有,一个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放盘价也不是“放到天上去”,是买家自己会把楼价抬到“购买力的最高点”。
这个“社会平均购买力的最高点”,以北京为例,,,,以下省略100字。你总不会说“北京是北京,广州是广州”吧?难道你又会说:“北京买学区房的都是炒房的妈妈,广州买学区房的都是自己住的妈妈”?
要我说,“哪里的妈妈都是妈妈,哪里的孩子都是孩子”。北京妈妈现在遇到的问题,广州妈妈今后一样也会遇到。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9 23:44 编辑 ]
2010/11/09回复

好开心,看到这个帖子。我已经买了东山的学位房了。基本房子类型我都有了,日后赚的就是赚钱买花戴了。
2010/11/10回复

我觉得在妈网上不少妈妈都是有小孩了才下定决心,死咬牙关都要把房子啃下来,学位即使不是首要考虑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切不说大把钱的人的消费行为,就是最后承受着楼价的小刚需们,看着预算只能不停的降低自己的要求,比如想买新的降低到买二手,想买电梯的降低到买楼梯,买大面积降低到小面积,甚至只占学位,不能自住也无妨,想买省一级学位的降低到买市一级学位,总之还是有个底线,小孩总得在市区读个正规的公办学校,作为父母我再苦自己也不能去赌孩子的前途,想逃离一个已经扎根的城市谈何容易,即使只能将生活降低到刚刚温饱线以上,也得顶下去,没办法,无权无力,除了保证有个房产和户口,还有什么能保证小孩能顺利读上书?
2010/11/1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