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蛙:这帖子太好了。。。还是没明白,左边那个靓点的是5克多吗?是品质好的燕窝吧?我还以为这个漂亮的是造过假的 。。通常一只比较好的燕盏的重量应该在多少克之间呢?查看原文是的呀,左边的大个头是5克多哈,因为这盏是4厘米高的,长的很漂亮没舍得吃,就留来做对比啦。一般真品燕窝盏型不会每个都一样的,4厘米高的燕盏,超过6.5克,就是涂胶或是不足干的了~
雨蛙:这帖子太好了。。。还是没明白,左边那个靓点的是5克多吗?是品质好的燕窝吧?我还以为这个漂亮的是造过假的 。。通常一只比较好的燕盏的重量应该在多少克之间呢?查看原文4厘米高的,专业点的说法叫4a品质的。一般自己家里吃4a的就够了,再大的燕窝差不多是送礼的啦
大马小熊:4厘米高的,专业点的说法叫4a品质的。一般自己家里吃4a的就够了,再大的燕窝差不多是送礼的啦查看原文哦。。。确实每个燕窝根据大小重量会不同。。。就是说手感过于厚重像是有米汤凝固感一样的可能是加了胶水的吧?这种胶水燕窝能索赔吗?或者,能不能处理好再吃?
雨蛙:哦。。。确实每个燕窝根据大小重量会不同。。。就是说手感过于厚重像是有米汤凝固感一样的可能是加了胶水的吧?这种胶水燕窝能索赔吗?或者,能不能处理好再吃?查看原文如果是你说的这种手感,基本上是涂胶燕窝了,不过燕窝现在国内没有严格禁止涂胶,索赔可能比较难呢,如果要吃的话,建议用水泡20分钟,然后用干净牙刷,把表面的胶水轻轻刷一下,再泡4-5个小时,然后把水倒掉,再换水,就可以炖啦(涂胶燕窝比较难泡开哦,不涂胶的燕窝不用这样泡哦,如果发现燕窝比较难泡开,也有可能是涂胶燕窝哦)
flying168:为什么我一吃燕窝就会白带很多呢?中医说是湿,有MM和我一样吗?查看原文 这个现象真的没有遇到。身边的朋友也没有提起过,倒是有些人说吃了燕窝,会有拉肚肚的情况,怀疑是湿气重,但其实是消化不好。因为一次炖的燕窝没有吃完,就放在冰箱里第二天拿出来直接吃,这种动物蛋白本身就对肠胃吸收能力的要求高,加上是冷的,就可能拉肚肚啦。
巴图鲁:药店买到的燕盏真实度高不高呢?家里的燕盏都是在老百姓买的。查看原文这个很难说,最困扰的是还没有一个规定说燕窝不可以掺水和涂胶,所以大多数商家都会或多或少的增重来增加利润。巴图鲁可以按照小熊说的方法从重量上辨别一下,我的经验是,3cm左右高度的燕盏,足干没涂胶的话,重量应该是4-5g,4cm高度的应该是4.5-6g,5cm高度的就很稀少,应该是6-7.5g。这个说的是比较密实的燕盏,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所谓的疏盏,就是缝隙非常大,用毛毛比较多的毛燕加工成的,应该更轻一些。你看这个燕窝,是没有漂白和涂胶的纯燕窝。燕丝虽然密实,但仍然能够看到古法手洗挑毛留下的不规则缝隙。而且燕丝的方向,不会是非常一致和规律的,因为挑毛加工过程中,会弄断一些燕丝。整个燕盏的颜色不是均匀的,是微微的象牙色,局部有深有浅,从阳光下照耀来看,很通透,而不会像漂白涂胶燕窝一样白白的。
大马小熊:这个很难说,最困扰的是还没有一个规定说燕窝不可以掺水和涂胶,所以大多数商家都会或多或少的增重来增加利润。巴图鲁可以按照小熊说的方法从重量上辨别一下,我的经验是,3cm左右高度的燕盏,足干没涂胶的话,重量应该是4-5g,4cm高度的应该是4.5-6g,5cm高度的就很稀少,应该是6-7.5g。这个说的是比较密实的燕盏,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所谓的疏盏,就是缝隙非常大,用毛毛比较多的毛燕加工成的,应该更轻一些。[图片]你看这个燕窝,是没有漂白和涂胶的纯燕窝。燕丝虽然密实,但仍然能够看到古法手洗挑毛留下的不规则缝隙。而且燕丝的方向,不会是非常一致和规律的,因为挑毛加工过程中,会弄断一些燕丝。整个燕盏的颜色不是均匀的,是微微的象牙色,局部有深有浅,从阳光下照耀来看,很通透,而不会像漂白涂胶燕窝一样白白的。查看原文非常感谢。下次再买燕窝的时候复习过功课然后睁大眼睛去辨别一番。
gy2525yy:谢谢分享,可是我家公说,有个老医生说,年轻人吃燕窝容易致癌,给老人吃(65岁以上)最好,你同意吗?查看原文您说的这个问题,我刚刚上网搜索“致癌”,还真吓了自己一跳,看到了牛奶、牙膏、普洱茶、百事可乐居然都有科学论证会致癌。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燕窝是动物活体制作的天然营养品,和蜂蜜类似,这类食品本身是健康和有益的。不过加工过程如果使用了化学药剂来处理,就还真的有可能致癌啦,不过那不是燕窝的问题,而是化学添加剂所造成的。例如之前出现的血燕事件中的核心问题:致癌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燕窝加工中的作用是防腐剂和保色剂,使得那些被漂白、染色过的燕窝颜色不易脱落,但是会破坏燕窝的营养,并且会有致癌的不好结果。
ikk:虽然感觉楼主有做广告嫌疑,但是也存在实在的鉴别知识,希望能多讲解一些展现你的专业水平啦!查看原文嗯嗯,谢谢您的关注,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是最重要滴。现今最郁闷的事情就是懂得专业知识的人喜欢通过伪造知识来赚钱,而真正需要的人,又总是没办法得到最真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