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学位房会越来越紧张

125022447房产楼市

发表于 2010-11-7 10:21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本楼地址

东风东小学据说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特别多。学生的攀比心态很强。反而不利于小孩的发展。

所以东风东的学位房我一直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其实与投资无关。学位房主要是东山的学位房。要好一点的小区,兼顾其它。

东山的,又是小区商品房,又有学位,又要有电梯,标价25000是最起码的。今年有的小区已经看到了,明年恐怕全部都要踩过这条线。
2010/11/07
全部回帖
1997年,高校招生100万;2001年毕业, 2006年看楼, 2012年孩子入学
1998年,高校招生108万;2002年毕业, 2007年看楼, 2013年孩子入学
1999年,高校招生160万;2003年毕业, 2008年看楼, 2014年孩子入学
2000年,高校招生220万;2004年毕业, 2009年看楼, 2015年孩子入学
2001年,高校招生260万;2005年毕业, 2010年看楼, 2016年孩子入学
2002年,高校招生320万;2006年毕业, 2011年看楼, 2017年孩子入学
2003年,高校招生382万;2007年毕业, 2012年看楼, 2018年孩子入学
2004年,高校招生420万;2008年毕业, 2013年看楼, 2019年孩子入学
2005年,高校招生504万;2009年毕业, 2014年看楼, 2020年孩子入学
2006年,高校招生530万;2010年毕业, 2015年看楼, 2021年孩子入学
2007年,高校招生567万;2011年毕业, 2016年看楼, 2022年孩子入学
2008年,高校招生599万;2012年毕业, 2017年看楼, 2023年孩子入学
2009年,高校招生629万;2013年毕业, 2018年看楼, 2024年孩子入学
2010年,高校招生657万。2014年毕业, 2019年看楼, 2025年孩子入学

大学毕业证不见得代表真才实学,却是给了年轻的学子们一对梦想的翅膀。1997年之前,心怀梦想的人是不多的。但1997年之后,想飞的人就多了。
-------------------

“人生时间表”,触目惊心。

尤其注意“积压效应”。比如你是“1999年入学,2003年毕业,按规划你在2008年看楼,你的孩子2014年入学”。但2008年看楼的人也许只有60万人,但理论上应该有160万人。那么,剩余的100万潜在客户就会被挤压到下一年,与2000年和2000年以后入学的抢食。

越往后,竞争越激烈。真要拼爹的。不拼爹,你得是人中龙凤才行。

购房、尤其是购置学位房,如果没有一种时不我待,就象后面有只恶狗追着你要赶快跑的那种急迫心情,没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决心,购房是很困难的,多数都是要失之交臂。
事后,你总会找到各种理由推脱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错过,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上面的这张表。当你优哉游哉的时候,甚至抱着等待和看好戏的心态的时候,想过这张表格吗?
2011/09/05回复
炒房团连长:
1997年,高校招生100万;2001年毕业, 2006年看楼, 2012年孩子入学 1998年,高校招生108万;2002年毕业, 2007年看楼, 2013年孩子入学1999年,高校招生160万;2003年毕业, 2008年看楼, 2014年孩子入学2000年,高校招生220万;2004年毕业, 2009年看楼, 2015年孩子入学 2001年,高校招生260万;2005年毕业, 2010年看楼, 2016年孩子入学 2002年,高校招生320万;2006年毕业, 2011年看楼, 2017年孩子入学 2003年,高校招生382万;2007年毕业, 2012年看楼, 2018年孩子入学 2004年,高校招生420万;2008年毕业, 2013年看楼, 2019年孩子入学 2005年,高校招生504万;2009年毕业, 2014年看楼, 2020年孩子入学 2006年,高校招生530万;2010年毕业, 2015年看楼, 2021年孩子入学 2007年,高校招生567万;2011年毕业, 2016年看楼, 2022年孩子入学 2008年,高校招生599万;2012年毕业, 2017年看楼, 2023年孩子入学 2009年,高校招生629万;2013年毕业, 2018年看楼, 2024年孩子入学 2010年,高校招生657万。2014年毕业, 2019年看楼, 2025年孩子入学 大学毕业证不见得代表真才实学,却是给了年轻的学子们一对梦想的翅膀。1997年之前,心怀梦想的人是不多的。但1997年之后,想飞的人就多了。-------------------“人生时间表”,触目惊心。尤其注意“积压效应”。比如你是“1999年入学,2003年毕业,按规划你在2008年看楼,你的孩子2014年入学”。但2008年看楼的人也许只有60万人,但理论上应该有160万人。那么,剩余的100万潜在客户就会被挤压到下一年,与2000年和2000年以后入学的抢食。越往后,竞争越激烈。真要拼爹的。不拼爹,你得是人中龙凤才行。购房、尤其是购置学位房,如果没有一种时不我待,就象后面有只恶狗追着你要赶快跑的那种急迫心情,没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决心,购房是很困难的,多数都是要失之交臂。事后,你总会找到各种理由推脱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错过,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我上面的这张表。当你优哉游哉的时候,甚至抱着等待和看好戏的心态的时候,想过这张表格吗?
查看原文
1,老兄如何确认未来的学位分配制度不变?
假如变成了钱多入读钱少无得读,买楼是否值?

2,老兄没有考虑到老人的问题。

广州2007年启动了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初步研究显示,广州户籍人口出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荔湾区的老年人比例越来越高,天河则相反,新生人口多,学校学位抢手,以致家长为孩子读书被迫“逃离天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在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透露,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你如何可以确定家长们不会因为经济问题将孩子转到其他地区读书?如何可以确定老龄化之后,需要放盘的数量不增加?

2011/09/05回复
你的第二个问题,其实在我这个帖子的前面已经回答过几次。往前翻就能找到答案。
逃离天河也好,逃离北上广也好,其实都是市场化的自我调节的结果,似乎没必要回避,这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学位本身是公共资源,应该是免费的。不存在你说“钱多就读,钱少就没得读”。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学位有较强的地理约束。小学就是在方圆1~2公里范围招生。于是,就变成你在哪里买房,就在哪里入学。“在哪里买房,就在哪里入学”,这只是一个理想。后来又加入更多的约束限制,比如户籍什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业主比学位多啊。大家都是业主,有300个就近入学的需求,只有200个入学名额。这种情况下,自然进一步限制。

你不买学位房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学位房确实不能保证你100%入学,但可以保证你成为候选人。再进一步,后来形势变成300位户籍业主,只有200个学位。限制条件就更多了。比如人户一致,住满3年,完全产权和不完全产权的区别。等等。

这样的条件越多,本身也是市场调节的方式。你在东山天河无法入学,自然想办法去海珠和市桥。今后,哪里有学位,哪里的房子就最好卖。价格会发展到“超出你的想象”。你能想到东山30年楼龄的危房也可以买28000吗?比滨江东和珠江新城的所谓豪宅都贵。

注意,我现在说的学位房,并不是特指那几所重点小学,就是指市一级正规小学的入学资质。今后,或许从明年开始,只要有入学资格就万幸了。
2011/09/05回复
从“孩子”溯源到“孩子ta爸”

有两组数据

广州市户籍婴儿接生记录

2005:65800
2006:66410
2007:71300
2008:80184
2009:79092
-------------

再顺延6年,就是孩子入学的数量。但顺延6年之后,户籍学龄儿童的实际数量应明显大于统计数据。因为必然有大量“非户籍儿童”,在他(她)们1~6岁期间,跟随其父母入籍而自动入籍。到底有多少学龄儿童在0~6岁入籍广州市?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一个好奇的疑问突然浮现:这些“孩子ta爸”是谁?因为上一组数据必然与下一组数据存在直接的比例关系。

2005年出生的孩子,爸爸应该是30岁左右,就是1975年左右的人。那么对应其老婆,或者孩儿ta娘应该是70年末,80年初的。

若追溯“孩子ta爸”:那么是1975年出生,基本对应1993~1995年入大学那一拨。也就是说“人口大潮”涨潮之前的。1997年之后出生的男子,按常理其现在的孩子比较小,最多再幼儿园,明年要读小学的不多。比如1978年的男子,30岁要孩子,2008年出生,现在孩子才3岁。

------------------------
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0.89万;
1991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1.99万;
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75.15万;
1993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2.4万;
1994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89.98万;
1995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2.59万;

1996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6. 58万

1997年,高校招生100万;2001年毕业, 2006年看楼, 2012年孩子入学
1998年,高校招生108万;2002年毕业, 2007年看楼, 2013年孩子入学
1999年,高校招生160万;2003年毕业, 2008年看楼, 2014年孩子入学
2000年,高校招生220万;2004年毕业, 2009年看楼, 2015年孩子入学
2001年,高校招生260万;2005年毕业, 2010年看楼, 2016年孩子入学
2002年,高校招生320万;2006年毕业, 2011年看楼, 2017年孩子入学
2003年,高校招生382万;2007年毕业, 2012年看楼, 2018年孩子入学
2004年,高校招生420万;2008年毕业, 2013年看楼, 2019年孩子入学
2005年,高校招生504万;2009年毕业, 2014年看楼, 2020年孩子入学
2006年,高校招生530万;2010年毕业, 2015年看楼, 2021年孩子入学
2007年,高校招生567万;2011年毕业, 2016年看楼, 2022年孩子入学
2008年,高校招生599万;2012年毕业, 2017年看楼, 2023年孩子入学
2009年,高校招生629万;2013年毕业, 2018年看楼, 2024年孩子入学
2010年,高校招生657万。2014年毕业, 2019年看楼, 2025年孩子入学

---------------

可见,明年孩子要升小学的孩子,爸爸基本上是1975年前后的,处于人口大潮涨潮之前。
都已经这样了,那么1975年之后,尤其是1978年后,人口大潮才澎湃而至,那么学位房将紧俏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2011/09/08回复
上贴说的有点乱。意思是这样滴,

1、1975年~1978年出生的男子,加18年被大学招生,就是1993~1995年升大学。

2、 4年后毕业,就是1997~2001年毕业。

3、 毕业5年左右,购房、结婚。就是2002~2006年购房

4、 这拨人基本上在30岁左右生孩子,孩子2005年前后出生。

看得出,1975年前后出生的人基本上还算比较顺。楼价也不算高,工作也比较容易,因为大学生还不算多。但这拨人如果购置学位房的话,已经遇到麻烦了,门槛已经比较高了。因为2005年出生的孩子,就是2011年入学。2011年的学位房门槛应该比较高了。

但是,2011年又算什么?与即将到来的“大潮”相比显得太“湿湿碎”了。
2011/09/08回复
LZ说的这些我都深有感触
2011/09/09回复
上面的几个帖子,“从孩子溯源至孩子ta爸”,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刚需置业和学位房置业目前刚刚运行至红色区域这里。从客户储备和需求的角度看,高潮即将来临。
许多人觉得学位房(包括其他刚需房)已经涨得够高了,其实啊,高潮还没开始呢。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可以晚一年,可以早一年,但迟早会来。毕竟许多时间推算都是折中的,比如男方30岁要孩子,也许28岁,也许32岁。

亲们懂的。

补充一句:关于学位房,除了上述大趋势,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补充:
重点地段的热门学位将降温,
普通地段的普通学位将大幅升温。

原因:热门学位房今后可能出现大量“被统筹”的现象,不确定性对家庭的冲击极大。
我每平米花了28000买了套20年楼龄的楼梯楼,就是图个热门学位,现在你竟然把我给统筹了!!这种事情不要多,100个里面有3-5个,足以令这些学位房裹足不前。另一方面,由于对学位的需求是刚性的,客户纷纷追逐有保证的市一级正规小学的学位。只要有学位就行。今后不出两年,那个地段学位充足,那里的房源就是大热门。只有买到这里的房,学位才有保障。

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0.89万;
1991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1.99万;
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75.15万;
1993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2.4万;
1994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89.98万;
1995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2.59万;

1996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6. 58万

1997年,高校招生100万;2001年毕业, 2006年看楼, 2012年孩子入学
1998年,高校招生108万;2002年毕业, 2007年看楼, 2013年孩子入学
1999年,高校招生160万;2003年毕业, 2008年看楼, 2014年孩子入学
2000年,高校招生220万;2004年毕业, 2009年看楼, 2015年孩子入学
2001年,高校招生260万;2005年毕业, 2010年看楼, 2016年孩子入学
2002年,高校招生320万;2006年毕业, 2011年看楼, 2017年孩子入学
2003年,高校招生382万;2007年毕业, 2012年看楼, 2018年孩子入学
2004年,高校招生420万;2008年毕业, 2013年看楼, 2019年孩子入学
2005年,高校招生504万;2009年毕业, 2014年看楼, 2020年孩子入学
2006年,高校招生530万;2010年毕业, 2015年看楼, 2021年孩子入学
2007年,高校招生567万;2011年毕业, 2016年看楼, 2022年孩子入学
2008年,高校招生599万;2012年毕业, 2017年看楼, 2023年孩子入学
2009年,高校招生629万;2013年毕业, 2018年看楼, 2024年孩子入学
2010年,高校招生657万。2014年毕业, 2019年看楼, 2025年孩子入学
2011/09/09回复
炒房团连长:
你的第二个问题,其实在我这个帖子的前面已经回答过几次。往前翻就能找到答案。逃离天河也好,逃离北上广也好,其实都是市场化的自我调节的结果,似乎没必要回避,这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学位本身是公共资源,应该是免费的。不存在你说“钱多就读,钱少就没得读”。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学位有较强的地理约束。小学就是在方圆1~2公里范围招生。于是,就变成你在哪里买房,就在哪里入学。“在哪里买房,就在哪里入学”,这只是一个理想。后来又加入更多的约束限制,比如户籍什么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业主比学位多啊。大家都是业主,有300个就近入学的需求,只有200个入学名额。这种情况下,自然进一步限制。你不买学位房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学位房确实不能保证你100%入学,但可以保证你成为候选人。再进一步,后来形势变成300位户籍业主,只有200个学位。限制条件就更多了。比如人户一致,住满3年,完全产权和不完全产权的区别。等等。这样的条件越多,本身也是市场调节的方式。你在东山天河无法入学,自然想办法去海珠和市桥。今后,哪里有学位,哪里的房子就最好卖。价格会发展到“超出你的想象”。你能想到东山30年楼龄的危房也可以买28000吗?比滨江东和珠江新城的所谓豪宅都贵。注意,我现在说的学位房,并不是特指那几所重点小学,就是指市一级正规小学的入学资质。今后,或许从明年开始,只要有入学资格就万幸了。
查看原文
好,我卖你一套学位房。50平方,500万人民币。
你给不给?
同样的价格可以去国外读的话,还有没人坚持在本地?

广州购房入户政策早在几年前就取消了。你说的人户一致这些只能针对广州本地人口。
而本地人口里面老人家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死亡率会超过出生率。这点上你否认不了的,那就是人口老化和减少是一个比较大的趋势。
2011/09/09回复
炒房团连长:
上面的几个帖子,“从孩子溯源至孩子ta爸”,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刚需置业和学位房置业目前刚刚运行至红色区域这里。许多人觉得学位房(包括其他刚需房)已经涨得够高了,其实啊,高潮还没开始呢。唯一的不确定就是,可以晚一年,可以早一年,但迟早会来。毕竟许多时间推算都是折中的,比如男方30岁要孩子,也许28岁,也许32岁。亲们懂的。补充一句:关于学位房,除了上述大趋势,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补充:重点地段的热门学位将降温,普通地段的普通学位将大幅升温。原因:热门学位房今后可能出现大量“被统筹”的现象,不确定性对家庭的冲击极大。我每平米花了28000买了套20年楼龄的楼梯楼,就是图个热门学位,现在你竟然把我给统筹了!!这种事情不要多,100个里面有3-5个,足以令这些学位房裹足不前。另一方面,由于对学位的需求是刚性的,客户纷纷追逐有保证的市一级正规小学的学位。只要有学位就行。今后不出两年,那个地段学位充足,那里的房源就是大热门。只有买到这里的房,学位才有保障。1991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61.99万; 199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75.15万; 1993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2.4万; 1994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89.98万; 1995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2.59万; 1996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96. 58万1997年,高校招生100万;2001年毕业, 2006年看楼, 2012年孩子入学 1998年,高校招生108万;2002年毕业, 2007年看楼, 2013年孩子入学1999年,高校招生160万;2003年毕业, 2008年看楼, 2014年孩子入学2001年,高校招生260万;2005年毕业, 2010年看楼, 2016年孩子入学 2002年,高校招生320万;2006年毕业, 2011年看楼, 2017年孩子入学 2003年,高校招生382万;2007年毕业, 2012年看楼, 2018年孩子入学 2004年,高校招生420万;2008年毕业, 2013年看楼, 2019年孩子入学 2005年,高校招生504万;2009年毕业, 2014年看楼, 2020年孩子入学 2006年,高校招生530万;2010年毕业, 2015年看楼, 2021年孩子入学 2007年,高校招生567万;2011年毕业, 2016年看楼, 2022年孩子入学 2008年,高校招生599万;2012年毕业, 2017年看楼, 2023年孩子入学 2009年,高校招生629万;2013年毕业, 2018年看楼, 2024年孩子入学
查看原文
高校毕业生是否都留在国内?
是否都是广州本地户?

高校毕业生是否都会结婚和生孩子?

这些问题你无谈到。
2011/09/09回复
广州第一穷人 发表于 2011-9-9 12:12
高校毕业生是否都留在国内?
是否都是广州本地户?


本帖我比较支持连长的观点。数据一点不唬人!高校毕业不留国内的占比例太少,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回到我及同辈当初从小县城到省会城市念书的心态,绝大多数人的理想就是毕业找到好工作,留在省城!参与社会工作的这几年,接触到的本市暨大、中大、华南理工等学校毕业的同事,基本都顺利在广州扎根,我身边那么多女孩子,个个都嫁出去,几乎没人租房结婚!跟她们自身能力关系倒不大!总之靠男方或者双方努力,谁结婚都有房。别说这些高校了,有时候看见单位的应聘简历,其他的比如什么韶关师范、湛江海事学院等等我一点映像都无的学校的毕业生,挤破头要在广州找工作。还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的很多高校或者哪怕普通大专,他们的方向就是广东,敢闯的就奔着广州深圳来!都是挽着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很多能力一有提升的人就进一步想留下!包括他们的后代!通通留下!有的恨不得本事更大,农村爹妈、弟弟妹妹、表哥表妹、堂哥堂妹通通弄过来!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汹涌的蚂蚁搬家一般的移民大潮早就静水深流了!为什么现在喊房子价格高高高,但还有那么多刚需???爹妈晚几年生他(她)出来都是罪过!大城市医疗、教育等资源越来越紧缺那已成必然。谈市区老龄化我觉得太苍白无力了, 我没数据,我就凭我的主观感受,你有本事去统计一下广州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有多个子女的,我估计绝大多数广州男子娶了省内非省会女子或者干脆是外省女子,绝大多数广州女子嫁给外来打拼立足下来的外地男子,只要丈夫优秀,也绝不有抬不起头的担忧,广州本就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城市。75年后出生的广州人,平均两个我估计就得有一个因婚配引进了另一个非广州人入户广州而成为新广州人!他们再制造出一个小广州人!就我们身边,有几个是六十以上,没抱上孙子就含恨过世的老人?死的能赶上生的快吗????全国范围我信有老龄化的担忧,但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50年内不会有这样的担忧!老龄化出现的问题一定是农村慢慢向城市蔓延,城市最终会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要留一个问号!除了婚嫁生子,其他高校毕业留下来的,只要有能力买房,有几个不想把一家落户广州,谁不被动加入激烈的学位之争?

    最后,穷人的这句“高校毕业生是否都会结婚和生孩子?”这句疑问恕我直言有点小白痴,呵呵我不是骂人,只是玩笑一下!别生气!这句话,问十个人有九个人要笑你不知生活!不止高校毕业的要生,广州本地没念书的嫁娶外地人的人也要生,外地没户口没文凭厂里打工的还要生,没见黄埔那家生活都顾不上的一胎还生五个呢!番禺那些本地农村户口的还要生两个呢!连我这个除计生外别的方面觉悟都不算低的人,都盘算生二胎!给社会加大压力只能说不好意思了!
2011/09/09回复
唉,都是房子惹得祸
2011/09/10回复
欢欢猪猪妈妈:
本帖我比较支持连长的观点。数据一点不唬人!高校毕业不留国内的占比例太少,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回到我及同辈当初从小县城到省会城市念书的心态,绝大多数人的理想就是毕业找到好工作,留在省城!参与社会工作的这几年,接触到的本市暨大、中大、华南理工等学校毕业的同事,基本都顺利在广州扎根,我身边那么多女孩子,个个都嫁出去,几乎没人租房结婚!跟她们自身能力关系倒不大!总之靠男方或者双方努力,谁结婚都有房。别说这些高校了,有时候看见单位的应聘简历,其他的比如什么韶关师范、湛江海事学院等等我一点映像都无的学校的毕业生,挤破头要在广州找工作。还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的很多高校或者哪怕普通大专,他们的方向就是广东,敢闯的就奔着广州深圳来!都是挽着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很多能力一有提升的人就进一步想留下!包括他们的后代!通通留下!有的恨不得本事更大,农村爹妈、弟弟妹妹、表哥表妹、堂哥堂妹通通弄过来!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汹涌的蚂蚁搬家一般的移民大潮早就静水深流了!为什么现在喊房子价格高高高,但还有那么多刚需???爹妈晚几年生他(她)出来都是罪过!大城市医疗、教育等资源越来越紧缺那已成必然。谈市区老龄化我觉得太苍白无力了, 我没数据,我就凭我的主观感受,你有本事去统计一下广州所有六十岁以上老年人,有多个子女的,我估计绝大多数广州男子娶了省内非省会女子或者干脆是外省女子,绝大多数广州女子嫁给外来打拼立足下来的外地男子,只要丈夫优秀,也绝不有抬不起头的担忧,广州本就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城市。75年后出生的广州人,平均两个我估计就得有一个因婚配引进了另一个非广州人入户广州而成为新广州人!他们再制造出一个小广州人!就我们身边,有几个是六十以上,没抱上孙子就含恨过世的老人?死的能赶上生的快吗????全国范围我信有老龄化的担忧,但人口上千万的大城市50年内不会有这样的担忧!老龄化出现的问题一定是农村慢慢向城市蔓延,城市最终会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要留一个问号!除了婚嫁生子,其他高校毕业留下来的,只要有能力买房,有几个不想把一家落户广州,谁不被动加入激烈的学位之争?    最后,穷人的这句“高校毕业生是否都会结婚和生孩子?”这句疑问恕我直言有点小白痴,呵呵我不是骂人,只是玩笑一下!别生气!这句话,问十个人有九个人要笑你不知生活!不止高校毕业的要生,广州本地没念书的嫁娶外地人的人也要生,外地没户口没文凭厂里打工的还要生,没见黄埔那家生活都顾不上的一胎还生五个呢!番禺那些本地农村户口的还要生两个呢!连我这个除计生外别的方面觉悟都不算低的人,都盘算生二胎!给社会加大压力只能说不好意思了!
查看原文
1,据广州市人口计生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谢育新介绍,“十五”期间,广州年平均出生率为8.86‰,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则为3.57‰,比“十五”计划的目标值6.8‰减少了3.23个千分点。
  与“九五”期间相比,年均出生率和年均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了2.20个千分点和2.07个千分点,全面完成了广东省下达的“十五”人口计划。全市有九个区、县级市出生率已经降至10‰以下,原越秀、荔湾两区继续保持人口负增长。

2,

目前大学毕业生的月薪普遍在2500-4000元。即使是合租,光房租的费用也要800-1000元/月,再加上水电费、上网费等,大部分大学毕业生薪水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都花在了租房上。来自省人社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大专以上毕业生入职人均月薪已超过2500元,较去年同期略有增长。



2011/09/10回复
看来,第一穷人不但从来都是自以为是,而且现在发展到开始混淆视听了。

第一、你上面说的出生率,都是户籍人口

要知道从2006年开始,外来人口的出生婴儿就已经大于户籍人口。
现在,户籍人口每年出生约7万人,外来人口每年出生约10万人。这个数据本人早就贴了,你却为了辩论避重就轻?

第二、大量非户籍出生婴儿在其0~6岁期间入籍广州
每年出生的10万非户籍婴儿,6年合计60-70万。6年期间,这60-70万孩子当中有多少入籍广州了?可能有10~20万人,也许20-30万。

众所周知,北上广诸多大城市,唯独入籍广州是最容易。只要你舍得几万元,在广州有份正式工作,好歹有个文凭,就有资格入籍广州,填个申请表就有人受理了。
如果你是500强的,比如大型国企,银行,政府机关,等等,这类企业和机构每年都有落户指标。
如果你再能买套房,入籍的评分一下子又提高了许多,几乎变相成为买房入户。

第三,最近数年,广州市的实际人口数量每年增加100万。
这是亚运前高强度人口普查的结果。具体数字你查百度即可,都是官方发布的。

第四,父母虽无本地户籍,但在本市就业,而且已经扎根本市多年
难道孩子不应有个学位吗?即使确实没有客观条件满足非户籍学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哪怕只是满足少数、甚至极少数,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考虑?难道这些非户籍学龄儿童,你就当他们不存在,都难得进入统计范围?
2011/09/10回复
这个结果,难道就是第一穷人眼里的“负增长”??

----------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荔湾区金花街观看人口普查资料。 记者 冯宙锋 摄

  记者昨日从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了解到,截至2010年11月1日的数据,在摸底阶段,广州共登记人口约1600万,其中户籍人口794万(包括6万户口待定人员),因为有漏登、重复登记人口,所以暂时与公安局登记人数相差12万。但是,普查还有一周时间,数据将不断更新。

  两大难题:人口漏登和重登

  广州市人口普查办主任吴永红表示,广州流动人口多,漏登和重登是人口普查两大难题。目前,广州全市存在600多万流动人口,对于他们的登记工作难度很大。同时,流动人员普查存在三怕心理,“怕社会、怕驱赶、怕超生罚款”。

  昨日上午,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为民来到广州,在看望慰问荔湾区普查员时表示,广州由于举办亚运的关系,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近几年广州人口数量增加,居住情况发生变化,因此人口情况更加复杂。

  有小区40%家庭一户多宅

  人户分离是本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广州市民一户多宅的现象增多,即一户人家有二套或以上房产,所以存在重复登记情况。据悉,广州有些小区,甚至40%的家庭一户多房。虽然目前的登记原则是按现住地登记,但有些居民会在多处登记,造成重复。

  同时,“挂在废墟上的户口”也成为登记难点。广州将在3年-5年内,对52条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今年是第二年,不少城中村已经拆迁完毕,住户拆迁搬走了,但是户口没有迁走,这就形成“人户分离”情况,给准确登记带来难度。

  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彭启鹏表示,截至11月2日,广州全市人户分离至少有78万人,仅荔湾区就有30多万人口,这些人户分离者主要是在区和区之间流动,因此全市各区要做好协调工作,各区县要加大力度进行登记,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最后一周 望市民配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持续至本月10日,这一阶段将仍抽取10%住户填报“长表”。记者看到,长表内容涉及姓名、出生年月、居住地等基本信息,也涉及职业、住房间数面积、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相对隐私问题,但不会询问收入、宗教信仰等问题。

  普查办方面表示,所有被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将进行保密,被调查对象所填报的个人信息到期后要销毁,市民无需担忧信息泄露。

-------------------

亚运前后广州流动人口状况与管理分工研究张未东  

【摘要】:2010年亚运前后广州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原有流动人口以及亚运期间短期来穗人口,前者将近1000万,后者约100万。
其中,居住在出租屋的比例约占70%以上,
自有房屋居住与其他方式居住约各占15%。

亚运前后的广州流动人口管理,应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协作机制,强化直接责任主体的治安管理责任。
【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
【关键词】: 亚运 流动人口 管理分工
【基金】:广州市政府课题《亚运背景下的出租屋与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分类号】:D631.42

------------------

广州城市人口超1500万 面临三大难
2011年03月24日 0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6)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广州3月23日电 (王华 白俊峰 唐晓玲)“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研讨会”23日在穗召开,广州市长万庆良在会上表示,广州人口总量已逾1500万,人口压力令广州面临旧城改造、交通拥堵、城乡统筹三大难题亟待解决。
2011/09/10回复
广州登记流动人口已达726万人 与常住人口持平

2011年03月31日03:20广州日报陈翔我要评论(15) 字号:T|T

  常住人口790万 登记流动人口726万  
本报讯 (记者陈翔 通讯员曾嵘、谭国典)昨天,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服务部门在南沙召开流动人员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研讨会。广州市流管办有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市登记流动人口数量已达726万人,“与常住人口数量已基本持平。”

  截至今年2月底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登记流动人口726万人,加上一些尚未登记的,与常住人口790万的数量已基本持平。目前,广州市拥有1.3万人的出租屋流动人员管理队伍。
---------------------
2011/09/10回复
炒房团连长:
这个结果,难道就是第一穷人眼里的“负增长”??----------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在荔湾区金花街观看人口普查资料。 记者 冯宙锋 摄  记者昨日从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了解到,(包括6万户口待定人员),因为有漏登、重复登记人口,所以暂时与公安局登记人数相差12万。但是,普查还有一周时间,数据将不断更新。  两大难题:人口漏登和重登   广州市人口普查办主任吴永红表示,广州流动人口多,漏登和重登是人口普查两大难题。目前,广州全市存在600多万流动人口,对于他们的登记工作难度很大。同时,流动人员普查存在三怕心理,“怕社会、怕驱赶、怕超生罚款”。  昨日上午,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为民来到广州,在看望慰问荔湾区普查员时表示,广州由于举办亚运的关系,人口普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近几年广州人口数量增加,居住情况发生变化,因此人口情况更加复杂。  有小区40%家庭一户多宅   人户分离是本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难点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广州市民一户多宅的现象增多,即一户人家有二套或以上房产,所以存在重复登记情况。据悉,广州有些小区,甚至40%的家庭一户多房。虽然目前的登记原则是按现住地登记,但有些居民会在多处登记,造成重复。  同时,“挂在废墟上的户口”也成为登记难点。广州将在3年-5年内,对52条城中村进行全面改造。今年是第二年,不少城中村已经拆迁完毕,住户拆迁搬走了,但是户口没有迁走,这就形成“人户分离”情况,给准确登记带来难度。  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彭启鹏表示,截至11月2日,广州全市人户分离至少有78万人,仅荔湾区就有30多万人口,这些人户分离者主要是在区和区之间流动,因此全市各区要做好协调工作,各区县要加大力度进行登记,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性。  最后一周 望市民配合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将持续至本月10日,这一阶段将仍抽取10%住户填报“长表”。记者看到,长表内容涉及姓名、出生年月、居住地等基本信息,也涉及职业、住房间数面积、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相对隐私问题,但不会询问收入、宗教信仰等问题。  普查办方面表示,所有被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将进行保密,被调查对象所填报的个人信息到期后要销毁,市民无需担忧信息泄露。 -------------------亚运前后广州流动人口状况与管理分工研究张未东  【摘要】:2010年亚运前后广州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原有流动人口以及亚运期间短期来穗人口,前者将近1000万,后者约100万。其中,居住在出租屋的比例约占70%以上,自有房屋居住与其他方式居住约各占15%。亚运前后的广州流动人口管理,应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协作机制,强化直接责任主体的治安管理责任。【作者单位】: 广东警官学院治安系; 【关键词】: 亚运 流动人口 管理分工 【基金】:广州市政府课题《亚运背景下的出租屋与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分类号】:D631.42------------------广州城市人口超1500万 面临三大难2011年03月24日 01: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6)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广州3月23日电 (王华 白俊峰 唐晓玲)“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研讨会”23日在穗召开,
查看原文
2010年亚运前后广州流动人口主要包括原有流动人口以及亚运期间短期来穗人口,前者将近1000万,后者约100万。
其中,居住在出租屋的比例约占70%以上
==============================
请问,为何租房的占70%?
为什么他们不买学位房入户?

2011/09/10回复
来了解一下~
2011/09/10回复
猜你喜欢

我是不是买到了假的学位房?求鉴定

放弃铁一小学位,改去大学城会不会有点“勇”??--更新

越秀区电梯学位盘点评(老东山+省一级+地铁+电梯)

在越秀买学位房的父母大部分能吃苦

实地考察华阳华成校区学位房,慎重比较之后选了侨苑小区

东风东学位房还是农林下路学位房呢?

热点推荐

大台风桦加沙即将到达 有点忐忑

停课说来就来 刚上了一天课又得接回家

甘青环线解锁大西北 10天自驾累并快乐着

跟着 TVB逛香港 首日就收获满格快乐

广西合浦特色菜鸭血粥 你吃过未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打卡新塘老字号 缩骨鱼三吃太绝了

玉林鹏垌古村攻略 值得周末奔赴

南海里水镇地标展旗楼 拍照出片的福地

南华西街漫步 满是时光的味道

晚9点的钱大妈 折扣蜜柚太绝了

终于逛了久闻大名的罗森 感觉一般

暖身补血!阿胶红枣桂圆鸡蛋汤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