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思考好久了,浑浑噩噩的活了许多年后,终于发现,原来,我们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猎物。
如果你一穷二白,身无分文,就不太容易成为别人的猎物。(除了美国,穷人都不放过,连穷人都成了金融机构的猎物。)

只要你有了点钱,你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猎物。
这社会上几乎所有的地方都会把你当猎物(说得好听点是”客户“,说得难听点就是”猎物“)
为了狩猎你,所有的机构都在精心地编织一只大网,慢慢慢慢地把你给网进去。
舒适的环境,动人的音乐,可口的美食,精致的生活,高尚的品位,热情的服务,迷人的微笑,都是这张网的组成部分。
为了把你的钱掏(套)出来,猎人们精心的设计出种种种种迎合你需要的东西——产品。
以下的话有可能会得罪某些人了,呵呵,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人建议跳过,忽略阅读。
就金融机构而言,一旦你的帐面上有点钱,你就进入他们的视线了。
他们会热情的给你打电话,给你升级贵宾身份,给你提供贴心的VIP服务,邀请你参加他们定期搞的各种投资讲座,理财沙龙,推荐那些自己正在销售的产品。
本来,这挺好的,谁不想在自己的理财生涯中获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
但问题是,销售机构通常都是带着销售压力,销售任务在从事这份所谓的理财工作。
不管适不适合你的需求,总之就是要把你账面上的钱搞出来,搞出多少算多少。
于是,我看到,在大盘疯狂冲上6000点时,各路专家还在疯狂的推荐高风险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在经济步入衰退时,也不懂奉劝投资者规避风险,专家其实也没比大家清醒多少。
因为他整天在说同样的话,说得多了,自己对自己形成了心理暗示,所谓的专家们几乎跟普通投资者一样疯狂的陷入了虚拟经济的游戏中,不能自拔,乐此不疲。

[
本帖最后由 浅水.千张纸 于 2009-6-24 16:39 编辑 ]