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详情

学位房会越来越紧张

124990447房产楼市

发表于 2010-11-7 10:21  只看该作者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本楼地址

东风东小学据说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特别多。学生的攀比心态很强。反而不利于小孩的发展。

所以东风东的学位房我一直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其实与投资无关。学位房主要是东山的学位房。要好一点的小区,兼顾其它。

东山的,又是小区商品房,又有学位,又要有电梯,标价25000是最起码的。今年有的小区已经看到了,明年恐怕全部都要踩过这条线。
2010/11/07
全部回帖
原帖由 <i>炒房团连长</i> 于 2010-11-7 11:47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731549&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br />

<br />

<br />
有的是业主子女凭房产证就可以,不见得要户口本。有的是业主子女凭房产证、再凭赞助费就可以。<br />
<br />
今后<br />
1、不是业主,但有本地户籍,入读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性低于10%吧。看赞助费给的多少。<br />
2、又不是业主, ...
<br />

凭房产证给钱就可以吗?
去培正试试.

户口第一位.自从99年取消蓝印户口之后,在老城区读公办的学校基本上就是本地户籍/有路数批条的.当然有房都很重要,不过非本地户籍的买了楼都是无入户的.公办的学校基本就是关系户为主.

当然有钱买楼再读那些贵价学校除外.
2010/11/07回复
广州第一穷人:
<br />凭房产证给钱就可以吗?去培正试试.户口第一位.自从99年取消蓝印户口之后,在老城区读公办的学校基本上就是本地户籍/有路数批条的.当然有房都很重要,不过非本地户籍的买了楼都是无入户的.公办的学校基本就是关系户为主.当然有钱买楼再读那些贵价学校除外.
查看原文
我都说你不要咬文嚼字嘛。我是说平均情况。东山还有许多学校是户口本+房产证+住满3年呢。

不要用特殊代替平均。
2010/11/07回复
原帖由 <i>炒房团连长</i> 于 2010-11-7 12:03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731834&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一个小学4个班,按挤爆计算每个班也就50个学生。一所小学一年招生200人。广州市现有的小学学位容量,肯定是按照2000年左右的标准的。<br />
<br />
以2000年为起点。600万户籍,200万外地。<br />
<br />
这个状态再往前数10年到1990年, ...
<br />
 《广州市2009年小学学位安排办法》规定:房管局住房和本单位住房租客的子女,且该住房为适龄儿童及父母在广州市的唯一居住地,到对口小学作为地段生接收;而私人房屋租客,且该住房为适龄儿童及父母在广州市的唯一居住地,到对口小学作为统筹生接收。

广州老龄化问题严重 五区市无养老服务工作http://www.dayoo.com http://www.dayoo.com 2008-10-23
2010/11/07回复
嘴巴上肯定是要求“人户一致”,甚至还“人户一致多少年(比如3-5年)”,但实际操作还是可以放宽的。

东山基本上就是人户一致,没要求人户一致多少年,这比以前松。但还有插班生,借读生,赞助生等。还有许多学校只要赞助即可。赞助的多少待定,有户籍但非地段生比如说4万,非户籍比如8万。

今后的趋势必然是,
要么,本地段业主(非户籍)+赞助
要么,本地段业主+户籍(地段生)

交赞助的资格,首先取决于是否是业主。其次要看“又是业主,又是户籍”的人增加多少。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又是业主,又是户籍”的人也会越来越多。那么又会要求人户一致多少年。过去,中心城区搬出去很多人,也老龄化了。但现在情况已经不同。学位房越多,“又是业主,又是户籍”的人口自然也就越多。
2010/11/07回复
许多人,尤其是有的妈妈比较在乎楼价太高了,楼价有泡沫。我觉得这是次要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谁对了谁错了已经争论了差不多10年。若是站在“楼价有泡沫”这一边,自然就是觉得楼价太贵。

孩子的教育资格问题(学位),孩子的教育水准(好学位)是实实在在的问题。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与别的孩子(地段生)不一样,这是起码的义务。

把问题推卸给政府,说配套学位是政府的责任,这个倒简单。问题是政府本领再大,也没有能力将学位变出来。政府在这个方面非常短视,根本没有发现“学位需求”的积压问题。

我现在都不是怀疑政府有没有能力为新增的500万外地户籍(本地就业)人口提供学位,我担心的是:政府有没有能力为新增的户籍人口提供充分学位。户籍人口从10年前60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800万。显然基本都是育龄人口。这200万新增的户籍育龄人口,对应了少说也有60万小孩。这60万孩子,现在都在幼儿园,婆婆家,或在自家由父母带着。
单靠现在的学位(基于800万人口)的流动(小升中),根本无法满足新增的60万小孩即将开始的、陆陆续续的学位需求,恐怕很难。校区在哪里,教师编制在哪里?政府再有本领,根本不可能变出来。

60万小孩等于说每个年级10万人,等于说要增加500所小学(每所小学一个年级200人)。注意,是增加500所小学。因为我计算的只是人口增加值。试想,过去10年广州增加500所小学了吗?甚至增加了500个小学班级吗?根本没有。

不久的将来,不管花多少钱,只要能买到学位房就要偷笑了。谁还在乎钱呢,有放盘的就要感谢国家了。北京好一点的学校的学位房,20年楼龄的都是3-4万。亲们可以自己查资料。
2010/11/07回复
小学教育规模扩张的难点

小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距离限制。这是第一个“钱”无法解决的问题。
上小学,原则上就是方圆1~2公里范围内招生。

第二个钱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土地,
一所小学一般20000平米,最少也要10000多平米。注意,现在市区甚至郊区每一寸土地都要钱,但征用做学校用地却只能无偿使用。想想,征地要多少钱,今后还要免费用,好难。

第三个问题,就是师资名额和经费

教师编制。应该是区财政或市财政的问题。
一所小学按100名教师计算,每人每年预算10万(其中教师工资占一半),那么每所小学的经费就是一年1000万。

这是唯一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但我要说,即使解决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其实都困难重重。

看到这里大家应发现,一旦学位不够,只要这个问题一旦成为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不管多大的官,不管花多少钱。

唯一的办法就是“一部分孩子不要来上学”。我将问题的严峻性如实说出来,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对“某某某的承诺”抱有任何期待——这件事谁都无法解决。

现在,新增的户籍人口就需要数百所小学,加上外地在穗就业的常住人口,可能要增加上千所小学。
更要命的,现在“学位紧俏,学位需求积压”问题还处于“潜伏期”呢。增加数百所小学也好,增加上千所小学也好,都还不是今年的问题。

幼儿园学费差不多上千了,好一点已经是2000-3000。但幼儿园问题还只是小问题。为什么?

因为只有一部分学龄前儿童上幼儿园。即使上幼儿园的孩子,又分为公立和私立。但所有学龄前儿童迟早都要上小学。小学学位应该是幼儿园学位的几倍。
幼儿园的办学条件要容易的多,现在已经成问题了。私立幼儿园也容易。

今年的小学学位还是够用的,大家关心的无非是哪所小学好,哪所小学有什么特色。今后啊,不出三年,大家谈的就是哪里有学位房放盘,价格绝不成问题。
2010/11/07回复
呃,赚够钱买房再说3
2010/11/07回复
呃。。。。。。。。。。。。。。。。。。。
2010/11/07回复
xiao.ccxiao.cc10楼
炒房团连长
2010/11/07回复
原帖由 <i>炒房团连长</i> 于 2010-11-7 13:50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733822&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许多人,尤其是有的妈妈比较在乎楼价太高了,楼价有泡沫。我觉得这是次要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争议的问题,谁对了谁错了已经争论了差不多10年。若是站在“楼价有泡沫”这一边,自然就是觉得楼价太贵。<br />
<br />
<br />
孩子的 ...
<br />
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2010/11/07回复
原帖由 <i>炒房团连长</i> 于 2010-11-7 17:01 发表 <a href="http://www.gzmama.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3737894&ptid=1868503" target="_blank"><img src="http://www.gzmama.com/images/common/back.gif"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attachimg(this, 'load')" alt="" /></a><br />
小学教育规模扩张的难点<br />
<br />
<br />
小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距离限制。这是第一个“钱”无法解决的问题。<br />
上小学,原则上就是方圆1~2公里范围内招生。<br />
<br />
第二个钱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土地,<br />
一所小学一般20000平米,最少也 ...
<br />

  香港中小学有一套复杂的入学制度。目前实行的这套制度,力求避免激烈的
升学竞争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压 力(但未能如愿),并努力将政府的控制与家长的
选择结合起来。
    小学一年级入学办法
    现行小一入学办法是1983年9月开始实行的。它不搞统一考试,将学校自
主录取与教育署分派学位结合起来 。其程序大致为: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一年填
写"小一入学申请表",填表时可以直接选择某一官立或资助小学 (不限学生
居住区域),也可直接申请教育署统一派位。申请结束后,各小学可自主录取应
收生额的65%,其余 35%由教育署统一分派。如果申请人数超过学校应收人数,
那么反映学生与该校关系亲密程度(如父母是否在该 校工作,兄姐是否曾在该
校学习等)的"计分办法准则",便成为学校优先择生的依据。凡申请而未被录
取者 ,则自动转到教育署,用电脑根据家长选择派位。
2010/11/07回复
广州第一穷人,你用转帖资料谈到的这几点不适合。

人口老龄化是全国性的问题,但不是广东省的问题。更加不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问题。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由于年轻人持续流入,完全就是一个人口爆炸性增长的问题。当然,农村确实是在老龄化,而且很严重。部分小城市也有局部老龄化的现象。

水火两重天,你是懂的。

香港模式也不行。你要知道,20年前香港800万人,现在还是800万。所以,香港可以规划很多事情。象广州,10年前大约1000万,现在1600万。增加了60%,许多事情根本无法规划。
尤其要注意,增加的这600万人对学位的需求,大于原来的1000万人对学位的需求。因为新增加的600万人大多是育龄人口。而原来的1000万人,很大比例是老人和孩子。

现在的问题,就是学位的需求因为600万人的加入而增长了至少100%。但现在学位的数量还是基于原来1000万人的基础上。我记得前两年曾经见过一则新闻报道,说是广州市的教育系统,是建立在“基于800万常住居民”这一基础上的。

现在人口增长了100%,之所以学位还没有成为社会话题,就是因为人口虽然增长了,但大家还处于“关心奶粉”阶段,没到关心入学的那个阶段。

这件事情的发生会显得突如其来,其实是由来已久,已经潜伏10年了。而且必然越来越严峻。能挽救孩子入学资格的,只有手上的学位房。房产证再加上户口本,勉强可以自保。

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2010/11/07回复
我可以说,现在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般就是7岁。那么他们的父母结婚的时候一般是10年前,2000年前后。既然父母们是在2000年前后结婚,那么他们“入职就业的时期大约是1995-2000年这个阶段”。

现在的关于“学位”的一切供需关系,需求方基本都是“1995-2000年入职”的那批人。

那时什么年代,那时才多少人?广州的人口在那时就800-1000万人。但目前学位就已经有些紧张了。尤其是这些人其实是在占用老城区空置的学位,所以许多事情显得都无所谓。比如老城区在老龄化,一个班学生才30多人,那么再加进来10几个名额没问题。教师不用多请,校园不用新建。

问题是,“2000-2005年入职”人数呈现加速迹象,“2006-2010(至今)的入职”数量则更加迅猛。

“2000-2005年入职”的那批人,决定了2010-2015年的小学学位房。“1995-2000年入职”的人比“2000-2005年入职”的人从数量上要少很多。毕竟,广州市人口数量的放量增长主要发生在2000年之后,我的印象是2005年前后才加速增长。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7 21:38 编辑 ]
2010/11/07回复
fionhhhfionhhh15楼
炒房团连长:
我可以说,现在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般就是7岁。那么他们的父母结婚的时候一般是10年前,2000年前后。既然父母们是在2000年前后结婚,那么他们“入职就业的时期大约是1995-2000年这个阶段”。现在的关于“学位”的一切供需关系,需求方基本都是“1995-2000年入职”的那批人。那时什么年代,那时才多少人?广州的人口在那时就800-1000万人。但目前学位就已经有些紧张了。尤其是这些人其实是在占用老城区空置的学位,所以许多事情显得都无所谓。比如老城区在老龄化,一个班学生才30多人,那么再加进来10几个名额没问题。教师不用多请,校园不用新建。问题是,“2000-2005年入职”人数呈现加速迹象,“2006-2010(至今)的入职”数量则更加迅猛。“2000-2005年入职”的那批人,决定了2010-2015年的小学学位房。“1995-2000年入职”的人比“2000-2005年入职”的人从数量上要少很多。毕竟,广州市人口数量的放量增长主要发生在2000年之后,我的印象是2005年前后才加速增长。[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7 21:38 编辑 ]
查看原文
错啦,现在小孩是6岁入学的。
还有一点,25000/平方已经可以买锦城了,别危言耸听
2010/11/07回复
团长分析得好专业!~从周围看,2012-2013入读小学的小盆友将不是一般的多! 6
2010/11/07回复
回楼上几位妈妈。

年龄这个概念,可能我的说法有些口误、或表达的也不清楚,原则上差不多就可以了。我们只是估算嘛。从入职到结婚,这个时期是估算。从结婚到生小孩,这个时期也是估算。

我们一般都将“新人入职”定义为步入社会的起点。从“新人入职”,到新人的孩子入小学一年级。中间的过程大约10年。这个10年就是估算,取社会平均值。

锦城花园25000,我说了啊。我说“现在有的小区已经看到25000,明年所有的小区均会踩过这条线”。
我提到的“有的小区”,就包括锦城花园。
明年所有东山的有电梯的学位房一律过25000。重点是说即使最差的电梯房也要25000。那时,锦城花园我个人估计大约会是32000-33000左右。

[ 本帖最后由 炒房团连长 于 2010-11-8 08:57 编辑 ]
2010/11/08回复
楼主,我们小区今年给的是环市路小学,你觉得我们房子可以卖多少?楼梯房。诚心请教。
2010/11/08回复
不缺钱的话就留着。先出租,霸着学位但不用。为今后真正有需要学位房的妈妈们保留一个机会。
2010/11/08回复
lily_55lily_5520楼
同意LZ,从今年幼儿园入学的情况看过几年学位房有得争。
2010/11/08回复
猜你喜欢

我是不是买到了假的学位房?求鉴定

放弃铁一小学位,改去大学城会不会有点“勇”??--更新

越秀区电梯学位盘点评(老东山+省一级+地铁+电梯)

在越秀买学位房的父母大部分能吃苦

实地考察华阳华成校区学位房,慎重比较之后选了侨苑小区

东风东学位房还是农林下路学位房呢?

热点推荐

能摸贵价龟领白化龟!这个乌龟展太懂娃了

陪娃做幼儿园作业快疯了 差点直接上手帮做

不用跑腿无需等药 广中医就医体验太圈粉

打赏竟然变成了投诉 被顺丰客服气到了

误打误撞进了佬麻雀 被名字和装修圈粉

2025妈网装修交流群 省钱不踩坑

现炒现炖满满烟火气 雨天和铁锅炖更配!

谢添地纯牛奶 顺滑奶味太正了

猫奴的新据点!这家猫咖好治愈

台风天包租婆出来卖菜 牛马别抱怨了

莲藕胡萝卜炖骨 一口清甜润心肺

人均 60 + 吃蕉叶!这波羊毛薅值了

鱼仔店饮茶我真的会谢!上菜慢到离谱

查看更多热点 >

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